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便進餘地〕第五種是餘巧勝,善巧了知。比方說,在初地就知道初地以外的二地等地之因、體、修法。

第六種是餘出勝。就是知道出此地進入更上一地的智慧方便,了知後得智若無所取,那麼則能取亦無。所以就能夠一切都沒有執著,連法執的種子也能夠拔掉。所以有大智慧。〔出離善思維,如此六道理,次第成六勝。〕

我們還是說一個簡單的遊戲。

湖南永州芝山有一個高山寺,湖南的同修都會知道。高山寺唐朝時候是叫做法華寺,法華寺旁邊有一座綠天庵。唐朝時候,這位住持是一位僧人書法家懷素,懷素法師的狂草書法特別好。

有一天,另外一位書法家來拜訪他,山東原平太守顏真卿,剛好路過,特地就到綠天庵來拜訪懷素法師,大家一起來切磋一下書法藝術。懷素擅長狂草,顏真卿就擅長正楷(顏體)。懷素就首先寫了上聯:“白蟒過江頭頂一輪明月。”

顏真卿馬上就知道,這既是對聯又是謎語,看他對不對得上。顏真卿比較博學多才,他馬上就對出下聯來:“烏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

這時候,懷素法師的侍者上來添茶水,懷素就考他一下,指著剛剛寫好的對聯的就問他:“你知不知道上聯和下聯分別是指什麼?上聯和下聯都是說一件物品,你知道嗎?這個侍者也是比較有智慧,略一思考,馬上就答出來了。顏真卿很稱讚他說:“名師出高徒,恭喜,恭喜。”

我們看看,上聯“白蟒過江頭頂一輪明月”是指什麼?很簡單,是油燈。“白蟒”是指燈芯,白色的一條棉線、棉繩。“過江”是吸這個燈油,上麵的亮光當然就是一輪明月,所以是一盞燈。

下聯“烏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是杆秤。那條烏黑色的杆子是秤杆,像“烏龍”一樣。多少斤、多少斤那個刻度是“金星”。

二十二喻顯菩提心

底下就是由廣大比喻而顯菩提心,講了二十二個比喻來顯菩提心。

如地如淨金 如月如增火

如藏如寶篋 如海如金剛

如山如藥王 如友如如意

如日如美樂 如王如庫倉

如道如車乘 如泉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 發心譬如是

這裏麵總共有二十二個譬喻,這二十二個譬喻就把我們最初發菩提心,一直到圓滿成佛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包含在其中。

首先是〔如地如淨金〕。第一個譬喻是:譬如大地為一切草木之所依,譬如大地為萬物生長之所依。同樣的,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生長的根源。所以說,與向往佛果相應的發菩提心,是諸善法生長之源,所以如地。如地,是指菩提心從資糧道位,乃至於一直到無學道位之間,成佛之間一切功德所依處,所以叫做如地。

第二個譬喻是:譬如純淨的黃金不退壞、不變質。同樣的,發菩提心利益有情不轉變,利益有情不動搖。那麼與意誌、與意樂相應的發菩提心是永不退轉,好像黃金一樣。

比方說,發菩提心秘授儀軌,首先是要修皈依發心,修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就是: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首先是要串修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再來修發菩提心。這是宗喀巴大師的教法非常特別、非常殊勝的一個地方。就是說,你任修一座法,就圓滿地修了整體的佛法。在修菩提心的時候,前麵的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也要略修。

首先要思維:我們得到這個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難得到什麼程度?經上有很多比方,好像盲龜值遇浮木孔。一隻大烏龜在海裏麵漂流,眼睛是盲的。一塊朽木也在海裏麵漂,中間有一個洞,盲龜一百年從海裏麵露出頭來一次,剛好要穿到朽木的洞裏麵穿出來,這個概率是微乎其微。所以說,我們得人身也是非常難得的。好像你拿起一把黃豆撒在牆上,要有一粒或者兩粒留在牆上,這個很難得。

