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第十二課 創業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3 / 3)

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一著名公司的人士來華考察,當他坐火車經過這個小山村的時候,聽到這個故事,馬上被此人驚人的商業化頭腦所震驚,當即決定下車尋找李四。

當日本人找到李四時,李四正在自己的店門口與對門的店主吵架。原來,李四店裏的西裝標價800元一套,對門就把同樣的西裝標價750元;他標750元,對門就標700元。一個月下來,李四僅批發出8套,而對門的客戶卻越來越多,一下子批發出800套。那個日本人一看就明白了,因為對麵那個店也是李四的。那個日本人讓李四做他企業的CEO,年薪5000萬元人民幣,李四笑笑後,拒絕了日本商人的要求。

確實,有思想的創業者,創業成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就像上述故事中的那個李四,如果他沒有商業頭腦,那麼李四仍然是一個賣果子的小販。對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何處尋找大智慧》一文中強調:"對創業者來說,無所謂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賺到錢就是好智慧。"

事實上,創業是一個複雜的曆程,俞敏洪在中國青年創業論壇上強調,當思想與目標、毅力以及獲取物質財富的熾烈欲望結合在一起時,思想更具有強有力的力量。談到商業思想,梁伯強是最令人敬佩的一個。

梁伯強想做指甲鉗,在國內卻找不到過硬的技術,找來找去,他發現韓國人在這方麵行,技術好。可是韓國人一向摳門,對自己的技術看得很嚴。公開向韓國人討要技術肯定不行,出錢買人家也未必肯賣。為了從韓國人那裏偷師學藝,梁伯強想了一個曲線救國的辦法。第一步,他先想辦法成為韓國人的代理商,為其在中國內地批發銷售指甲鉗。這樣既建立了自己的指甲鉗銷售網絡,又取得了韓國人的信任。第二步,在取得韓國人的信任後,梁伯強便開始找借口,說韓國人的貨這不行,那不行,質量不過關,產品老崩口,天天找韓國人的麻煩,把自高自大的韓國人氣得不行。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產品質量過關,韓國人竟在一怒之下,將產品生產材料和工藝流程都告訴了他。梁伯強一聽大喜過望,立刻自己開辦企業生產,非常小器·聖雅倫於是呼嘯出山,一亮相就獲得滿堂彩。

事實上,思想是創業成功的一個重要要件。梁伯強偷藝的故事並不是隻有他一個,華人第一首富李嘉誠同樣也有過。李嘉誠當年未發跡時,為了獲得塑料花的生產工藝,也曾到意大利演了這麼一出戲。看來,財富強人有時在財富智慧上也是驚人的相似。看來,商業思想時時貫穿於創業者的每一個創業行動中。

俞敏洪多次告誡創業者,事實上,商業思想說白了就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傑克·韋爾奇和通用的六西格瑪席卷中國企業界,中國企業界人人奉韋爾奇為神靈,奉6個西格瑪為圭臬時,一位創業家說了話。他說:在我的企業裏,在我目前這種狀況下,我隻需要3個西格瑪、4個西格瑪就足夠用了,如果一定要我在我的企業裏推行6個西格瑪,那麼我的企業必死無疑。現在,這家夥的企業做得很不錯。

對於創業者來說,商業思想是不分等級的,它沒有好壞、高明不高明的區別,隻有好用不好用、適用不適用的問題。當年謝聖明帶著一幫人,在農村的豬圈、廁所上大刷廣告時,遭到了多少人的嘲笑。但是,如今在豬圈上刷廣告的謝聖明已經成為了億萬富翁,而當年那些訕笑他的人呢,當年怎樣貧窮,如今依然怎樣貧窮。我們歸結創業者的商業思想:不拘一格,出奇製勝。作為創業者,你的思維是否至今依然因循守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