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恭敬遍榮譽,財物量如多聞天,

然知世妙無實義,無有驕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瞋心,外敵雖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軍,調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受貪越增,

於何能生貪心物,頓時舍棄佛子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南無《大乘經莊嚴論》!

諸位善知識:

首先,請大家保持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能夠迅速地斷我執、斷法執而證得無上的菩提佛果,所以,我們今天進入到第六次的《大乘經莊嚴論》的學習。

昨天講到了《發心品第五》,講到了彌勒菩薩用二十二個比喻來讚歎菩提心,來開示菩提心的修證次第。

我們翻開經本繼續學。

最初發大心 善護無邊惡

善增悲增故 樂喜苦亦喜

這其實是開示我們實修的竅訣。

〔最初發大心,善護無邊惡,〕最初的時候,菩薩發起大菩提心,就有了殊勝的功德,能夠善護自心,能夠在一切境、一切緣之中,都不造惡業。

善護,善護自心。無邊,在無量無邊的一切境界之中,一切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都能夠不造惡業。

在《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上麵,有一個修心的竅訣說:“境毒善各三。”也就是說凡夫眾生,無論遇到什麼環境,總是在起貪瞋癡。在順境的時候,他容易起貪心,所以就造了墮餓鬼道的業因;在逆境的時候,容易起瞋心,所以就累積了容易墮地獄的業因;在不苦不樂的中庸境的時候,他容易迷迷糊糊,這樣是愚癡煩惱,所以容易造下墮畜生道的業因。其實沒有聞佛法,沒有懂得修心,是時時刻刻都在累積墮三惡道的因。

而發菩提心的人,他遇到這三種境界的時候,乃至於內心之中已經剛開始起貪、瞋、癡三毒的時候,馬上都能夠違緣轉道用,馬上都能夠把這些貪、瞋、癡三毒都轉為善法。所以說,菩提心非常珍貴,發了菩提心的人是非常珍貴。

好像普通的鳥,如果吃了毒藥,它會死掉。但是孔雀吃毒藥以後,不但不會死,身體會更加強壯,而且羽毛更加豔麗。同樣的,凡夫眾生在六道之中輪轉,遇到一切境界,他都是死路一條,都是造惡業,都是墮三惡道的因。無論是順境、逆境和中庸境,他都在造貪瞋癡。但是發了菩提心,遇到三毒的時候,能夠轉為道用,能夠將它轉化為三善,也就是無貪善、無瞋善和無癡善。所以菩薩能夠永不墮三惡道中。

我們遇到違緣逆境的時候,比方說,病痛打擊我們,他人批評我們,冤家攻擊我們,以至於情緒低落,無心修行,這個時候要能夠善用此竅訣,“境毒善各三”。要思維這些違緣逆境之事,發生在我的身上,同樣的,這個世界上,這個法界之中,也會有很多的人像我這樣遭遇這些痛苦。遭遇這些痛苦的時候,他也會起瞋恨的煩惱心。這時候,我已經知道了瞋恨心會招感地獄的苦報,所以我要發菩提心,我要願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眾生的瞋煩惱都吸到我身上來,我獨立承當。並且想,這些同樣有瞋恨煩惱的一切有情眾生,他們的瞋煩惱都消除,都清淨了,都轉成了無瞋的善法。

同樣的,在順境的時候,如果我們生起貪心來,也應該如此地轉變為無貪善;在中庸境界,生起癡煩惱的時候,也應該如此地修成無癡善。所以說能夠善護其心。

〔善增悲增故,樂喜苦亦喜。〕菩薩因為能夠恒修善法,利樂有情之故,所以他恒常招感樂果,這是善增樂喜。菩薩由於具有大悲心的緣故,為利他而受苦也欣喜,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之中,對於一切利他的難行苦行,都能夠不退怯。發菩提心的菩薩,應該在一切境界之中,無論樂境、苦境、中庸境,去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宗喀巴大師說:

暇滿身如摩尼寶,多生累劫難一遇,

今得此身聞正法,獲大利益宜修學。

我們得到八暇十滿的人身比摩尼寶還要珍貴啊!多生累劫之中,非常難得遭遇一次啊!所以,我們不要用她去求那些世間的快樂。因為世間的苦也好,樂也好,不單單是不能夠斷除我們的生死煩惱,反而會令我們的生死煩惱更加熾盛。凡夫眾生一直都在迷真逐妄、攀緣外境,追逐欲望的滿足,認為欲望的滿足就是樂。其實隻是苦苦而已,都是跟解脫之道背道而馳,墮落得更深啊!