我們得人身也是如此難得,尤其是要得到八暇十滿,更難得了。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啊!所以如此難得的人身,如果能夠久住於世間那也好,但是很可惜,都是無常的。必定會要死亡。並且死無定期,死的時候,財物也沒有作用,妻子也沒有作用,乃至於我們這個身體都要舍棄掉。死亡的時候,真正能夠利益我們的唯有正法,所以我們要修發菩提心的教授。

反過來我們還要思考一下:如果現在我不馬上修正法,這個身體一失去,我們受生不外乎是善、惡二趣之中,如果修的善法比較多,能夠生善道那倒也好,但是很可惜,我們反省一下平時的起心動念,五十一個心所法中,善心所隻有十一種,往往都是惡多善少。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說,此生命盡墮三惡道。墮三惡道的時候,你看,我們世間一點點火星濺在手上都是非常痛,難以忍受,何況是地獄的猛火。三惡道之中一旦墮入,何能忍受這種極苦呢?所以我們要真正地、痛切地發心皈依三寶。

還要依業果來如理取舍。依業果如理取舍而行,能夠勤修善法,將來能夠得人天的增上善果。但是這還不足,想想我現在已經生在善道之中,已經得人身,但是八苦交煎: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甚至於說凡今所遇無不是苦,乃至於即使我們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也不離苦之自性,而且最終也會墮落到三途裏麵。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求解脫,所以就進入到共中士道的修行。

我們要依戒、定、慧增上三學,修四諦十二因緣,可以超出分段生死。但是還是不夠,因為一切眾生在無量的六道輪回之中,都曾經有機會做過我的父母。並且不單單是做一次,肯定還做過好多次。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曾經為我的父母,都沉淪在苦海裏麵,那我隻顧自己跳出去,這當然是不對的。所以要發菩提心。

要發菩提心的時候,首先第一步,我們要修平等舍。

應該是觀修自己頭頂上有釋迦牟尼佛,加持我心相續,能夠對於一切有情都有平等舍。對於我們平時交往之中,因為比較親密而生愛;因為冤仇而生的瞋恨心;因為中庸而漠不關心,這三種心,不管是貪戀的心也好,瞋恨的心也好,漠不關心也好,這三心我願都能夠消除,安住於平等舍之中;加持我能夠令一切有情眾生也都能夠除掉這三種心,安住於平等舍之中。

第二步就應該是要能夠修知母。

知道一切有情不單單是曾經在過去做過我的母親,而且多次地做過我的母親,對我有極大的恩德。

第三步就應該要修念恩。

過去無量生的這種恩德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凡夫。現在,今生今世的母親的恩德可以知道,可以觀修。所以應該是先想自己的母親在自己的麵前,然後思維母親從十月懷胎開始,對自己的種種的養育之恩。

十月懷胎的時候母親一飲一食、一坐一臥都是為胎兒著想。對胎兒成長有利的,自己就算是不喜歡吃,也會勉強自己吃下去;對胎兒不利的,自己想吃也不吃。如果不是母親這樣精心地照料,我們恐怕早就胎死腹中了,哪裏能夠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能夠聞佛法呢?所以對於我們有極大的恩德。

並且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好像一條無知的肉蟲一樣,根本不可能自己生存,完全依賴於母親的溫暖養育。母親的心時時刻刻都會係屬在兒女的身上,兒女一哭一笑,母親也隨之一憂一喜。尤其是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母親惶惶不安,求醫求藥,至心護理,通宵達旦地抱著兒女。當我們不食不語的時候,母親更是憂心如焚,恨不能以身代替。

當我們學講話、學走路的時候,每一樣都是要依賴母親晝夜的教導和扶持。並且當我們長大上學以後,母親更是費盡心機地既為我們的學業擔憂,又對我們的成長焦慮。並且在遇到任何危險困難的時候,母親都會奮不顧身地來保護我們。

