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南無《大乘經莊嚴論》!
諸位善知識:
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一切有情利樂,所以我們今天繼續來學《大乘經莊嚴論》。
今天進入到第五講的學習,前麵的第三講、第四講,我們已經講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進一步聯係就講到了佛陀的萬有心力法則。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也就進一步引申講到了《時輪金剛本續》上麵所闡發的解脫相對論。這些善巧方便,實際的修行方法,解脫的方便、捷徑,當然很重要。但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所要學習的是大乘佛法的命脈之法!靈魂之法!如來的心髓法要!
信行與淨依 報得及無障
發心依諸地 差別有四種
此偈的主題是:菩薩發菩提心有四種差別。
〔信行與淨依〕第一種是信行發心。菩薩在登初地以前,所有的修的菩提心都叫做信行發心。因為他沒有證得,沒有現證自他平等,沒有現證諸法平等,所以他未現證空性,因此隻能夠修世俗菩提心。
我們經常會念一個偈頌: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是指大乘的皈依。小乘皈依是盡形壽,你到臨命終了,這個皈依體就自動消失了。大乘不如此,大乘是一直到圓滿成佛,這個皈依就非常的究竟。
“我以所修諸資糧”,這一句是行菩提心,我以我所修的六度萬行四攝的一切福德智慧的資糧。
“為利有情願成佛”,是願菩提心。第三句是行菩提心,第四句就是願菩提心,願行菩提心合起來稱為世俗菩提心。但是,我們要強調一點:“我以所修諸資糧”這個行菩提心其實是相似的六度萬行。真正要修六度是什麼時候才可以?初地以上才可以。你沒有證空性,你所修的不是真正的,是相似的。這種願行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在本論之中稱之為信行發心。
第二種是淨依發心。是指菩薩在初地至七地之間,初地的入心,已經斷了分別我執、分別法執。初地的住心,一直到七地(遠行地)都是在修道位中。但是,初地到七地的修道位中是有功用行,所以是叫做增上清淨發心,也就是淨依發心。淨依,作為增上清淨的所依,這種發心叫做淨依發心。
〔報得及無障〕第三種是報得發心。就是指後三地,後三地稱為清淨地。因為已經具足了無分別智,所以他能夠無功用行。不管是出定還是入定,他都能夠恒常地伏住俱生我執、俱生法執。但是並沒有究竟斷,究竟斷是什麼時候?是十地滿心。因為是無分別智、無功用行來伏住俱生我法二執,所以稱為報得發心。
第四種是無障發心。就是指無學道的佛地。已經究竟斷盡了俱生我執、俱生法執。徹底斷盡了,並且連種子也連根拔除。所以名之為無障發心,也稱為斷障發心。
下麵的兩句:〔發心依諸地,差別有四種。〕菩薩發菩提心是依據菩薩修行的位次而來安立的。依諸地,從初住開始一直到十地滿心,圓滿成佛,成就妙覺佛果位。“差別有四種”,可以分為四種差別。
底下的兩個偈頌:
大悲與利物 大法將種智
勝欲亦大護 受障及增善
福智與修度 及以地地滿
初根至後竟 隨次解應知
前麵已經講了信行發心、淨依發心、報得發心和無障發心,這四種差別。此偈就進一步廣泛地展開來闡釋四類發心。
其實是從十一個方麵回答,前麵十個問題是講什麼?是講菩提心的相,最後一個問題是講菩提心的修證。是哪十一個問題?我們帶著問題來看這個偈頌就很容易,剛好都是相對的。
第一、發菩提心以何為根本呢?
第二、發菩提心以何為意樂呢?
第三、發菩提心以何為所信解?
第四、發菩提心以何為所緣呢?
第五、發菩提心以何為斷證的動力呢?
第六、發菩提心以何為所依靠呢?
第七、發菩提心有何障難呢?就是說會遇到一些什麼障難呢?
第八、發菩提心有何功德呢?
第九、發菩提心的自性是什麼?
第十、發菩提心有何對治障礙的方便法呢?
第十一、發菩提心以何處為究竟呢?就是指發菩提心的修證是什麼呢?
