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有四事,悲者非餘乘。〕這四種不共的殊勝功德,是發了菩提心的大悲菩薩所具有的,不是其他的聲聞、緣覺乘的修行人所能夠成就的。所以,菩薩決定不會退轉菩提心。

極勤利眾生 大悲為性故

無間如樂處 豈怖有諸苦

如果有人進一步追問說:菩薩不畏利他之痛苦,你到底有什麼理由能夠證明這一點呢?此偈就回答這個問題。

菩薩〔極勤利眾生,大悲為性故,〕因為菩薩是以大悲為體的,雖然墮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裏麵,他也仍然好像遊樂處一樣,好像在快樂的地方遊戲一樣。所以輪回之中,其它地方的痛苦,菩薩當然就更不會畏懼了。

《修心七義論》上麵,也有竅訣告訴我們怎麼修。在偈頌裏麵所講的〔無間如樂處〕怎麼修呢?“思眾皆有恩,取舍間雜修。”也就是說,我們去掉我愛執,生起他愛執以後,要修慈悲心。依於悲之所緣而取眾生的痛苦,眾生諸苦己代受;依於慈之所緣而修舍,自己的三世善根都化為如意甘露而與眾生樂。然後,來緣念情器世間而修舍。應該是先緣最痛苦的地獄眾生來幫助他們,乃至於你平時一刹那之中這樣的觀修,都有無量殊勝的功德,都能夠讓我們內心之中的執著,這些貪、瞋、癡自動地減輕,然後消除。

所以,要平時勵力於修這些精髓之法。有智慧的人知道修精要之法,正如有智慧的人在棉花和黃金麵前,他不會去收很多棉花,他會直接取黃金一樣。

同樣的,有智慧的人知道直接修菩提心的法要。先是要緣念大熱地獄的苦惱有情眾生,要觀我自己化為一個摩尼身、如意身而修舍。那個摩尼身,不是把我們的血肉之身觀進去,血肉之身也進不了,我們隻是想我們自身成為一個光蘊體,然後就能夠隨心所欲地變化,這樣就是如意摩尼身。

首先,是幫助他們息熱苦。觀我自身化為清涼之雨,令彼一切熱惱消除。

第二,因為這些地獄眾生身體下劣,所以我化為無數的八暇十滿之身,進入到他們的身體裏麵,願他們都能夠成就這個八暇十滿之身。

第三,是想著這些地獄眾生,無量劫以來都沒有得到過食物了,所以願我能夠化現出無量無邊的美味佳肴來,令他們都得飽滿;化現出無量的美妙天衣來,讓他們得服飾莊嚴;化現出無量的宮殿來,讓他們能夠得安住遊戲。

第四,就是進一步地,我要化為善知識,為這些大熱地獄裏麵的眾生說法,讓他們能夠心開意解,入菩提道次第。

接下來進一步地,我們是修度大寒地獄的眾生,乃至於度餓鬼道的眾生,度畜生道的眾生,乃至於度人道、修羅道和天道。乃至於進一步地,我們把聲聞、緣覺、菩薩那些有變易生死苦,這些苦都吸過來,願代眾生苦,願眾生成就成佛的安樂!唯有兩個對境是不取的:一個是於佛前不取,二是於上師前不取。因為都是究竟圓滿的,其他一切皆取。這樣來消滅我們的我愛執,這樣來觀修,哪怕一刹那之中這樣的觀修,都能夠成就三種極為殊勝的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我未來成佛的時候,利益有情的那種境界,我在凡夫地位、在因地就已經先修了。所以在我的八識田中,已經在串習佛行事業,當然我成佛就更快速了。

第二種利益是:拔苦與樂的資糧。透過這樣的觀修,所積累的拔苦與樂的資糧,與金剛乘裏麵的曼陀羅普遍三摩地是極為相似的,一刹那一刹那之中所種下的福德,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三種利益是:我如果一直這樣地去串習、去修的時候,我一直在修願代眾生苦,願與眾生樂。一直在修自他交換,所以能夠輾轉增上,速得成就。

