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鬘疏》裏麵把她分為五類,其實是把最後的聞力發心拆開來分作兩類。
〔四力總二發,不堅及以堅。〕四力發心,總的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不堅發。不堅固的發菩提心,發了以後有可能會退轉,這是指友力發心,因為善友、善知識的教導而發心,不堅固。
第二種是堅發。就是堅固地發菩提心。因為因力、善根力和聞力的發心,因為宿世有這個種子,所以不容易退轉;因為他有大乘的善根,所以也不容易退轉;因為他聞了佛法,理解了,所以他也不容易退轉。
薩加派的四祖貢噶堅讚在他所造的《能仁密意極明論·發菩提心品第三》上麵說:“世俗菩提心,謂緣有情流轉生死,而起大悲;勝義菩提心,謂現證一切人、法,本無自性。”這句話就說得很透徹了。
實質就是說:世俗菩提心的根本著力點是在大悲上,側重在大悲上。因為你沒有無我空慧,你那個不是真正的智慧。什麼人才真有智慧?見道才真有智慧。見道以前都是一點小聰明——世智辯聰。勝義菩提心的根本是什麼?側重於智慧,現證一切人、法,本無自性。
“二者似有相違,然於修道之最後位,彼二自當雙運和合。”也就是修道的最後位,進一步到十地滿心將要成佛,需要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雙運和合。
“意謂於現證人法無我時,必須任持緣有情之大悲世俗菩提心。”要真正地、究竟圓滿地現證人法無我,要能夠任持世俗菩提心,要能夠任持緣有情而生大悲心,濟度他們的世俗菩提心。
“總之,世俗菩提心是依儀軌發起,勝義菩提心則非如是。”所以,世俗菩提心一定照儀軌來發,這個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夠真正地依儀軌來生起世俗菩提心,那麼,你修其他的一切法都沒有基礎。就好像在沙灘上建房子一樣,建得越高就越浪費,因為沒有基礎。
所以說,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命脈之法,是轉凡夫身為金剛體的點金術。
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從釋迦牟尼佛傳下來,一直都是兩種傳承:一種是深見派的傳承,一種是瑜伽行派的傳承。
深見派的傳承:由釋迦牟尼佛傳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漸次地傳下來。主要修的是自他交換發菩提心,可以分為五科,即五個層次。
瑜伽行派的傳承:是由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漸次傳下來的七因果,七重因果發菩提心,可以分之為八科。
《朗忍》裏麵有《發菩提心馬車》,這個很重要。《發菩提心馬車》就已經把這兩種傳承彙合起來。這兩種傳承曾經在阿底峽尊者這邊有合流,後來又分開來。到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又把這兩種傳承合起來修。
一個是自他交換的,有五科。一個是七因果的,有八科。合起來的話,好像是十三科。但是,合並以後,精妙地安排,剛好十一科,即十一個層次。《發菩提心馬車》之中,首先,我們要能夠思維發菩提心的功德,才生起一個喜樂的心願意去修。
第一種功德是發菩提心為入大乘之門。你沒有真正地發菩提心,你連大乘佛法的門都沒有進。
過去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大迦葉尊者觀察有一個眾生,修小乘法得解脫的根機成熟了,所以他就想用小乘佛法去度化這個人。但是文殊菩薩就搶先了,跟那個人去說大乘法。那個人沒有大乘根機,他聽了大乘法就誹謗。器太小了,法太大了。他誹謗以後,當然肯定墮地獄。
尊者迦葉就非常感歎,覺得文殊菩薩是不是做錯了。他就跑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去,看到佛就很感歎地說這件事。