2005年2月18日,有這樣一則新聞:有一輛臥鋪公交車由昆明開往瀘州,路途上給貨車撞翻掉了,死了15人,19人受傷。傷者之中最重的是一位母親,昏迷不醒。受傷最輕的,也是年齡最小的,就是這位母親抱在懷裏麵的一個女嬰。女嬰剛剛滿一歲,送到醫院的時候,嬰兒一直哭、一直哭,哭了兩個小時,餓了。躺在病床上的這位母親身受重傷,生命垂危。她一直是昏迷的,雖然是不能夠動彈,更加不能夠說話,但是母親的天性使她能夠感應到女兒的這種饑餓,所以眼角就流出淚來。

護士看到以後,就把那個頭上還插著輸液管(因為她的女兒也在做輸液)的嬰兒抱到母親的身邊來,女嬰馬上就迫不及待地把小嘴伸到母親的懷裏麵去吸奶。這位母親雖然昏迷不醒,但是臉上的表情是非常焦急、非常焦慮的,而且眼角流淚的。但是女兒一去吸奶,昏迷不醒的母親,表情馬上就變得非常安祥。

那麼身受重傷,仍然忍著劇痛給女兒喂奶的偉大的母親,她這種表情,以及那個饑餓的小孩子得到滿足,但是對周圍異樣的氣氛充滿疑惑的眼神,就使所有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黯然淚下。

這樣地來深入地念恩,思維母親的恩德。

更進一步的是:觀想父親也像母親一樣慈愛過我們,慈愛著我們。乃至於所有的親人眷屬,乃至於冤仇,乃至於一切無緣的眾生,都曾經在過去生之中做過我們的父母。像我今生今世的父母一樣地關心和愛護過我們,不差分毫。但是如今,母親和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之中沉淪,猶如一頭眼睛盲的大象,沒有方向感,正衝向懸崖邊,向懸崖邊上狂奔。那麼,為人兒女者,我們怎麼可以坐視不救呢?

一切的有情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對我們有深重的恩德。這些無量的恩人墮在輪回的大海之中,在輪回的旋渦之中。如果我們就這樣隨隨便便地拋棄他們,隻顧自己去求法、求解脫,就好像眼睜睜地看著母親等等最親近的親人,被大海的旋渦卷走,在大海之中非常害怕地哭叫,即將沉沒,而這個做兒子的,自己卻在岸邊上,無動於衷地隻顧自己玩樂。世上哪裏有比這更無恥的行為呢?

所以這樣思維的時候,能夠真正地生起救拔一切慈母眾生,我們責無旁貸,這樣的念恩的心。

第四步是要修怎麼報恩。

怎樣才能夠報父母的深恩呢?我們如果是用衣食、財物這些供給父母,隻能夠滿足他們暫時的需求,所以最上等的報恩應該是幫助他們超出生死輪回。所以我們要能夠幫助他們拔苦與樂。

第五步就是要修悲心拔苦,第六步是慈心與樂。

願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都能夠得安樂,並且具足招感快樂的因。

願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都能夠擺脫痛苦,並且消除招感痛苦的因。

願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都能夠永具無苦之法樂,實現智慧力的自由穿透。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修平等舍,具足四平等、諸法平等,證得染汙法、解脫法,一切法無我,不取不舍,見性成佛道。證得眾生平等、自他平等,所以對一切有情都有平等心。然後所作平等、佛體平等,這樣地來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第七步就應該是修增上心。

使一切慈母眾生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的重任就落在我的肩上,我要努力地完成這項使命。但是現在我真的有這個能力嗎?目前不要說一切有情眾生了,恐怕是連一位眾生我也沒有能力去真正地利益和幫助他。那麼誰真正有這個大能力呢?雖然聲聞、緣覺、菩薩也有能力能夠利益眾生,但是都不圓滿,唯有佛陀是無與倫比的,佛身所出的一一的光明都能夠成熟和解脫無量的眾生。所以我們要發願成佛。

