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與心理健康(3 / 3)

第三種,更上一層樓就是靈性生活的解脫。像那些開悟的禪師一樣,任何時候都是快樂無憂的。因此,放下回歸當下本自具足的智慧就是佛。你不要認為說那個禪師的境界很難達至,不曉得要修行多少年。其實你隻要領悟禪的智慧,真肯放下,當下即是。為什麼?因為佛其實就是把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全體彰顯出來,所以看破放下,活在當下,不要因為外部自我而淹沒內部自我,要有彈性的生命。

我們現代的人生命越來越沒有彈性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一直過多地追求外部的自我,外部的自我都是由於內在的欲望而呈現的,其實就是我們一直說外在的東西。比方說外在的物質財富、外在的名譽、外在的學術地位、外在的好的配偶、家庭等等。一個人的外部自我越強化,負擔就越重,心理壓力就越大,生命的彈性就越來越小了。

這種外部自我淹沒內部自我的情況,佛教之中佛陀有一個很妙的比喻:“如蛇吞其尾”。一條蛇吞下自己的尾巴,那就怎麼樣?就形成一個圓圈,對不對?形成一個圓圈它就一直吞一直吞,然後怎麼樣?這個圓圈越來越小,最後就沒有了。那其實就是什麼?蛇越努力去吞下自己的尾巴,死亡就越快速了。

現在的人外在的擁有越來越多,內心就越麻木不仁;外麵越來越喧囂熱鬧,內心越來越空虛寂寞。所以去幹什麼呢?做一些無聊的事情——飆車。杭州那個飆車案很奇怪,為什麼?生命很空虛,沒有價值,沒有意義,他通過飆車的快速的刺激看看證明我還存在,這個內心非常空虛。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情感卻越來越冷漠,到後來幾乎就是公式化地活在這個世間,失去了內心的體驗和感悟。

所以我們要減少外部的負荷,要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就像蛇把尾巴吐出來一樣,等到尾巴完全吐出來了蛇就自由了,他想遊到哪裏去都可以。否則的話這個圓圈你往哪裏跑啊?是不是?因此降伏自己的心是一切安樂的泉源,不降伏自心,煩惱痛苦就會生起。

這是說禪悟人生的目標體係。

禪悟人生的行為體係呢?如何去過這種禪悟的有智慧的生活呢?在如來禪來說就是要行菩薩道,修六度四攝。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這六度我們當然都是耳熟能詳,但是你真正能夠用它嗎?其實布施不是叫你拿出很多東西來,而是什麼?放下。

比方說這個“忍”,很多人他會誤解這個忍,佛教說忍辱波羅蜜,又說百忍成金,很多人認為說這個忍就是壓抑自己的情緒,這不對,這個不是忍,這是愚癡。忍是什麼?忍是因為念頭的轉變而不生氣,這才是忍,和敬清寂,你念頭轉過來,當然任何時候都能夠行於世間無有障礙,不生氣。

在《入菩薩行安忍品第六》之中,寂天菩薩就開示我們說:

遭遇任何事,莫擾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遇到任何事情你都要保持歡喜心,為什麼?因為你起煩惱心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困難,反而讓你失去善行,反而讓你失去心靈的寧靜。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如果這個事情還可以改變的話,你就應該馬上去改變它,為什麼不歡喜呢?為什麼要生煩惱呢?這座房子起火了,你應該趕快去救火,你為什麼要去追那個放火的人呢?要先救火才對。若是已經不可為,那憂惱有何益?你再煩惱又有什麼益處呢?所以用這個來修心。般若度主要的其實就是修心轉念,禪的智慧也就是告訴我們要當下修心轉念。

我們必須要能夠消除招來苦難的心念,這些苦難、煩惱痛苦從哪裏來?其實都是自招的,我們凡夫的心智模式招感的這些痛苦煩惱,那些執著心放不下招感了這些煩惱痛苦,所以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消除招感苦難的心念,並且學習正確的思惟方式,那就是禪的智慧、佛的智慧。

降伏自己的心是一切安樂的泉源,正如《金剛經》所說的“三心不可得”,我們就能夠無憂無悔無懼地活在當下,不修不整也不散亂,隻是覺照一切,從自己所有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練習不被自己的念頭所困住,而不是嚐試著去消除它們,這樣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歡喜自在。

可見禪修的心要就是不執著過去,不空想未來,保持內在的覺醒,平等覺知萬法的顯現。不要延長過去,不要招引未來。我們對過去好的總是舍不得,希望它能夠長久地保留,不可能。不要改變內在的覺醒,不要害怕一切的外相,不論外境如何生起,真的就是我們的本體顯現,就是我們自性的全體的智慧。

這是說六度。

菩薩的四攝法是側重於利他,就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布施攝其實是指能夠完全無私無我地去利益眾生而又能夠圓融無礙,能夠放下。

比如說,日本有一位鐵眼禪師,他年輕的時候就發願要刻印日文版的《大藏經》,因為他沒有什麼影響力,經過十年之久,他終於籌足了資金,準備開版印製日文版《大藏經》的時候,不巧得很,當時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帶來很大的饑荒。鐵眼禪師馬上就把印藏經的錢全部拿出來救濟災民。第二次他又不屈不撓去籌集資金印藏經,但是又很不巧,又遭遇到了傳染病流行、瘟疫流行。鐵眼禪師又把籌印藏經的錢用來救助病苦,又再去籌款。經過三次才終於把這部《大藏經》印成。所以一直到現在日本人還會告誡他們的子孫說:“鐵眼禪師其實是刻了三套大藏經,前兩套雖沒有形狀,但是比第三套更加殊勝,更加莊嚴。”

我們學禪的人要能夠證悟空性的智慧。這個“空”並不是漠視人生的一切,而是一種不執著的心。鐵眼禪師發願刻印《大藏經》,但是他並沒有用一種執著心來印經,因為他深知法界平等不二的妙理,如果對人沒有真實的慈悲,那麼刻印大藏經也就隻是流於形式。

正如西方有個哲學的論題,說起大火的時候,你是先搶救一幅名畫還是先搶救一隻貓呢?那當然是搶救這個生命了,因為藝術的內涵是對於生命的感悟,你隻是著重於物質上的東西,也就會流於形式了。

禪悟人生的哲理體係就包括了佛性本體論,也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也包括了禪的認識論,就是無念、無相、無住;也包括了禪的實踐論,也就是即心成智、頓悟成佛等等。這些就不展開說了,總而言之,我們要樹立信仰的內核,它包括了哲理體係、行為體係和目標體係。哲理體係是見地;行為體係是行持;目標體係當然就是果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