佛陀就說:“是你的智慧不夠圓滿,文殊菩薩是真善巧。”為什麼?因為雖然看起來是他聞了大乘法以後不相信,墮落了。但是,他種子已經種下去了,將來地獄的惡報受盡以後,他再出來,再聽大乘法就能成熟,就能真發菩提心,得解脫。所以他這樣成佛,還更快一點。如果你去跟他講小乘法,他依小乘法修,他也能夠成就,但是他成就了以後就卡在那個地方了。打個比方,他證了阿羅漢,已經滅苦了。“灰身滅智,不受後有”了。你如果再要讓他回小向大就很難了。為什麼?他自己沒有苦,對眾生的苦就不能夠感同身受,所以就發不起度眾生、利益眾生的心來,所以就一直卡死在小乘裏麵。等到墮地獄的人都已經成佛了,這個人還在小乘裏麵卡住,所以說文殊菩薩是真善巧。
那麼可見,真正地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門,不能夠以眼前的短短的時間來看。
沒有菩提心,你去修生起成就次第,你去修本尊觀,沒有什麼功德。就好像小孩子遊宮殿一樣,隻會看看,不知道有什麼作用,不知道有什麼利益。你去修圓滿成就次第,修風息,修氣脈明點法,你閉氣閉得再好也隻是像青蛙鼓氣一樣。有些同修在方廣寺曾經得到這個法流,有這個菩提心秘授的傳承,應該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修。
我們能夠真正地發菩提心,再來修生圓二次第,這才是真正的成佛的最速方便。其實說白了,佛陀的萬有心力法則也好,還是佛陀的解脫相對論也好,其實歸納起來,就是善巧方便地發菩提心,來修生圓二次第。不過裏麵有很多的實修的竅訣而已。這是第一種功德,入大乘之門。
第二種功德是得佛子名。真正發了菩提心才可以說是真正的佛子。《入菩薩行》裏麵有說到:“三界牢獄諸有情,發菩提心即佛子。”
第三種功德是映蔽聲聞、緣覺的功德。好像轉輪聖王的太子,一生下來就超過年紀很老的大臣一樣。因為年紀再大的大臣,再有智慧,他也不能繼承轉輪王位,而太子可以。所以,一發菩提心他就成為佛種,生到佛的種族裏麵了,不是聲聞、緣覺所趕得上的。所以映蔽聲聞、緣覺的功德。
第四種功德是成就殊勝福田。經典上有一個比方,譬如一個人年紀很老了,一直都沒有兒子,一直很想有個兒子,到老年才好不容易得一個兒子,這種歡喜是難以言喻。同樣的,諸佛看到發菩提心的人,就好像新得一子一樣。諸菩薩看到發菩提心的人,就好像新得一個弟弟一樣。帝釋諸天和大梵天王都會要來禮拜、讚歎、供養。並且經典上說:“你要是禮拜真正初發菩提心的人,就等同於禮拜佛陀。”為什麼會等同於禮拜佛陀?正如你拜初二、初三、初四的月亮,跟拜滿月等無有異,都是月,不過是有沒有圓滿顯發出來而已。頂禮真正初發菩提心、實修菩提心的人,就等同於禮佛,而且還得到禮菩提心的功德。
第五種功德是圓滿福德資糧。積累福德,最殊勝的就是發心,無過於發菩提心,作一切善業,都能夠成為成佛的資糧。其他的人天福報,都是報了就消了,就沒有了。好像巴蕉樹一樣,你一直剝一直剝,最後什麼都沒有了,是個空的。但是你要是發了菩提心,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於喝水、吃飯,它都能夠轉變為成佛的資糧。
第六種功德是速除罪障。迅速地消除一切罪業、障礙。《入菩薩行》上麵也說到:“此心若生,刹那間重罪即盡。”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夠滅盡諸惡業、諸罪業。
你看,無著菩薩閉關十二年,求見彌勒菩薩,都沒有見到。後來去舔那條狗的瘡,真正地由大悲心生菩提心,所以就能夠見本尊。
還有一個修行人叫村都,他修金剛亥母法,修來修去,久不得成。後來渡河的時候,看到一個婦女,年紀很老了,全身都長著瘡,有一隻眼睛是瞎的,背又很駝,瘡又流膿。老太太說:“我很害怕,你背我過河,可不可以啊?”他覺得老太太好可憐,真的發心去背她過河,走到河中間的時候,發現背上怎麼輕了?一看,那位滿身生癩瘡的老年婦女不見了,而金剛亥母在空中顯現,在空中飛,然後加持他。
這樣見本尊,其實都是因為菩提心起的時候速除罪障。
並且我們還要知道,不單單是我們現在這些惡業障礙要用發菩提心來遣除。
我們修到後麵將近圓滿的時候,煩惱障、所知障的微細習氣——微細習氣是什麼?就是說現行你把它滅掉了,種子你把它拔掉了,還有一點習氣,習氣要怎麼消?也必須要用菩提心才能除遣。
