正文 第45章 寵辱不驚——一種心態修煉(1 / 2)

做人處世需要的是一種心理修養,有位哲人說得好:不為金錢所累,你就會活得坦然;不為名聲所累,你就活得飄逸;不為權力所累,你就會活得從容。寵辱不驚,也是智者的一種追求。人活一世,有許許多多的追求。沒有追求的人生,是黯淡的人生。但愚昧的追求,又會給你帶上精神的枷鎖。如果你聰明一些,不去刻意地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東西,你就可能活得很舒坦。如果你對自己隨意一些,世界也會變得隨意許多;如果你對自己淡泊一些,世界也必然會變得透明許多。那時你就會發現,原來被你無所謂的追求所擋住的風景,可能才是你最適宜的人生。要知道,過分的看重寵辱,會使自己終日生活在陰暗的沉重之中。

我們說一個人成熟了,其實有時就是說他寵辱不驚的心態。其實,成熟分為兩種:一種是童稚向成人的轉化,那是生命的過程,是年齡上量的堆砌;另一種則是人的純真的成熟,是生命過程的質的飛躍。從某種意義上講,後一種成熟,要經曆一個漫長的、艱難困苦的過程。這種過程的前身,是人心性的浮躁。在浮躁階段,人總是企圖極力地表現、極力地炫耀。為此,塵世上可以看到許多殘酷的爭鬥,看到許許多多因為患得患失而產生的交鋒。隻有一個人到了他生命的質的成熟階段,其人品才會閃現出耀眼的光輝。他不會再講求得失進取,不會再追逐轟動效應,不會去謀求虛浮的聲名。他總是豁達地看待人生,豁達地甚至令常人不可理解,可他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那時,“真善美”會滲透到他靈魂的每個角落。此時,他不會喊著震天響的口號,敲鑼打鼓去“為人民辦好事”,但會默默地為貧困老人送去禦寒的冬衣,為失學少年送去重返課堂的筆墨紙硯。這種境界的人生,雖然不一定輝煌,但已經和整個社會達成了和諧。他的人生,會悄然迸發出迷人的魅力,會構成世界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這難道不是人的本色和希冀麼?

當今社會,很多人覺得活得很累,大家都不明白,為什麼社會在進步,人的負荷卻越來越大了呢?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沼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麼是真正的美。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

晉朝潘嶽的《在懷縣》中有這樣一句話:“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關鍵在於你如何對待與處理。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隻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陶淵明式的魏晉人物之所以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達到笑看人生的崇高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