進入到第八步發菩提心。進一步地修自他交換,當然秘授儀軌之中有菩提心成就印和相應的一些觀修。

我們現在其實已經具足成佛的條件了,得到了八有暇、十圓滿的殊勝的人身,又遇到了聖教心要的總集《大乘經莊嚴論》。如果現在還不去修,將來肯定不會有比這更好、更殊勝的人身,也難以遇到比這個更好的修法了。所以要能夠持續地修發菩提心,並且在生活之中實踐。那麼,能夠如此地去修持利益有情之心不退、不雜,那就是菩提心如淨金,如清淨的黃金。

〔如月如增火〕如月,是第三個比喻,與增上心相應的菩提心,用此菩提心來修六度,就如上弦的新月一樣,能夠讓善法漸漸地增上、增長。

第四個比喻是如增火,與加行相應修菩提心就好像添加柴火,而令火更加猛烈、更加熾然地、熾盛地燃燒。同樣的,我們在加行道位之中,一直精進地修菩提心,就好像增火一樣,讓我們的智慧更猛烈,定慧等持。就能夠進一步地到見道位這個刹那中,斷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的種子,燒掉煩惱而見道,斷見惑。

〔如藏如寶篋,如海如金剛,如山如藥王,〕這裏麵其實就是指修與六度相應的菩提心。

第五個比喻是菩提心相應於布施波羅蜜。如大寶藏,以諸受用令諸有情滿足。眾生的一切願望、希求、財物等等,從菩提心的大寶藏之中,都能夠滿足他們,並且無窮無盡。

第六個比喻是菩提心相應於戒,持戒度。就如寶篋,篋就是箱子。好像一個大寶的箱子,是大寶的生處。也或者說是好像一個寶石的礦藏,是能夠開采出珍寶來。這是指與持戒度相應,一切功德依戒而出生。世親菩薩說:“萬物生長依於地,一切功德依於戒。”

第七個比喻是菩提心相應於忍辱波羅蜜,就如海。如住甚深不動之大海,一切的違逆境界都能夠心如如不動,能夠成就忍辱度。

第八個比喻是菩提心與精進度相應,如金剛。一切的懈怠所不能摧毀,勇猛堅牢,不可破壞。

第九個比喻是菩提心相應於禪定度,就如山,如大山,一切的散亂不能動搖。

第十個比喻是菩提心相應於般若度,就如藥王,藥王能夠治一切病。有一種藥王樹,你隨便剝一片樹皮也好,摘一片樹葉也好,那麼,一切的惡病都能夠治愈。菩提心也猶如藥王樹一樣,能夠治療一切的煩惱障、所知障的這些病苦。這是指般若度大智慧——清淨無漏圓滿的大智慧,能夠讓我們證入無我之道,能夠止息二障之病。

我們可以歸納一下,這裏麵就有十種了。

一、二、三是指資糧道。一如大地,二如黃金,三如新月,即上弦月。這三種發心是屬於資糧道。第四是如增火,好像大火,能夠燒毀見性的障礙。這是屬於加行道。

但是這裏麵要注意,這二十二個比喻裏麵沒有與見道位相應的,為什麼?因為見道的時間非常短,並且是屬於初地的入心,所以沒有單列出來。

第五如寶藏,第六如寶篋,第七如大海,第八如金剛,第九如大山,第十如藥王。這些就是與六度相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度,與六度相應的菩提心用這六個比喻來形容。

〔如友如如意,如日如美樂,〕第十一種比喻是如友。就是與方便度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產生應機利眾的方便善巧法,所以就比作良師益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這個益友,很方便讓我們把握住法的精要、精髓,是與方便度相應的發心。

第十二種比喻是如如意。這是與願度,願波羅蜜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利眾之願如願以償。好像如意寶、摩尼寶一樣,所以比作如意寶。

