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煩惱通過實踐變成智慧的第一個方法就是和,就是對煩惱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觀察,再加上一個全新的見解,在我們內心之中點燈,那它就轉變成一個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來了,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幾乎所有的文明都會說我們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眾生平等。煩惱現起就叫業障現前,我們能夠超越,這個業障就變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變為業障。所以事實上來說,任何境界現起來,我們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們知道禪門有公案說禪師們互相來鬥機鋒,一個說:“我將來要做一頭牛。”
另一個說:“那我要做牛糞。”
還有一個說:“我要做牛糞裏麵的那條蛆。”
那其實是什麼?也就是說禪師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沒有認為牛糞就很汙濁,而黃金就很高貴,“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因為禪師是絕對平等的狀態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淨心,如實看見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圖和追尋,隨時隨地保持心的平靜,用覺醒的態度來麵對這個世界,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之中保持絕對的歡喜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喜無量心就是如此,世界雖然有種種的不平等,在這個極不平等之中保持我們心的絕對平等,在極不自由之中成就我們心的絕對的自由。
為什麼?因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樣能夠止息外在的企圖和追尋,所以和、敬、清、寂其實就是佛法裏所謂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觀察智,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看待煩惱,煩惱當下就轉為智慧,這是妙觀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圓鏡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這是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係,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時候我們心中都不會生煩惱心。
如何處理好人與家庭的關係呢?
當然首先我們要平衡,不單單是要關注事業,還要更多地關愛家庭,因為沒有家庭的港灣給我們提供心靈的補給和營養的輸送,那我們的事業也會遭遇危機。
不過凡夫眾生是時時分別執著,網絡上麵有個笑話說:談戀愛是藝術,結婚是技術,離婚是算術。你看,倆夫妻越處越糟了,斤斤計較了,怎麼這樣子啊?這都是凡夫心的分別執著,所以這個世間的離婚率才這麼高。世間人不為物質苦,就為情感苦,原因都是因為凡夫心的分別執著,因此我們麵對家庭的時候要能夠時時付出關愛和真誠。
不要認為我結婚之前我們溝通好了,以後就一勞永逸,不需要再去付出時間和精力去維係好兩個人的關係。這是錯誤的觀點,很多丈夫有這麼一個錯誤觀點。那麼女眾呢?妻子也有一個錯誤的觀點,她就認為既然是老夫老妻了,我的需要我不說,你也應該知道了。她就不表達,然而對方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裂痕就越來越深。其實這都是因為不能活在當下,一直活在成見之中。
佛陀在《玉耶女經》之中說:上等的夫妻關係是能夠互相欣賞、互相尊重;中等的夫妻關係不能互相欣賞,但是能夠互相理解,知道在那種心智模式下他一定會這麼想,所以我能夠理解他的行為;再次一等的夫妻關係就是連理解都很困難。覺得夫妻之間相處久了,相互的缺點都是纖毫畢現,都知道了,所以有時候覺得這個人做事真是不可理喻。很奇怪,不能理解了,但是怎麼樣?因為有一個情感基礎還能夠互相包容。
因此,如果不能夠互相欣賞,就起碼要能夠互相包容。還有就是不能互相欣賞,就要能夠理解。不能互相理解起碼要能做到互相包容,如果連包容也做不到的話,那事實上來說,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容易給我們造成非常深的傷害,因為人是執著的。
所以我們要能夠運用禪的智慧,打破成見,少用記憶力,多用想象力;少用批評,多用鼓勵。互相欣賞、互相理解和包容去看待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不要被自己的成見所局限,要嚐試著用全新的觀點去認識他們,家庭就能夠和諧幸福。
如何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呢?
處理好人與社會關係的關鍵就是要有誠信和承擔社會責任。我們人立足於社會之中,無非就是做人與做事,事實上都有做人的三項法則。社會上無論你在任何部門、單位,任何機構之中、任何團體之中,你要與大眾和諧相處,一定要注意這三個法則。
第一個法則是使人接受你。如果他不接受你,你再有才華也白搭了。第二法則是要讓人喜歡你、欣賞你。第三個法則就是要使人離不開你。
這是做人的三項法則——使人接受你、歡喜你、離不開你。
做事的三項法則就是:麵對它、處理它、放下它。這是我們處理人與社會關係的,從禪的角度來說基本的法則。
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呢?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原則是做精神世界的富翁,不要浪費物力,要過環保的生活,通過智慧的開顯來品嚐生活的甜美,領悟身心不二、身土不二、自他不二,處處當下都是極樂淨土。正如蘇軾在《前赤壁賦》之中所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世間萬物,為我所用,非我所有。為我所用就浩瀚無窮,不需要占有,內心就能夠無所住,無所著。任運坦蕩當然就沒有心理壓力,所以更進一步就能夠成就心理健康。
我們知道了要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係、人與家庭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樣成就心理健康以後,更進一步要想究竟、徹底地成就究竟的心理健康是要能夠提升我們的心智模式,要從凡夫的這種心智模式之中超越出來,達至聖者的心智模式,就需要確立信仰內核,因為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禪悟人生的目標體係就是成就生命價值的最大化,那就是什麼?頓悟成佛。我們從凡夫通過禪的智慧乃至於可以成佛,你說世間的東西有哪樣達至不了呢?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生有三種境界:一種是物質生活的豐富。大部分人一輩子勞勞碌碌都是為了追逐物質生活的豐富,讓自己和家人朋友生活得更好一點。
第二種,更上一等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它已經超越了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和貪著,而是希望能夠自我實現,自己的潛能能夠發揮出來,能夠在各個領域之中有造詣、有建樹,在人類的曆史文化長河之中能夠留下自己的足跡,但是還有煩惱,還有生死的煩惱,沒有了生脫死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