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說:我們隨逐欲望,希望得到滿足,然而隨逐欲望,隻會導致不滿足。然後,就會使我們一直遭受六道輪回的苦,所以說貪著於今生的這種欲望是我們最嚴重的病。

因此,我們能夠明了這一點以後,要用世俗菩提心來修,在一切境緣之中修。要知道,一切的得樂或者息苦,都必須要在自心之內來下功夫。我們的工作室就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用如法的修心來跟時間賽跑。願三寶加被我們,在我們心得自在以前我們還有壽命。這樣的話,我們就有機會在此生此世超出輪回。

並且我們要透過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來消除招感苦難的心念和學習正確的思維方式。其實,我們可以知道,招感一切痛苦和災難的心念是我執。

《修心七義論》上說:“眾過歸於一”。一切的過患都歸罪於我愛執。因為一切的苦都以惡業、以不善業為因,而不善業以煩惱為因,而煩惱的根本就是我愛執。我愛執無始劫以來,一直盤踞在我們的心中,它手持見惑這種凶器斬斷我們的一切善根。我們增上人天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安樂之果,都被我愛執屠殺殆盡了。我愛執又好像一個大強盜一樣,它用貪、瞋、癡三毒的袋子盜走了我們的七聖財。信戒施聞有慚愧、智慧財為七聖財,都被我愛執偷走了。

所以,其實我們隻有一個不共的仇敵,就是我愛執。它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苦難和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所以,根本之道是:息心就是息災。而息心的方法最殊勝的應該就是菩提心的修法。對於我們來說,沒有真正開悟,勝義菩提心其實是修不了的,應該要主修的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說在一切境緣之中都把這個我執轉過來。

比方說,我自己順利的時候,容易起貪心,我一察覺到這個貪心,就要跟我這個貪心對著幹,我就把一切眾生的這種貪心和這種貪心要招感的苦難,我都吸過來,我願代眾生受這種苦報,然後願一切眾生都能夠轉成無貪的善根。這叫無貪善。

瞋恨境的時候,也是如此;愚癡境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樣地在一切時、一切處來修。

但是,其實凡夫眾生這種我執習氣是非常強烈的,老是自以為是。

有個笑話說:有個大公司,董事長去巡視倉庫,他就發現有一個工人坐在地上看連環畫。董事長平時最恨工人在工作時間偷懶,他就走過去問這個人:“你一個月賺多少錢?”那個人就說:“一千塊。”董事長馬上就叫旁邊的秘書拿一千塊錢給他,突然大叫:“拿了錢給我滾。”

這個人走了以後,董事長就問倉庫的主管:“剛剛那個工人是誰介紹來的?”主管回答:“那是其他公司派過來送貨的。”你看這個人是不是自以為是。

所以說,我們這個我執隨時隨地都會出現,隨時都是自以為是的。

所以,我們轉我愛執為他愛執的最殊勝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在苦、樂境之中修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是“境毒善各三”。我們要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之中降伏自心。可以說,如果我們一天不修菩提心,這一天就白白浪費了。因為菩提心是大乘命脈之法,有了菩提心,一切法都能夠轉變為成佛的資糧,乃至於平時沒有什麼意義的吃飯、喝水,都能夠成為成佛的資糧。為什麼?因為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來做這些事情的。

我們在一切境界之中修勝義菩提心的竅訣,在《修心七義論》之中也有:

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

對治自然解,中間修幻化。

思諸法如夢:首先是把對於外境的實執要轉化。

我們前麵已經講過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告訴我們:物質的存在隻是人們的錯覺,我們認為它是實有的,但是其實它隻是一種錯覺而已。這個世界除了能量之外,沒有一物可得,看得見的、摸得著的物質,也隻是能量的高度密集的作用。所以我們說這個質能互變。小小的一公克的質量就能夠產生巨無霸的能量,並且從原子本身的結構來講,也隻是霧狀的,根本沒有實體的。

