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禪的大智慧,就能夠心靈健康無煩惱,保持良好的心態,擁有四種快樂。也就是助人為樂、知足常樂、逆境之中自得其樂、修行上禪悅法樂。在物質上麵我們要知足常樂,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學習不知足。
佛文化認為,人的心靈成長分為三個時期:任性期、率性期和見性期。
第一個時期,是任性期的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隻顧自己的需要,不顧他人的感受,情緒容易波動,生活和工作都很混亂,家庭和事業都一團糟,是沒有什麼本事,但是脾氣很大的失敗的人。
任性期的人又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不辨是非型的任性期,好像小孩一樣。第二種是能夠分辨是非,但是自製能力很弱的任性期。第三種就是明知故犯的任性期。這種人私欲膨脹,故意去鑽法律的空子,闖生命的紅燈。一個人其實不管他年齡多大,如果他心理不成熟,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都是處在任性期。
第二個時期是率性期。正如《四書》裏麵的《中庸》所說的:“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率性期的人能夠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如何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如何做老師,如何做學生,如何做領導,如何做下屬等等,自己的社會角色能夠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能夠兼顧自他的感受,心態很穩健,能夠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和造詣,但是心中還有煩惱,是有本事也有煩惱的人。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更上一層樓就是要能夠進入到第三個時期——見性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做一個本事很大沒有煩惱的人。
真正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不見一物,名為見道。色受想行識,當體即空。任何時候都是無所住。《信心銘》據說是三祖僧璨禪師說的,但是也有考證說是後世的人假托三祖作的,但是不管怎麼樣,他裏麵所講的方法都是很實用的。
《信心銘》上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不要厭惡和排斥外在的世界,事實上就在這個中間能夠當相即道,能夠開悟。我們內心之中點燈,外在的一切都能夠讓我們開示悟入。我們看到這個花也能開悟,我們聽到某一種聲音也能開悟,所以說“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其實萬事萬物都沒有過失,金錢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貪著金錢的心;感情也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執著感情的心。所以萬法都沒有過失,過失其實是在我們這顆顛倒迷亂的心,逢緣對境的時候妄執假相為實有,而起種種的貪瞋癡的念頭。禪的智慧就是開示我們要從自己所有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練習不被它們困住,而不是試著去排除它們,隻要不被念頭困住就好了。這樣是不是很簡單呢?
我們生而為人,遇到外來的刺激,內心一定有反應,一定會有情緒生起,念頭生起的時候怎麼辦呢?一種方法是放縱它,這樣當然是徹頭徹尾的凡夫了。還一種有修養的人會壓抑它,我很生氣,但是我有修養,所以我要壓住。這也沒有用,一顆刺刺在手裏麵,你壓住它,當時不痛了,但是刺得更深了,所以這都不是方法。第三種是轉移它,也不對,我太煩惱了,幹脆不想了,我去上網,我去喝酒吧,這都沒有用。
那應該怎麼樣?事實上我們有禪的智慧,隻是要不被自己的念頭困住,不用排除它,練習從所有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這樣當下就是禪的智慧。不要認為說這個禪好像很神秘,講了半天不曉得是什麼,其實很簡單,當下即是。
因此《信心銘》上說:“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愚人往往作繭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迷的時候你有種種的分別:認為這是成就相、解脫相,這是涅槃,那是生死,那是煩惱相,迷生寂亂。
悟無好惡,開悟的時候其實是什麼?萬法平等,絕對的平等,沒有好惡。“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信心銘》很短,但是非常精辟,我們不斷地能夠通過它去領悟禪的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也說:“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有取舍就有輪回,所以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為障礙。“不取不舍”不是說外在的行為上沒有,而是指心上沒有取舍分別。
可見,領悟禪的智慧真的能夠為我們的心情打開一扇歡喜的門窗。所以有位哲人說:“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人進入天堂,而是讓天堂進入人們的心裏。”讓天堂進入我們的心中,那是什麼?我們的心很歡喜、很快樂、很自由、很自在,這樣一種快樂無憂的狀態就是天堂。
那麼禪的智慧如何幫助我們緩解心理壓力呢?
其實我們隻要處理好各種關係就沒有壓力了,就能夠化解所有的心理壓力,哪一些關係呢?人與自心的關係、人與家庭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切都可以歸納到這個四類的關係之中來。
如何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係呢?
佛說,當一個人開始懂得過心靈的生活,這個人離道很近了;當一個人還是貪著於物質生活沉醉於其中的時候呢?這個人離道尚遠。所以我們要從紛擾的世界之中轉過身來覺照自己的心。我們看覺悟兩個字:覺就是學習的學,下麵是看見的見;悟就是豎心邊和吾,我的心,學習看見我的心就是覺悟。
《大日經》上說:唐密的一切理論基礎就是如實知自心。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內心的量子物理學家,把自己內心這顆包容宇宙實相的、無限的心打開來,這樣就是開悟。所以處理好人與自心的關係就是要能夠時時保持覺照、醒悟,並且任何時候要用一種覺醒的觀點我們就能夠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難使我們不快樂,不是生活的壓力使我們不快樂,不是配偶使我們不快樂,不是老板使我們不快樂,不是兒女使我們不快樂,而是我們自己的成見、恐懼和對生活的貪瞋習性反應使我們不快樂。
我們總是落入到那些慣性運動之中,總是落入到我們所習慣的那種固有的、狹窄的、有局限的思惟模式之中,所以就產生障礙了,所以就不快樂了,就生煩惱了。因此並不是外在的東西使我們不快樂,而是我們的凡夫心,我們的成見使我們不快樂。所以不用求真,惟須息見。
而快樂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簡單:第一個就是接受現實。第二個就是觀照自身。第三個就是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心懷慈悲。
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那怎麼做呀?比方說人家罵我,我心裏麵有怒氣,那我怎麼作出與以往不同的反應呢?比方說這種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貪念了,那怎麼作出不同的反應呢?怎樣來心懷慈悲呢?實踐的方法就是四個字,我們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裏千家是日本最有影響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們的茶道其實就四個字:和、敬、清、寂。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用和、敬、清、寂來作為我們實踐禪的智慧的方法。“和”是什麼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軟的心,平常心,對一切都有一種平等的觀點,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別,不要說這個最重要,那個不重要;這個高,那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