用這八句,彌勒菩薩就把十一個問題都回答得很圓滿了。
〔大悲與利物〕這一句就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菩薩發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根本。《大日經》上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所以說菩提心以大悲心為根本。
第二個問題,菩薩發菩提心的意樂,是為了恒常思維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說,利物是發菩提心的意樂。
〔大法將種智〕又是回答兩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發菩提心以大乘佛法為信解,信解大乘佛法,決定具有殊勝的不共的功德。所以,他願意發菩提心,來受持修習大乘佛法。
第四個問題是種智,發菩提心是以佛果的一切種智為所緣。四緣裏麵的所緣緣,就是他的目標,目標就是要成就佛果位的一切種智。
〔勝欲亦大護〕是回答第五、第六兩個問題。
第五個問題是勝欲,也就是欲證無上菩提佛果的願心、願力。所以他能夠悍勞忍苦、不疲不倦。所以,勝欲是斷障證真的動力,發菩提心的動力就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以這個願力為動力。
第六個問題發菩提心以大護為所依靠。大護,就是指戒律,就是指菩薩戒的廣大戒律,能夠護菩提心不退轉,所以,稱之為以大護做依靠。
學好菩薩戒以後,將來大家要發心受菩薩戒。菩薩戒之中,除了我們平常所見的《梵網經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和《優婆薩戒經》的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殊勝的就是《虛空藏菩薩經》。上麵所講的瑜伽菩薩戒,是以六度來安立菩薩戒,四十三條。對於我們是不是真正地生起了相應的證量,就是一個非常清晰的考量標準。
第二級學習班(中級檀講師課程)裏麵,會有虛空藏菩薩求聞持陀羅尼。相應的,虛空藏菩薩的《瑜伽菩薩戒》,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習並且受持的,菩薩戒的廣大戒律能夠護菩提心不退轉。
〔受障及增善〕是回答第七、第八兩個問題。
第七個問題,受障,也就是說,發菩提心會遇到什麼障難呢?最根本的障難是他以前首先是先受學過聲聞、緣覺這些法要,並且在後來的修行歲月之中,還是繼續執持,不舍小乘見,所以這個不舍小乘見會成為他發大乘菩提心的障礙。這個稱之為受障。
第八個問題,發菩提心的功德是能作增長方便福德和智慧自性的善法,稱為增善。發了菩提心,他能夠增長福德智慧。福德是方便;智慧是自性。所以能夠成就、能夠增長這些殊勝的善法。這是發菩提心的根本功德。
〔福智與修度〕是回答第九、第十兩個問題。
第九個問題,菩提心的自性就是福智,即福德與智慧。“念念上求佛道”是智慧;“心心下化眾生”是福德。無我利他之中,無我是智慧;利他是福德。所以說菩提心的自性就是福德智慧。
第十個問題,發菩提心以修六度作為對治障礙的方便。這個我們就聽得很多了,比方說,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六度都是有所對治的,所以這是對治障礙的方便,使修行者能夠從貪瞋癡,這些根本煩惱的障礙之中出離,所以名之為修度,修六度作為對治障礙的方便。
〔及以地地滿〕這一句就要講比較長的時間,前麵的十種都是講菩薩發菩提心的十種相。這一句就是回答第十一個問題,也就是講,發菩提心的修證是以地地滿為究竟。
我們還是按照前麵所分的信行發心、淨依發心、報得發心、無障發心這四類發心來解釋。
第一類是信行發菩提心的修證。我們首先要知道,信行發心是指哪一些修行位次?指的是菩薩修行位次的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合起來叫做信行發菩提心。信是資糧道位,行是加行道位。
資糧道位又稱之為順解脫分。資糧道位的修行要領是先發菩提心,再修福智二行。他會伏住粗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由分別我執所起的煩惱障、由分別法執所起的所知障,當然也能夠消除。所以說,是伏住比較粗顯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的現行。也就是伏住粗顯的分別我法執而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但是,因為他沒有得到無漏的智慧,並且他也沒有什麼定力,是多住散心,少能入定,因此他止觀力微,還不能夠伏滅煩惱障、所知障的細現行,更加不能夠伏住種子了。在資糧道位之中,他要常修三種磨煉,除滅四種障礙。