第二句竅訣是觀心性無生:我們已經斷除了對外境的實執,那我們的心也是無生的。我們想想:我們念頭從哪裏來?又滅到哪裏去了?其實它沒有來處,也沒有滅處。

竅訣上說:“亂境觀四身,空護為最上。”你在一切境界之中如何去修心?你可以觀四身。哪四身?即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就說念頭吧,我們每一個念頭,你都可以去觀察,可以去思維:它從哪裏來?又滅到哪裏去了?來也沒有來處,去也沒有去處。因為一切法沒有來處,無所生,所以無生就是無生法身。無所生故,也無所滅,就是無滅報身。因為無生無滅,中間同樣也是無住,這個就是無住化身。法身、報身、化身,自體都是不可分離的,所以這個就是自性身。所以說“亂境觀四身,空護為最上。”

這樣的話,一切的分別執著我們就都能夠舍棄,我們的心就能夠安住在無分別智之中。

第三句竅訣是對治自然解:如果這個時候你的心還在想,身心都是空性的。這還是一個對治,你這個對治的念頭還是一個妄念。要知道,連這個對治的法門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說不可以執著。這樣叫做對治自然解,安住在無分別中。

第四句竅訣是中間修幻化:前麵的三句都是座上修,也就是“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自然解。”座下就是“中間修幻化”。不管你是出定,還是入定,其實一切法門都要在幻化中間去修,才最容易相應,才能夠真正地產生巨大的解脫的能量。

我們已經學過了佛陀的解脫相對論,在講到《神通品》的時候,我們還會更細地講五眼六通成就的原理。要知道這樣的話,我們一切都在幻變三摩地之中去修。

愛他過自愛 忘己利眾生

不為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

如果有人問:發菩提心的人被他人傷害的時候,他會不會動搖?他會不會有報仇的念頭?此偈就回答這個問題:菩薩愛眾生過於愛自己,因為轉我愛執為他愛執,所以被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會起瞋恨心。為什麼?因為菩薩乃至於能夠舍頭目髓腦來利益眾生,當然不會因為要保護自己而去損害、傷害他人。並且菩薩誓願代一切眾生受無量苦,把自己的三世善根都回向給眾生,讓他們得解脫啊!當然就不會因為被他人傷害而造不善業。

《佛子行三十七頌》作者土美仁波切,有一個很詳細的闡發,我們要真正地成就菩提心,第一個是一定要求取菩提心修法的馬車,七因果、自他換,這個馬車要求取。修好這個馬車,有基礎了,還應該要求菩提心秘授儀軌的修法,菩提心成就印等等。

另一個方麵,我們要多聞思一些與菩提心相關的教典。比方說,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都是用竅訣的方式來歸納修心的方法。還有《佛子行三十七頌》,是土美仁波切的教導。還有包括《修心七義論》,每一句都有實修的方法。阿底峽尊者當年飄洋過海十三年,去求菩提心的修法,在金洲大師那邊所求到的就是《修心七義論》。還有就是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那是很精要、很精粹的。如果要樂廣的同學還可以學一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這樣去如法地實修。

可以說,如果是沒有真正地達到菩提心的合格證量,你修其他的法門要成就都很困難。當然,我們也要掌握竅訣,你在修菩提心的過程之中,如果你懂得很多的竅訣法,你的能量足夠了,生物原子能足夠了,這個身體不會給你作障礙,當然心的這種智慧明點,這種智慧力會增長。所以也比較容易修得相應。

《佛子行三十七頌》上麵有說到“違緣轉道用”,就講到了將不欲意的四法轉為道用。還講到了在順逆二境之中如何轉為道用等等。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

乃身受用三世善,回向於他佛子行。

如果一個人以大貪欲心,把我的衣服、食物這些資生的財物統統都搶走了,或者偷去了,或者教唆別人這樣地對待我,我應該怎麼修?我應該是:不但不生瞋恨心,不報仇,反而要把自己能夠得受用的三世善根全部回向給他。這種菩薩行為當然非常高尚了。