我們剛剛提到了貢噶堅讚講過,最後時候,世俗和勝義兩種菩提心要雙運和合才能成佛。所以說,二障微細習氣最後也仍然需要菩提心跟大智慧雙運和合才能除遣,不是說你僅僅依靠空性智慧便以為足,就能成就,不是這樣的。
第七種功德是能夠如意成就一切義利。能夠成就自利利他,都要依靠菩提心,菩提心就好像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願望的如意樹一樣。
第八種功德是災害不侵。經典上麵也有一個說法:“轉輪聖王以福威故,常有一千藥叉守護。”轉輪聖王福德很大,所以經常有一千位藥叉守護他、護持他。但是下一句是說:“初發心者,有二千藥叉守護。”初發菩提心,真實地發起世俗菩提心的證量,就能夠有二千藥叉守護。
第九種功德是速得佛位。經典上說:“諸佛常劫作深思,何為速成佛方便?唯見菩提心為最要,速得地道果功德。”諸佛常劫地、深入地思考:哪一種法門對於眾生最快速地成佛最殊勝、最有利呢?就見到菩提心是最精要的,能夠迅速地圓滿地道功德,圓滿成佛。
第十種功德,是能夠成就一切有情。能夠成為一切有情安樂的基礎,所以欲速成佛之根本就是菩提心。
我們如果來正修發菩提心的時候,是七重因果發菩提心教授,分為八科,這是屬於瑜伽行派的。
第一是等舍。我們要先修平等舍,不然的話,你一開始從知母念恩開始修起,往往變成一種感情,那不是菩提心。所以你要先修平等舍,對於對你好的眾生,對你不好的眾生,對你也不好也不壞,中庸的眾生,你都要有平等心。所以先修平等舍。
第二是知母,知母就是你一直深入思維,就真正地從心裏麵知道:原來一切眾生都曾經有機會做過我的母親。那麼無量的無量的有情眾生,在生死流轉的苦海裏麵,她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在她做我母親的時候,這個恩德也像我今生的母親這樣對我這麼好,所以一切眾生都對我有恩。
第三就是念恩。念母親恩,念一切眾生的恩。
第四是報恩。思考我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報恩。
第五就是悲心。就是怎樣拔苦。
第六就是慈心。怎樣予樂。
第七就是增上心。增上心的意思是什麼?責任。我要報恩,我要讓一切眾生拔苦予樂,這是我責無旁貸的責任,所以我要成佛才有這個大能力。
第八就是菩提心。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的五科是深見派的修法。
第一科是自他平等。
第二科是我愛執過。即我愛執的過患。
第三科是他愛執功德。我們把我愛執轉過來,凡夫是以自我為中心,現在轉過來以眾生為中心,恒順眾生,這個就是講他愛執有什麼功德。
第四科就是互明自他換法。即自他交換的修法。
第五科就是依法修自他交換。也就是苦願自受,樂願他取。
我們現在因為是講的傳承,所以實修就不會講很多。其實有兩個很殊勝的修法。一個就是發菩提心秘授儀軌,這個很重要。還要結菩提心成就印。如果我們能夠用兩年時間,乃至於三年時間,真正地修成就,後續其他的法門都容易成就。否則的話,無論你怎麼摸來摸去,學來學去,轉來轉去,你沒有菩提心,都是沒有基礎的。所以乃至於說用這個法門作為一輩子修的法門都是很值得。
好像《寶鬘疏》的作者土美仁波切,他這一輩子就是專修菩提心,修了幾十年。修到有什麼感應?有什麼證量?他住的深山裏麵的老虎、野山羊在一起玩耍,坐在一起來聽法,老虎不會把山羊吃掉。這是菩提心的感染力和加持力。
發勝義菩提心的三個因
親近正遍知 善集福智聚
於法無分別 最上真智生
世俗菩提心前麵講了,可以分為願、行菩提心。
此偈是講發起勝義菩提心的三個因。
世俗菩提心也叫做名言有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叫做法性有菩提心,也叫做第一義發菩提心。要真正地發起勝義菩提心,要三個因。實質就是說,要發勝義菩提心是初地才能得到,才能真正發起。
第一個因是〔親近正遍知〕。我們要能夠親近正遍知,要在佛陀的化身前麵,已經做了圓滿的供養承事而聽聞發菩提心的教授。
第二個因是〔善集福智聚〕。也就是說在一大阿僧祇劫之中,圓滿地積集福德智慧二資糧。其實就是指遠般若,三大阿僧祇劫裏麵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我們所說的資糧道位和加行道位。