有幾重好處,第一個是:這種善法,如果你一直給她澆水,她會越來越有力量。相對應的那些惡法,那些貪瞋癡就會逐步地萎縮。而且,你要真正地遇到這種對境的時候,就不容易起煩惱心了,因為你一直都在修自他相換。所以說“無間如樂處”,〔豈怖有諸苦〕。哪裏會因為有諸苦而生怖畏心呢?我一直都在修菩提心,乃至於這個無間地獄,發菩提心的人都能夠好像在遊樂之處一樣。

大悲恒在意 他苦為自苦

自然作所作 待勸深慚羞

如果有人問:發心的菩薩會不會放逸?要待其他人來勸請、勉勵才會去利他呢?此偈就是回答。

〔大悲恒在意〕菩薩以大悲為體,他的心中常有大悲心阿闍黎,也就是內在的善知識大悲心,一直在提醒他、勸勉他、鼓勵他、成就他,去無我利他。

因此,他如果見到眾生受苦,就等同於自己受苦,〔他苦為自苦〕。

因為這個道理通達了,所以他自然就會做所應做的利生事業,〔自然作所作〕。

〔待勸深慚羞〕如果要等到他人來勸勉,那豈不是深生極重的慚愧羞恥嗎?所以,實際上菩薩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是不待勸請的。

朗日塘巴尊者造《修心八頌》,這些頌詞的核心,都是開示我們怎樣去修他苦為自苦。

第一頌是恒懷珍愛,告訴我們要能夠以眾生為中心。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

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依賴眾生來產生利他的大願力,以證得最高的開悟,所以我們是依眾生而發菩提心的。中間的時候,我們也要依眾生才能夠圓滿地修六度。最後的時候,我們是為了圓滿地有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利益眾生而成佛。所以在修菩提道的最初、中間和最後,眾生都非常重要,勝過摩尼寶。

第六頌是視害為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遇到人家傷害的時候,自己遇到違緣障礙、艱難困苦的時候,要知道,這個時期是我們獲得真正的體悟和內在的力量的最好機會,如果我們的生命一直都是一帆風順的話,我們就會變得軟弱,我們的心就沒有力量,隻有在經曆了最悲劇性的環境之中,我們才能夠發展出真正的力量。是誰教我們這一點呢?不是朋友,也不是上師,而是敵人。所以說要願視彼為善知識。

第七頌是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這是一個核心的竅訣。把自己的安樂跟他人的痛苦進行交換,苦願自受,樂願他取。這個很妙,有什麼妙?因為苦願自受,所以把我們的我愛執摧毀了,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都是因為要保護自己,愛惜自己,所以造了很多惡業,所以流轉生死,我們怎麼搞也跳不出去。

有我愛執的人,就好像掉到蜘蛛網裏麵的蒼蠅一樣,好像掉到蜜糖裏麵的螞蟻一樣,螞蟻在蜜糖裏麵怎麼掙紮得出去呢?其實原因是什麼?你說螞蟻怎麼會跑到蜜糖裏麵去的?它自己跑去的,它自己要貪這個蜜糖。

同樣的,我們也是如此。因為我愛執去貪外境,我們也就被綁死了。所以你要是能夠苦願自受,你就把這個我執的根拔掉了;你要樂願他取,你就在修菩薩行。你就積累了廣大的福德資糧。你看福德智慧都在其中,所以菩提心的修法非常妙。

大家深入地修,實實在在、時時刻刻地去修,乃至於一呼一息都去修,這樣持之以恒地用功的話,也好過你什麼都沒有,如果沒有基礎的話,都是很難成就的。

荷負眾生擔 懈怠醜非勝

為解自他縛 精進應百倍

〔荷負眾生擔,懈怠醜非勝,〕發菩提心的菩薩,他誓言荷負幫助一切眾生解脫成佛的重擔。所以,如果他懈怠、遲緩,這是醜事,不符合菩薩的殊勝種性,自他都會被煩惱障、所知障、業障,這三障所纏縛。

〔為解自他縛,精進應百倍。〕所以,為了自他速速地解脫,菩薩應該比聲聞、緣覺的精進要更超勝於百倍,因為精進是福慧二種資糧因。

《佛子行三十七頌》上說:

唯求自利小乘士,見勤如救頭燃故,

為利眾生功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那些單求自利解脫的小乘的修行人,他都能夠精進,好像自己頭發著火了一樣,刻不容緩地去修行,何況是我們發大乘菩提心的菩薩呢?當然,要更加地以百倍的精進來用功。但是要知道,這個精進是在心上精進,不是要你勞苦這個身體。

