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做牛做馬,還是做主管62(1 / 1)

第七章打造一支凝聚力強、 6引入“鯰魚”,讓團隊“慌”起來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因此,市場上活的沙丁魚非常搶手,而且售價很高。可是,漁民發現:要想把沙丁魚活著帶回漁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絕大部分沙丁魚在途中會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個漁民每次回到漁港,他所捕撈的沙丁魚總是活蹦亂跳的。

這位漁民是怎麼做的呢?原來,他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幾條鯰魚。鯰魚主要以小魚為食物,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鯰魚四處遊動。沙丁魚見到鯰魚,就會加速遊動,四處躲避。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沙丁魚在安全的魚槽裏比較安逸,失去了遊動的欲望,導致缺氧,最後死亡。但在有鯰魚的魚槽中,沙丁魚有了危機感和逃生的欲望,於是加速遊動,從而增強了生命力。沙丁魚如此,人也如此,在安逸的環境中,人的上進心會慢慢減弱。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了一條“鯰魚”,那麼人就會重新煥發出戰鬥的欲望。

日本本田公司在利用鯰魚效應方麵做得十分出色,本田先生認為,隻有企業存在競爭的氣氛,當員工有了壓力時,他們才會有緊迫感、危機感,才會激發出進取心,企業才能充滿活力。

本田先生對歐美企業進行考察,發現企業內部有三種類型的人員:第一種人員是不可缺少的幹才,大概占公司人數的20%;第二種人員是以公司為家的勤勞人才,這部分人約占公司人數的60%;第三種人才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材”,這部分人員占公司人數的20%。

對照自己的企業,本田先生認為,本田公司裏缺乏進取心和敬業精神的“蠢材”也許更多。當然,他知道“蠢材”並非真的蠢,而是因為與公司的要求有差距,如果全部淘汰,顯然是行不通的。那麼,如何使前兩種人數增多,使大家具備更強烈的職業精神,使第三種人員減少呢?

後來,本田先生從鯰魚效應中受到啟發,於是大力進行人事改革,他首先從銷售團隊入手,因為銷售團隊經理的觀念與公司的精神相距太遠,而且他的思想比較保守,嚴重影響了下屬。所以,必須找一條“鯰魚”來,打破銷售團隊沉悶的氣氛。

為此,本田先生把年僅35歲的武太郎從鬆和公司挖了過來,進入本田公司擔任銷售部經理。他憑借自己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和過人的學識,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贏得了銷售部全體成員的高度認可,大家的工作熱情被大大調動起來,銷售部的活力大增。公司的銷售業績也直線上升,公司在歐美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這件事之後,本田公司每年都會從外部聘請一些精明能幹、思維敏捷、30歲左右的年輕人。有時候,本田公司還會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的沙丁魚都有觸電般的感覺,大家感受到了壓力,也迸發出活力,使得企業效益蒸蒸日上。

當一個團隊的人員、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降低。這個時候“鯰魚”的到來,將會對原有的團隊氣氛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在一個團隊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那麼這個團隊就很容易一直保持激情和活力。

“鯰魚效應”是激發員工活力的一種有效的措施。通過鯰魚效應激發團隊活力,通常有兩種辦法:一種是企業從外部補充新鮮血液,即把有朝氣、才思敏捷的年輕人引入到團隊中來,使那些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從而喚起他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生欲望。另一種辦法是,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觀念,然後通過領導者將這些新東西灌輸給員工,喚醒大家的危機感,使大家清醒地認識企業所麵臨的競爭壓力。

當然,如今很多企業還想出了第三種利用鯰魚效應的辦法,那就是從公司內部尋找“鯰魚”。比如,當公司內部有一個職位空缺時,領導者首相考慮從公司內部提拔人才擔任此職。理由是公司內部員工相對於“空降兵”更了解公司實際情況,而且有利於節省公司的開支,還有助於營造良好的晉升文化。

如果領導者不重視從公司內部選拔“鯰魚型”人才,或者把鯰魚型人才視為沙丁魚,就可能導致優秀的人才流失。由於這樣的人才對公司知根知底,一旦他流失到競爭對手那裏,將會對企業帶來極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