三種磨煉是指:第一種,在這無窮無盡的十方法界之中,時時刻刻都有無數的有情證得佛果菩提,這樣來給自己打氣,讓自己不退心。由此磨煉自心,便不至於聞菩提難得,而心生退怯。
第二種磨煉是,要信我現今意樂修行六度,必定可以得圓滿,並不是難事。由此來磨煉自心,便不至於聞諸行難修,難行苦行,而有可能會心生退屈。能夠修這種磨煉,知道必定可以圓滿六度,所以他就不會退屈了。
第三種磨煉是,要信世間人做一些有漏的功德所熏成的種子,尚且都能夠招感將來得到一切的富樂,一切的所求如意,何況是我修菩提心的行持,這樣的圓滿妙善,將來決定可以得到一切皆圓滿。由此磨煉自心,便不至於聞佛果難證,而心生退屈。
這是三種磨煉,讓自己一直保持不退轉的發心。
要除滅四種障礙:
第一種障礙是,對於小乘的思想不能舍離。
第二種障礙是,對於大乘佛法的義理,不能夠深入思維,不能深信。
第三種障礙是,對於一切的教法每每生起相對的執著,那就是有“我”和“我所”的執著。比方說,我修某一個法門,就會執著能修的“我”和所修的殊勝的“法”。有了“能”、“所”二執以後,就仍然還是“我相”熾然,仍然還是有相對的執著。這是要消除的障礙。
第四種障礙是,前麵是一切教法,容易有執著,這裏麵是指資糧道位的菩薩要消除的障礙是:在一切的境界之中,不能夠任運地進行,也常常對於境界有分別、有執著。執著於我今天打坐非常好、非常舒服,那明天覺得好像退轉了,心來回地動搖,這樣都是障礙,所以都要除滅。
菩薩在資糧道位之中,常修三種磨煉,除滅四種障礙,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十個階段,修相似的十波羅蜜。一定要知道是相似的而已,也就是說世俗菩提心裏麵的行菩提心是相似的。伏住煩惱障、所知障的粗分別所起的現行,使我們的福德智慧漸漸地殊勝,那麼資糧道位就修圓滿了。
加行道位的修行要領和修行階段是什麼?加行道位又稱之為順抉擇分。資糧道位是順解脫分,加行道位就是順抉擇分。
加行道位的行者,他前麵已經能夠伏住粗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所起的現行了。分別我執使我們起煩惱障,分別法執使我們起所知障。這些粗的現行能夠伏住了,但是,還不能夠伏滅細的現行和二障的種子。現在到了加行道位,就更進一步了,加功用行。所以,能夠從唯識的三性三無性上麵來成就,漸次地成就四種禪定,也就是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
我們講內觀禪的時候,其實已經詳細講過了。所以還是要有一點基礎,不然你聽起來有點吃力。
這四種定力是修: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由修這四尋思就能夠顯出四種如實智,就能夠滅粗分別我執、粗分別法執所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也能夠滅細的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所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現行。要知道他隻是滅現行,要把分別我執、分別法執連種子都拔掉是見道位的時候。並且在加行位之中,他還能夠伏滅粗的俱生我執、粗的俱生法執所起的煩惱障、所知障的二障現行。
在加行道位之中,他也是沒有起真正的無漏智慧,所以,他去觀唯識理,去修三性三無性,還是要用有漏的有分別智,變起真如的相狀而緣它,雖然是空掉了遍計所執相,但是他的心變起了依他起相,一空一有。即一邊是空一邊是有,他雖然是把遍計所執相空掉了,但是他的心是要變起這個真如的相狀來緣它,其實這個變起的相狀還是依他起相,還是“有”,帶相而觀,仍然有所得。所以不能夠伏滅細的俱生我執所起的二障現行,更加不能伏滅二障的種子了。但是他能夠入定,他在加行道位的時候,能夠正式地來修唯識觀法,依止觀之力,加速地增進,一直到達於世第一法,這個加行道位就圓滿了。
但是眾生不要說伏住細的法執,就是粗顯的法執都很重。
我們做個遊戲好了,很簡單的。
有一種細菌,是每經過一分鍾就分裂為兩個,第二分鍾兩個就分裂為四個,第三分鍾就四四十六個,一直這樣分裂。這樣的話,把一個細菌放在一個瓶子裏麵,要充滿這個瓶子,需要用一個小時。
我們有一個問題: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我就放兩個細菌到這個瓶子裏麵去,要充滿這個瓶子需多少分鍾?