阿底峽尊者有個教言說:我們的心一直不散亂,這個就是最好的精進。我們的心一直與法相應,這個是最好的精進。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發菩提心,精進地修福、修慧,這樣無論顯和密的法要都能夠通達,諸法的一切顯現,都有能力轉為道用,那麼,就能夠使我們本然覺性自然地呈現於心中,這是指開悟。

對於菩提心的教授,我們學到此地就圓滿了。

二利品第六

接下來是進入到第六品《二利品》。已經說了發菩提心了,接下來說我們依此發心,要隨順修自利利他之行,所以要說第六品《二利品》。

大依及大行 大果次第說

大取及大忍 大義三事成

大乘修行者,他應該是初善、中善、後善依發菩提心而修行。

〔大依及大行,大果次第說,大取及大忍,大義三事成。〕初善是指大依和大取,大依,是所依的大,依什麼?依止大菩提心而來修行。大取,是發菩提心的時候,是攝取一切眾生、緣一切眾生的境界,願幫助一切眾生。

中善是指中間修行的時候,是大行和大忍。為利自他而修六度萬行,稱為大行。大忍,是能夠安忍一切利他的難行苦行。

後善是指大果和大義。大果,是出生清淨圓滿菩提。大義,是得果時廣利眾生的佛行事業也能成就。

真的發菩提心成佛,這個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煮雲法師曾經彙集佛門的一些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行跡,造一部書叫做《佛門異記》,共三冊。講了很多殊勝的公案,其中就說到,漢明帝時候,我們都知道,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迦攝摩騰和竺法蘭就用白馬馱經,把佛法傳到中國來,建立白馬寺。

迦攝摩騰有個姐姐也出家做沙門了,遲一點她也到東土來了。而且她帶了一尊非常殊勝的佛像——阿彌陀佛像,這尊阿彌陀佛像怎麼來的呢?

印度有一個叫做雉頭摩寺,佛教史上叫做雞園寺。雉頭摩寺有一位五通菩薩,就曾經以他的修持神通力去到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請法:“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很多都願求生淨土,但是沒有佛的形相可依,能不能夠請阿彌陀佛垂降於娑婆世界,讓弟子好繪畫佛像,留在人世間來利益眾生呢?”

阿彌陀佛就稱讚五通菩薩悲心廣大,為了後世眾生得生淨土發這樣的大悲心、菩提心,稱讚他。然後說:“你先回娑婆世界吧。”

一刹那之間,阿彌陀佛和五十位大菩薩就都坐在蓮台上,來到雉頭摩寺了。五通菩薩就非常歡喜,馬上把阿彌陀佛像繪在貝葉上。以前的經文是寫在貝葉上,貝葉有一點兒像大的芭蕉葉。

這幅像一直都非常有感應——很多的修行人,很多的法師,那個過程我們就不講了,異記上麵都有。

好像隋朝江都(揚州)有一個寺院,一位法師求生淨土,也是得了這幅像,然後如法地修,有什麼感應,這樣的事很多了。

後來,這幅像就流傳到成都的大邑縣,在霧中山七佛道場被保存。

三武一宗法難的時候,這個寺院之中的寶藏庫裏麵,突然之間這幅佛像就不見了。

這樣殊勝地利益眾生的神通變化的事跡非常多。

他自心平等 愛則於彼勝

如是有勝想 二利何差別

這一偈是講修自他平等。菩薩成就了自他平等心,那麼,在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的時候,也就是世第一法以下,都是由信解之門而得自他平等心。因為他沒有真正的空性智慧,隻是因為信解的緣故,他成就了。初地以上的菩薩是由現量證得了〔他自心平等〕。

〔愛則於彼勝〕愛他身勝過於自身。

〔如是有勝想〕於一切眾生既然有如此殊勝的意想,願意幫助他們的大悲心,所以眾生是在我們菩提道的最初、中間和最後都非常重要。當然就能夠有勝想。

〔二利何差別〕因此,他不會去分別何者為自利,何者為利他,俱無差別。在利他的菩薩行之中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安忍品》之中講了很多的竅訣,我是很主張大家(年紀不是很大的人)一定要把《入菩薩行》的《不放逸品》、《護正知品》、《安忍品》這三品是肯定要背下來,能夠背十品那最好了。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治煩惱、妄念的智慧武器、慈悲鎧甲,能夠讓我們油然而生菩提心。

