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還可以拌上一點點麵蒸著吃,這樣蒸著吃的好處,一是不用炒菜,減少了油的攝入量,減少了熱能的攝入;二是裹上一點點幹麵,不但口感很好,而且對營養素也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就像做菜勾芡的道理一樣,這時候去蒸,既爽口,營養素破壞又很少,而且又不油膩。
不同口感蔬菜之間的搭配
在一般情況下,莖菜的葉子和杆最好不要一起吃,像芹菜,一般不要把葉子和杆一起吃,其實芹菜葉營養非常豐富,但是稍微有點苦,如果和莖一起吃口感就不好了,所以最好分開吃。這樣做,第一不會破壞它的營養成分,第二口感比較好,第三在烹調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掌握火候,不至於把菜葉炒爛了莖還不太熟。芹菜不能和甜椒拌在一起,因為芹菜一般都會炒一下,但甜椒一般生吃,一起搭配吃口感就不好了。但是芹菜可以和豆腐絲、黑木耳一起搭配著吃,因為它們烹飪方式差不多,口感也差不多,而且從顏色上看有黑色、綠色、黃色,這樣搭配起來更讓人有食欲,而且更有營養。芹菜葉怎麼吃呢?可以稍微焯一下,和紫菜拌在一起,口感也都差不多,一個是深綠色一個是黑紫色,且降脂的作用很不錯。
再就是蒿子稈,我也建議葉子和杆分開吃。葉子可以洗淨,瀝幹水,放點油、鹽、醋和蒜來生拌。如果覺得蒜辣,可以把蒜搗碎以後,先和香油一起拌好了,用香油把蒜裹住以後蒜就不那麼辣了。涼拌蒿子杆葉清肝火的作用非常好。而杆可以炒、熟拌或者和肉炒在一起,雖然清肝火的作用減弱,但是味道卻不錯。
輔助其他營養素吸收的搭配
種子菜的特點,一是礦物質含量非常豐富,二是脂肪含量也不少,三是這個菜在嫩或新鮮的時候,含有一些維生素C的成分,但到了幹的時候維生素C的含量就沒有了,所以這些種子菜,第一可以作為配菜,第二可以做為輔助其他營養素吸收的東西,比如毛豆、青豆、花生等,它們含的蛋白質以及脂溶性維生素比較多,維生素D對鈣的吸收非常好,所以這些種子菜和鈣含量比較多的食物一起做是比較好的。
種子菜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把種子直接做菜,比如黃豆泡漲了和蘿卜丁或海帶片煮在一起當菜吃。或者讓黃豆、綠豆等發芽,發芽後維生素C就豐富了,營養也就更豐富了。另外一種吃法就是打成豆漿,或者做成豆腐、豆腐腦。
豆腐的吃法很有講究,如果吃不對就會使鈣的吸收率大打折扣。要想把豆腐吃明白,或者起到鈣的補充劑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幾點。第一,豆腐一次量不要吃多,因為豆腐裏含有膳食纖維比較多,有人說吃完豆腐會漲肚,因為膳食纖維雖然為人體供給不了能量、蛋白,但是它是腸道細菌的非常好的營養來源,腸道細菌接觸到豆腐中的纖維以後會大量繁殖,繁殖過程中產生一些氣體,讓人感覺到漲肚,一漲肚大便就會增加,腸蠕動也會加快,會排泄,這個排泄也會帶走一部分營養素,所以豆腐不要吃太多。
還有,要想提高豆腐中鈣質的吸收率,你就要想到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需要減少草酸的攝入,那麼我們在日常飲食中,隻要增加維生素D,減少草酸,就行了。維生素D來源哪裏呢?堅果裏很多,肉裏也有,蛋、奶也都有,這就說明含有脂肪的食物,相對的維生素D的含量都會多。所以我們可以做豆腐炒雞蛋、豆腐炒肉片、豆腐幹燒魚等。有人會說我根本不吃肉,我是吃素的,那麼你可以做豆腐的時候放點兒堅果,比如我們在燉豆腐的時候放點鬆子、芝麻、花生等堅果類的食物,豆腐中鈣的吸收率就會大大的提高。
這麼一說似乎豆腐隻能和肉類、堅果一起吃,其實不然,在菜裏,蘿卜中的草酸含量極低,可以忽略不計,那蘿卜燉豆腐是不是很好的搭配呢?那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草酸少了,但是蘿卜幫助不了鈣的吸收,隻能說沒影響而已,如果在蘿卜豆腐中汆上一點丸子或放點堅果,或蝦皮之類的,做出來無論是燉的湯還是菜,口感都很好,同時蛋白質含量也高,又補充了鈣質的吸收。
其實豆類菜有很多種,不光是豆腐,比如南方的豆豉,也是發酵起來的。現在我們的一些調味品,臭豆腐、醬豆腐、紅方等都是發酵起來的。發酵後的豆類有幾個好處,一是蛋白質吸收好了,二是鈣的吸收也好了,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發酵以後B族維生素大大增加。但這也有個不好的地方,因為這些都是有鹽發酵,所以就比較鹹,吃起來量比較少,隻能作為調味來用。
現在市麵上有一種叫納豆的食品受到不少人歡迎。納豆其實是黃豆做的,而且也是發酵的,它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無鹽發酵,所以在我們平時吃的時候量就可以稍微多點,吃起來應該也有點怪味,因為沒有鹽的發酵,所以它的味道就是本身豆和發酵菌的味道,但實際上發酵以後,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2和維生素B1的量是特別大的,升高了能達到原來的十倍左右,甚至是更多,鈣質的吸收率很高,這也是豆類的一個衍生產品了。豆類食物有很多,我們既可以直接把它們做成菜品,也可以把它們當成調味調色的輔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