三十分鍾?對嗎?到底多少?肯定是59分鍾了,基本的數學常識都沒有。三十分鍾肯定錯,你不要簡單地認為:前麵一開始隻有一個,所以要一個小時。我現在一開始放兩個,它隻要減一半時間,隻要三十分鍾就可以了。你搞錯了,為什麼?因為細菌是以幾何級數來增長的。你開始放一個,它馬上一個變成兩個,後麵就都一樣了,所以隻差一分鍾,那就是59分鍾。還是數學常識不太夠。
加行道位的修行階段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階段。
第二類是淨依菩提心的修證。淨依菩提心包括了見道位和修道位之中的初地乃至於七地。
見道位在唯識宗裏麵也稱之為通達位。他的修行要領是什麼?見道位是在初地入心的時候,每一地都有入、住、出三心,即三心二道。入心就是剛剛進入,住心就是住在這一地之中,而出心是將要離開這一地往上一地走。初地入心的時候就是見道位,時間極為短暫,僅僅隻有幾刹那。但是很重要,這就是超凡入聖的一個樞紐。
見道位有真見道和相見道。真見道是什麼?是用根本智來顯真如,斷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的種子,實證我空、法空二空所顯的真理,所以名之為真見道。真見道是根本智的成就,根本智能夠照見一切皆空,平等一如,證唯識性。
由真見道再進一步,再往前進的話,由無分別之上更起有分別的無漏智來緣俗諦境,就能夠照見如幻的法相,稱之為後得智。後得智證的是唯識相,所以稱之為相見道。
修道位修行的要領主要是修十波羅蜜和七種最勝。所以我們才明白:哦,原來修十度要具足七種最勝,才是叫真正的修十度。即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這十度,我們應該都比較熟悉了。
七種最勝是什麼?
第一種是安住最勝:要能夠堅久地安住於菩薩的種性。
第二種是依止最勝:要真切地依止大菩提心。
第三種是意樂最勝:要廣泛地、普遍地悲湣一切有情眾生。
第四種是事業最勝:要能夠圓滿地具足行持一切的佛行事業。
第五種是巧便最勝:要能夠善巧方便地用無漏的無相智來攝受、利益眾生。
第六種是回向最勝:要深妙地回向無上菩提佛果。
第七種是清淨最勝,要純白地不為煩惱障、所知障所間雜。
初地到七地,我們都知道了。初地也稱之為歡喜地,也稱之為極喜地。因為什麼?因為他是初發真正的無漏智慧,舍去了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得到了聖性,證得我空、法空的真理了,能夠真正地利益自他了,所以生大歡喜。就好像一個人在這個監獄裏關了很久,好不容易釋放,他剛剛釋放那一刻,心裏麵這種喜悅難以言表啊!同樣的,我們關在這個三界的牢獄裏麵很久,無量無量劫了,現在終於放出來了,這種喜悅當然是無可言喻的。
每一地都要修十度,但是他有一種是最殊勝的。
初地是修布施度為最——修布施度修圓滿了。什麼時候是修布施度圓滿?如果對利益眾生有利,他舍棄自己的身體就好像我們在菜園裏麵去摘一棵菜這麼輕易,沒有什麼執著、障礙。修布施度最為殊勝圓滿。
第二地是離垢地,就是修持戒度圓滿。
第三地是發光地,就是修忍辱度圓滿。
第四地是焰慧地,就是修精進度圓滿,智慧發光,智慧力的火焰。
往後是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都是分別地修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有遠行地是修方便度。也就是慧、方、願、力、智。
每一地之中,又都分為三心二道。入心是初入這一地時,住心是久住時,出心是出此地將入後一地時。二道是無間道和解脫道。現在的人他不懂,亂用。我看香港拍一部電影叫做《無間道》,這是亂用的名詞。這個無間道是指菩薩修行位上的斷惑位,叫做無間道。解脫道就是證理之位。
第三類是報得菩提心的修證。報得菩提心是指清淨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不動地是證得不增減真如,善慧地是證得智慧自在所依真如,法雲地是證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第四類是無障菩提心的修證。無障菩提心就是究竟位——成佛的修證。主要是證得四智菩提和四涅槃妙果。四智菩提,我們知道了,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四涅槃妙果,我們也清楚,就是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涅槃。
〔初根至後竟,隨次解應知。〕從最初發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一直到第十一個問題的回答。就是說,菩提心的修證,一直到最後的無障菩提心的究竟,就是圓滿成佛。我們要能夠隨她的次第,完整地通達、理解,我們都應該要善巧地知道。
友力及因力 根力亦聞力
四力總二發 不堅及以堅
此偈主要是講:發世俗菩提心要有四種力量,要由四種力量會發起世俗菩提心。
〔友力及因力〕一者友力發心,是得到善友、善知識的勸導和教化而發菩提心,是發世俗菩提心。
二者因力發心,是因為他宿世種善根,具有大乘種性的因力,而今生能夠發菩提心。
〔根力亦聞力〕三者根力發心,根,就是指善根,由過去生之中曾經積集大乘善根之力,而生世俗菩提心。
四者聞力發心,是因為聽聞大乘佛法之力而生世俗菩提心。這一種在《寶鬘疏》之中又細分為兩種,兩者之中,第一種是略聞大乘法之力,而有眾多的眾生發世俗菩提心。第二種是此身之中聽聞大乘佛法以後,反複地修信心和大悲心等等善法之力,而生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