上麵講到我們要恭敬有情,為什麼?一個是要觀想他是福田而恭敬。第二是觀佛生歡喜而恭敬。第三是要觀害、利之果而恭敬。有個偈子說: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

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佛和眾生都是殊勝的福田,經常恭敬供養佛與眾生,能夠圓滿福慧二資糧,抵達無上正等正覺的彼岸。

於世無怨業 利彼恒自苦

悲性自然起 是故利他勝

修利他為主,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就是修利他勝之理。為什麼利益眾生是最殊勝,這個道理在哪裏呢?

第二是利他之相。詳細地辨析。

第三是利他圓滿的性相。

此偈首先說是利他勝之理。

〔於世無怨業〕菩薩於諸世間決定沒有損害他人的怨業,就是他人損害他,不但是不瞋恚,還會要將自己的三世善根回向給他和幫助他,幫助那個苦惱的眾生。

〔利彼恒自苦〕恒為成就利他而自身甘受種種的苦。

〔悲性自然起〕大悲體性自然地、油然而生起。〔是故利他勝〕。

《安忍品》上說: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你都不要退失歡喜心,不要慌慌張張。為什麼?憂惱不濟事。如果是已經既成事實了,你逃避現實,你憂傷、苦惱、難過,有用嗎?沒用。不是說你逃避現實,這個現實就不存在,不是這樣的。“憂惱不濟事”。

反失諸善行:反過來還會因為這個憂惱讓你退失那些善行。你憂傷、煩惱,甚至於你平時一直堅持做的功課都忘記了,退轉了。因為自己憂惱,以前自己都能夠很慈悲,幫助人家,現在都不想幫助人了,這樣的障礙都會生起。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如果這件事情還有改善的餘地,那你怎麼不歡喜?你要趕快把握機會把它改善;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如果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那要怎麼樣?智者修心不修境。已經是既成事實,你逃避它,沒有用,沒有益處。而且更重要的是什麼?你這個憂惱的種子潛伏在阿賴耶識裏麵,它就會讓你上毒癮。你一直憂惱慣了以後,老是要無故尋仇覓恨,老是會去起憂惱,那就讓你進入惡性循環。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

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能夠讓眾生歡喜,諸佛就生歡喜。

大悲諸佛尊,視眾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眾生?

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大悲諸佛尊:一切的諸佛,他都是看眾生猶如勝過於獨子,看眾生勝過於自己。要常修安忍,這些實踐菩提心的大德都很多。

唐朝有一位大將叫做郭子儀,他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力軍。郭子儀在宋朝時候就轉生為一位禪師,這位禪師也修這個安忍行,無我利他這樣的。

還有諸葛亮,後生就轉化為一位節度使,後來也造佛像,也是修菩薩利益眾生之行。我們因為時間關係就不展開來講了。

還有一位法進法師,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候的一位大德,那時候的西涼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王叫沮渠蒙遜。有一次,沮渠蒙遜身體生惡病,有一位大德叫他念《普門品》,病就好了。所以他就把法華裏麵的《普門品》抽出來單行流通。國王沮渠蒙遜的國師就是法進法師。

有一年遇到饑荒,餓死的人非常多,這位法師看到每一天都死很多人,他非常地難受。有一天,他決定將自己的身體來救濟眾生的苦,讓他們種下將來解脫的因。於是他就沐浴,洗得很清淨,拿一把刀,裝了碟子鹽,去到饑民所在的地方,給大家授三皈依,然後就說:“大家這麼久都沒有食物,我願意把我身體的肉給大家吃,願你們能夠療饑餓之苦,並且種下一個解脫的善根。”

大家都知道他是國師,沒有人敢動。法師就自己拿刀把兩條大腿的肉一塊塊割下來,蘸一點鹽,分給那些人吃。

國王知道了,趕過來的時候,國師兩條腿的肉已全部割掉了。由於國師大悲心的加持力,國王就把自己的口糧全部拿出來救濟眾生了。然後把他抬到皇宮裏麵去,叫醫生來治療,但是因為流血太多,第二天就涅槃了,火化荼毘的時候,舌頭沒壞。