我們就可以比較一下,我們的心行跟菩提心有多大的差距,有些人的東西給人家偷去了,簡直恨不得馬上殺掉這個小偷。我們這個心相差得太遠了。

有一位禪師在深山裏麵苦修,自己住一個茅棚。有一天,在打坐的時候,忽然之間就有一個小偷進來了,到處翻東西。這位禪師就跟他說:“這個房子裏麵,白天我都找不到東西,晚上你會找到嗎?”小偷就不甘心。禪師很慈悲,沒有其它東西給他,不能夠讓他空手走一趟,怎麼辦?把穿的唯一的一件衣服取下來給他。“這件衣服給你吧。”小偷拿了這件衣服就慌慌張張走了。禪師說:“不要那麼慌,你幫我把門帶上。”這個小偷就走了。

等了一下,禪師走出外麵來打坐。月亮很好,禪師說:“哎呀,這個可憐的人,我希望能夠把這一輪明月送給他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禪師打開門的時侯,發現那一件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就放在門檻上。於是就說:“哦,這個人收到我給他這輪明月了,內心之中智慧的明月開啟出來了。”

第二是要能夠轉痛苦為道用。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

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雖然沒有什麼過失,但是,突然之間會有人無緣無故對我生大瞋恨心,製造各種各樣的違緣,甚至於要砍掉我的頭。那怎麼辦?發了菩提心的人,不會對他生瞋恨心,而且以大悲心願代他受一切罪、受一切過。這種心行是非常偉大,一般的凡夫做不到。

我們平時有一句講人生修養的話,叫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得到嗎?做不到的。凡夫眾生的心是輪回的,他的這個心形成一個固定的心智模式,他就被這個模式卡住了。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他如果嚴格地要求自己的話,他對待人不會寬容的,他往往會非常苛刻。從古到今,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了。

明朝時候,海南島出了一位清官,海瑞。曆史上海瑞罷官數次大家都知道。海瑞非常清淨廉潔,是真正的清官,任何人送給他任何小的東西,他都不要的。以清廉著稱。而且他對自己也要求很嚴格,他一年隻買一次肉吃,就是他母親生日那一天。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周圍的人要求也就很嚴格了,甚至於達到一種苛刻——對自己的同事,對自己周圍的人,所以周圍人都很怕他。在家裏麵對自己的妻子女兒,要求也是很嚴格。

史書上記載有一件事情:他女兒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家裏的男仆,看這個小孩子很可愛,就遞了一個餅子給這個女孩子。海瑞知道了,大發雷霆,說這個女兒違反了“男女授受不親”這條禮法。然後說:“除非你不吃東西了,不然我就不認你這個女兒。”搞得這個五歲的小女孩哭哭啼啼,也不敢吃東西,七天都沒有吃東西,餓死掉了。

所以說,凡夫眾生是這樣的,你要說是“嚴於律己”,他就會“嚴以待人”,他對人家都會很苛刻的。你看多以後就知道。不管你學佛不學佛,起碼來說,首先是對自己要寬容,才能夠對眾生有一個包容的心。

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所謂對自己寬容,不是說你隨便怎麼樣都行,不可以,不是這樣的。而是說,當然我們要持戒,當然我們要精進修行,但是你要懂得善巧,不是說你一味地勞苦身體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如果有些人修行,他一味蠻幹,身體也搞得很差,然後自己也很執著。這樣就搞錯了,不是這樣的。

修行是在於心上下功夫,我們要能夠把自己心中的執著消掉,要對治這個我執,要證悟無我的智慧。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是最基礎的。在這麼一個基礎之上,我們再來進一步地去修世俗菩提心。

第三是將誹謗轉為道用。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

吾猶深懷仁慈心,讚歎他德佛子行。

誹謗我的人,哪怕他到處說、到處講,傳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我都不恨他,我還會深懷仁慈心,稱讚他的德行。

第四種是將挖苦轉為道用。

何人於聚眾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

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有人挖苦我呢,我就想著他是我的善知識。

觀法如知幻 觀生如入苑

若成若不成 惑苦皆無怖

如果有人進一步追問:雖然不損害他人,但是,自己如果很順利的時候,圓滿興盛的時候,發了菩提心的人會不會生起貢高我慢的心來?退失掉那個發心呢?在他遇到違緣障礙,中落衰敗的時候,會不會因為痛苦而退失發菩提心呢?此偈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這個偈子,堪布索達吉有一個翻譯是更好懂:

