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則6:糖尿病患者飲食的必知法則——合理膳食,保證血糖穩定(2 / 3)

樣式多一些,份量少一點

預防和治療糖尿病,我們就要控製自己的飯量,但是也不是什麼都不敢吃,有些人患上糖尿病之後就害怕吃東西,覺得什麼食物都不安全,這顯然不合理。其實防治糖尿病的目的在於限製身體總的熱能,而不是隻單一地降低含糖量。所以正確的飲食方法是份量少樣式多。

一般來說,糧食在熱能上基本上是一樣的,25克糧食,不管是大米還是小麥或蕎麥,基本上25克都是90千卡的熱能,所以我們什麼都可以吃,隻要等量變換就可以。比如說我們可以吃25克的蕎麥,也可以吃25克燕麥,同樣我們也可以吃25克的小麥,因為總的熱量並沒有因此升高。肉類也是如此,瘦豬肉、瘦牛肉、瘦羊肉所含的熱量都差不多,它們之間完全可以實現同等類的互換,我們不用刻意去“挑食”。

除了主食,水果的選擇也很重要,水果含有很多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對健康很有幫助,但是水果中一般都含糖分,這對患者很不利,所以建議少吃一些,但是並不是不能吃,而是要盡量選一些低糖的水果吃,還有就是盡量選擇對的時間來食用水果。患者不要在飯後吃水果,這樣會影響到胃的消化,最好在兩餐之間食用。其次,水果也分為先熟和後熟,有些水果一成熟就可以吃,這時候水果中的糖分少,可以食用,而有些水果要放上一段時間才能熟,這種水果我們盡量少吃一些,因為後熟的水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往往會失去一些水分,這樣就使水果的含糖比例增加,而且長期存放的水果會存在糖化現象而變得更甜,這樣就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了。比如國光蘋果,剛摘下來的時候可以吃,但是放上一段時間之後,雖然味道更好,可是糖分太高了,最好不要吃。

不同品種的水果往往含糖量也不同,同樣是西瓜,有些品種的西瓜很甜,有些糖分就稍微少一些。同時,水果的不同部位所含糖分也不一樣,比如西瓜最甜的部位在西瓜心的位置,靠近綠皮的地方就沒那麼甜,所以實在想吃西瓜的患者可以吃一些靠近綠皮處的紅瓤,甚至可以吃一些綠皮,這樣不僅可以解暑,增加體內的水分,還能促進排尿。

所以食物一定要盡量豐富,營養要更加均衡,如果食物特別單一,吃的種類特別少,我們可能會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糖尿病原本就是一個內分泌代謝性的疾病,當內分泌代謝失調的時候,體內鈣質的代謝利用就會打一些折扣,鈣質流失也會增加。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出現骨質疏鬆的現象往往要比正常人要早、要重,而且更容易出現骨折現象。所以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飲食的多樣化,補充足夠的鈣質和其他營養素,盡量不能給身體造成其他的負擔,否則可能引發一些並發症。

適當改變加工方法

其實,我們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存在一個誤區,認為食物決定了血糖的生成指數,可事實上食物並不能改變血糖生成指數的高低,而是食物的加工方法的改變。比如說大米,當我們把它煮成粥的時候,血糖生成指數就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但是我們把它做成米飯的時候,它的血糖生成指數就隻有四五十或者五六十,同樣都是大米,加工方法不同,食物在我們體內吸收的速度不一樣,血糖的生成指數當然也就不一樣。

有人還專門做過這樣的實驗,將米分成同等量的三份,其中一份直接做成米粥,第二份做成米飯,然後用做好的米飯煮粥,第三份也是做成米飯,不過先將米飯放進冰箱裏冷凍,等到結成硬塊時,再取出來煮粥。結果在同等時間段中分別食用這三種不同的粥時,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喝直接用生米煮成的粥時,血糖生成指數上升的數度很快,而喝米飯煮成的粥,血糖生成指數相對緩慢一些,經過冷凍處理的米飯煮成的粥,我們在食用時,血糖生成指數是最慢的。經過比較我們就能夠發現,不光是粥和米飯之間會存在血糖生成指數的差別,就算是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它對人體血糖的影響也不一樣。所以說糖尿病病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沒有什麼特別要求,但一定要注意加工方法,平時盡量多吃一些米飯,當然實在想喝一點粥,那麼可以做一些南方人常做的泡飯吃,就是將米飯煮成粥。

食物的合理搭配

很多人總是覺得隻吃粗糧不吃細糧,隻吃固體食物而不吃液體食物,就能控製血糖生成指數。可是這樣做會傷害我們的胃黏膜,所以最好在粗糧中加入一些細糧,這樣就能夠在控製血糖生成指數的同時,確保我們的胃更加舒服一些。比如我們在做饅頭的時候,既有白麵饅頭,也有蕎麥麵做的饅頭,白麵饅頭口感更好,但是血糖生成指數高,不適合糖尿病人食用,而蕎麥麵饅頭剛好相反,那麼我們就可以將白麵和蕎麥麵混合起來做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