我們現在如果去涼州,知道涼州是哪裏?現在叫武威。去涼州的時候,有三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個是我們剛剛講的這位法進法師的舌舍利。很奇怪,舌頭一直燒都沒有壞掉,敲起來好像敲鍾一樣,很脆的銅磬的聲音。還建有一個小塔。

還有一位是鳩摩羅什法師,他臨入涅槃的時候就說:如果我翻譯的佛經沒有錯誤的話,願我荼毘以後,我的舌頭不會壞掉。果然如此。他是在長安“逍遙園”譯經,後來他的舌頭被迎請到武威,這個地方就造一個塔。現在武威城裏麵有一個寺,鳩摩羅什寺,寺裏麵有一座塔,就有羅什法師的舌頭舍利。

還有一位,就是我們前麵講過的那位薩迦四祖貢噶堅讚,他入涅槃以後,他的舍利塔也在那個地方,在城市外麵,在郊區。

所以,其實很多的大德,他們利益眾生的這些聖跡,我們去禮拜、去瞻禮,都能夠增長我們的善根,激發我們的菩提心和開顯我們的智慧。

善說令歸向 令入亦令調

令成亦令住 令覺令解脫

集德及生家 得記並受職

至成如來智 以是利群生

此偈就是講怎樣隨順利他。前麵講了要一直修利他,到底具體怎麼做呢?這裏就講了菩薩的十三種利他事業。

〔善說令歸向〕第一種是善說。菩薩先以教誡神變了解所化眾生之心,再以說法記心神通來隨順彼心而善巧說法。這是善說,善於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

第二種是令歸向。又能夠以神通變現作為教示,教化眾生,讓他生恭敬心,生信心。

〔令入亦令調〕第三種是令入。因為已經信向大乘佛法,然後能夠令他入大乘之門而受正教,能夠受到教化。

第四種是令調。就是消除他的疑惑,他已經入大乘之門,所以要斷其疑惑,要教化他對於人無我、法無我這個甚深的義理生起決定的信心。這其實很重要,你如果對這個沒有決定的信心,你就沒有力量,你聞思再多的經論都沒有力量。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的心力不夠。所以,對於空性慧,不說證悟,你起碼要有解悟。

我們要能夠明白痛苦其實是虛幻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幻的?因為痛苦是由於對根本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起顛倒執著。你執著於一個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然後產生的痛苦,這個就很錯誤了。

好像一條繩子,晚上你看不見,把它看成一條蛇,因此你生起一種恐懼。這個恐懼是你的痛苦,痛苦是實在的,不是假的,你真實覺得很痛苦,這個就障礙你了。你要消除痛苦,你要怎麼樣?前麵是黑夜,你這個見惑,讓你看得清,要去掉你的遍計所執。這時候你知道:原來痛苦其實是因為我們有一種顛倒執著,我們顛倒執著於根本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所以就產生痛苦。

這樣你就了解到,原來這些痛苦是很容易可以拔除的,一切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顛倒我執而產生的,一旦能夠斷除顛倒的我執錯覺,就不再受痛苦的纏縛而得到解脫了。所以我們了知痛苦無有實性,是可以斷除的,所以對於那些無法靠自力而得解脫的人,就會生起更強烈的慈悲心。如果你沒有這種了悟的話,縱使我們的慈悲心再強烈,聞思的經論再多,內心之中還是有無力感,每個人內心的心力不夠。

〔令成亦令住〕第五種是令成。令彼等,令一切眾生都能夠順解脫分的善根圓滿成熟。也就是說,我們要幫助眾生、引導眾生修資糧道。

第六種是令住。接下來要令他們能夠修止觀,並且要教誡那些修止觀的口訣。

第三級的課程裏麵有一個很殊勝的口訣教授,就是第五世達賴喇嘛的。曆輩的達賴之中,五世達賴的修證功德和教理聞思成就是特別圓滿的。他有一個《修定修觀法要——文殊法語》,是第三級裏麵要修學,並且要用之於實修的。上麵就講到,禪定的現見功德有四種,不現見功德是一種。不現見功德就是一切佛、法、僧三寶的功德,皆依定而生。

現見功德四種是:

第一種能夠使身安舒。

第二種是能使心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