諸法知如幻,投生觀花園,

興盛衰敗時,不畏煩惱苦。

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譯筆更通俗。〔觀法如知幻〕發菩提心的菩薩觀一切圓滿興盛之法,猶如魔術師的幻術一樣,毫無真實。所以不會去生起貢高我慢之心,不會被世間的富貴所迷惑而退失菩提心,所以沒有退發心的怖畏。這個惑無怖就是說,遇到樂境的時候他被迷惑了,所以他有退發心的怖畏。這個苦無怖就是說,他遇到逆境的時候不會因為痛苦而退心。

同樣的,菩薩遇到衰敗逆境的時候,甚至遇到斷命之難的時候,也不會退心。

〔觀生如入苑〕就是說菩薩觀投生,就好像進入到園林、花苑去賞花一樣地自在歡喜。因為凡夫由實執而深感痛苦。菩薩已經成就了勝義菩提心,能夠自在地利生,所以衰敗之際他不會覺得痛苦。

痛苦和快樂其實是內心的感受而已,不是因為外在的事物引起你的痛苦和快樂,而是因為你對事物的觀念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快樂或者痛苦。所以這個很重要,你要能夠明白這一點,你就不會痛苦了。你不要認為說,沒有這個東西,你就會痛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沒有這個東西,照樣不痛苦,照樣很快樂。

所以說,外在的事物是中立的,而你對這個事物的觀念導致了你的痛苦或者快樂。菩薩已經轉變了自己的心,哪裏會有痛苦呢?所以他能夠自在利生,不會產生痛苦,更加不會去退失菩提心,沒有引生退心的怖畏。

土美仁波切就有說到勝義菩提心的學處,因為這裏麵講的都是勝義菩提心,都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修菩提心的方法。土美仁波切說到:勝義菩提心的學處,一個是入定的時候,觀修離戲、無執。第二個是出定的時候,就是在座下的時候,已經出定了,他遇到貪瞋的境界的時候,能夠修遠離實執。

一切現象唯自心,心性本為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顯的現象,唯是自心的幻化,唯是自心的投影。而心的本體,是遠離八邊戲論,也就是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的。這個八不中道,就是我們心性的體、相、用的修法、領悟,遠離能取心和所取境這個二取的體相,所以就能夠心不作意,無功用行。這是大乘佛子的密行,所以說“不作意是佛子行”。

底下就是講座下的時候,遇到貪瞋境界而修的。

會遇悅意之境時,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然美妙然無實,斷除貪欲佛子行。

遇到一些很悅意的、很快樂的、很容易生貪心的境界的時候,要破掉實執。興盛的時候不要去起貢高我慢心,要不執著、不驕傲,要知道,世間的這一切富貴榮華就好像天上的彩虹一樣,無有實義。

諸苦如同夢子死,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遭遇違緣時,視為幻景佛子行。

下一個偈頌是:

自嚴及自食 園地與戲喜

如是有四事 悲者非餘乘

有人問:菩薩會不會因為修菩薩行非常漫長而退轉,去求聲聞緣覺之樂,退失菩提心呢?此偈就回答說:發菩提心的菩薩,因為有四種不共於聲聞、緣覺乘的殊勝功德,所以他不會退轉。

〔自嚴及自食〕第一種功德是自嚴。菩薩以自功德而為莊嚴。我們前麵講過了菩提心的十種功德:能夠入大乘之門,能夠得佛子之名,生在佛的家族裏麵,能夠映蔽聲聞緣覺的功德……。以這些功德來作莊嚴。

第二種功德是自食。以利他歡喜而為自食。意思就是說,以利他的歡喜心,這種喜悅心,作為滋養自己法身慧命的食物,讓自己的法身慧命更廣大地開顯出來,於有情作利益之喜筵。

〔園地與戲喜〕第三種功德是園地。就是以隨心所欲利他皆得圓滿。因為菩薩已經破法執,所以能夠一切自在,他的性德圓滿顯露出來,就好像園地裏麵百卉爭妍一樣,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都能夠爭相盛開。同樣的,我們自性之中含藏的無量寶藏都能夠顯發出來,也會好像園地裏麵的百花一樣。

第四種功德是戲喜。以供養諸佛和令諸有情成熟的這些善巧、神通變化而為遊戲,而作為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