第十三種比喻是如日。與力度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使救度的對象受益,根器成熟。所以比作照射萬物,促進生長的陽光,所以說如日菩提心。

第十四種比喻是如美樂。好像美妙的音樂一樣,這是指與慧度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慧力圓滿,以美妙動人的法音,啟迪眾生的心靈,所以比作音樂。

我們歸納起來看:從第五的如寶藏,一直到第十四的如美樂這十種發心,都是屬於初地到十地的菩提心修法,都是指修道位。

〔如王如庫倉,如道如車乘,如泉如喜聲,〕第十五種比喻是如帝王。與神通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發揮更大的利眾作用,就比作掌握大權的帝王。這是如帝王菩提心。

第十六種比喻是如庫倉。與福德智慧圓滿相應的發菩提心,具備無量的功德,所以比喻作寶庫。

第十七種比喻是如道。與三十七道品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人直達佛地,所以比作陽光大道,比作坦途,康莊大道。

第十八種比喻是如車乘。與悲智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人不墮世俗和寂滅兩邊,不取不舍,順達佛地,所以比喻作車船,不會墮到世俗和寂滅這兩邊。

第十九種比喻是如泉。好像湧泉一樣,好像泉眼一樣不斷地有泉水冒出來。這是指與記憶力和辯才殊勝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人廣記善法,辯說無礙、辯才無礙、說法無礙,所以比喻作噴泉。

第十五種到第十九種總共五種的比喻,是比喻發菩提心都是屬於十地的殊勝道。“如喜聲”,“如流亦如雲”,這後三種是比喻佛地的菩提心成就。

第二十種比喻是如喜聲。與說法盛會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眾生享用法樂,法喜無量。所以比喻為如喜聲。

〔如流亦如雲〕第二十一種比喻是如河流。與自性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究竟圓滿地顯發究竟的無生法忍,自然而流,不須作意,無為任運成。所以說如河流。

第二十二種比喻是如大雲。與法身相應的發菩提心,能夠使我們在圓滿的佛地身居三界之外,化現無數的應化身,八相成道,教化眾生,度眾不息。好像大雲能夠普降甘露法雨,令眾生得利益,度眾不息。

所以二十到二十二這三種發心是屬於佛地,無學道位。佛地的發菩提心是無意識的無為發心,是一個慣性作用,是學道階段的願力和菩提心的慣性作用,行菩薩道的慣性作用。所以他能夠一直無窮無盡地度眾不息,無為任運成。

從這二十二種比喻,就可以見到:發菩提心是從我們最初發心入道,一直到圓滿成佛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所以說菩提心的修法是大乘的命脈之法。

〔發心譬如是〕發菩提心用這二十二個譬喻來顯發她的殊勝和她的修法。

思利及得方 解義亦證實

如是四時樂 趣寂則便舍

此偈的主題是說未發菩提心的過失。我們要知道:菩薩發了菩提心有四種樂。

〔思利及得方〕第一種是思利樂,是指能夠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思維利他之樂。

第二種樂是得方樂,是能夠以四攝法來利他,作為利他的方便,所得到的快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都是方便善巧地接引眾生,然後利益教化他。

〔解義亦證實〕第三種是解義樂,能夠真正地通達相應於大乘經藏之中的如來大密意,等等法義,能夠得到法義以後的這種快樂、法樂。

第四種是證實樂,是能夠證得一切空性,這樣的法空智慧,得到成就無我之樂。如果是舍棄能生四種樂的菩提心,那麼就會要當生眾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就算是你在修行道上去起精進心,但是你沒有菩提心的話,也最多隻能夠趨向於聲聞、緣覺的寂滅。如果證了聲聞、緣覺果位以後,你要再去回小向大就很難了。所以說,〔如是四時樂,趣寂則便舍。〕

今天學到此地,大家一起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