第三個因就是〔於法無分別〕。生起於一切法無能所,沒有能知的心和所知的法,沒有能所的對立,沒有能所的分別,這種智慧。於一切法無能所分別的智慧。
〔最上真智生〕這個時候,是現證一切人、法,無自性的勝義菩提心真正生起了。其實就是說這個時候,你是見道了,開悟了。
這三個因簡單來說,“親近正遍知”是教授勝;“善集福智聚”是修行勝;“於法無分別”是得果勝。所以稱之為“最上真智生”。
諸法及眾生 所作及佛體
於此四平等 故得歡喜勝
此偈就是講在初地歡喜地成就了勝義菩提心。
為什麼?因為初地具足四平等。
〔諸法及眾生〕第一種平等是諸法平等。通達一切法無我,通達一切法無我以後,就沒有凡夫的取舍心。有取舍就有輪回,你要去取淨法、舍染法,那還是取舍,你還沒有見道。
所以,我們能夠明白神秀禪師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為什麼說她不究竟?“時時勤拂拭”,為什麼要拂拭呢?因為你要把染法消除,有染法和淨法的對立,你哪裏開悟了?所以說,有染法和淨法的對立,你這個諸法就沒有平等。你就有取有舍,就入輪回;不取不舍,就見性成佛道。所以能夠證得染汙、煩惱法和解脫法,這一切法都無我,心與法得平等。
第二種平等是眾生平等。因為證得自他平等之故,心中於有情得平等。
〔所作及佛體〕第三種是所作平等。令他苦盡如自苦盡。有這種平等心,能夠於自利、利他之中所作平等。但是,凡夫心不是,自己的事情很重要,人家的事情不重要,沒有這種所作平等。
第四種是佛體平等。因為證得佛之法性與我之法性無二無別,法性無差別,法性一味,性無所作。所以說稱為佛體平等。
〔由此四平等,故得歡喜勝。〕因為證得了四平等:諸法平等、眾生平等、所作平等和佛體平等。所以“故得歡喜勝”。所以說能夠得到歡喜增勝,能夠在歡喜地之中得勝義菩提心。要明白“故得歡喜勝”最起碼有兩重意思:一個是歡喜增勝,法喜增勝。還有一個是在歡喜地得勝義菩提心。
生位及願位 亦猛亦淨依
餘巧及餘出 六勝複如是
此偈是講發起勝義菩提心有六種殊勝:
〔生位及願位〕第一種是生位勝,生為如來之子。他一生下來就是種性不同、種族不同。好像皇帝的這個太子,一生下來,他的種姓就不同,生下來就能夠繼承王位。同樣的,發菩提心,他一生下來就是如來之子,生在佛的家族,能夠將來紹佛位,能夠成佛。
第二種是願位勝,是指意樂、願力廣大。
〔亦猛亦淨依〕第三是勇猛勝,是指能夠精進勇猛地修行利他。
第四是淨依勝,是增上心清淨。
〔餘巧及餘出〕第五是餘巧勝,能夠善巧其餘諸地。意思是說什麼?通俗一點說,你在此地修,你就能夠知道其他地的狀況,其他地修的因、法和果你都知道,因、道、果你都知道。比方說,我現在在初地修,但是對於二地、三地的那些修行方法、修行次第、修行果位、修行證量我都知道。這個叫餘巧勝。
第六是餘出勝,就是能夠定生於上地。就是說,你這一地修圓滿了,肯定往上走,地地增進。
〔六勝複如是〕這是簡單地先說這六種殊勝。
底下一個偈子就是廣明六種殊勝。彌勒菩薩造頌很善巧,先由一個偈子全部歸納起來,把總義說出來,讓我們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後來又分開來詳細地解釋。
生勝由四義 願大有十種
勇猛恒不退 淨依二利生
巧便進餘地 出離善思維
如此六道理 次第成六勝
這就是解釋前麵的六種殊勝。
〔生勝由四義〕第一種是生位勝,前麵的第一種,一生下來就是為如來之子。生位勝怎麼才能成就?由四義,他要四個條件。就是說,要生勝義菩提心,你要具備四個條件(四因)。勝義菩提心的四因是什麼?
第一個條件是種子勝,是信解大乘佛法。
第二個條件是生母勝,要修習空性而能夠有般若波羅蜜多之母。因為你修習了人空、法空,所以能夠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成就勝義菩提心的母親。
第三個條件是胎藏勝,是從止觀雙運、禪定所出生的。因為前麵的加行道位他已經有了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已經有了這四種禪定了。所以他初地入心的時候就能夠在定之中以根本智、以正智來緣真諦境,他沒有能取、所取,沒有一切名言的相狀。所以根本智隻有見分,就沒有相分;沒有相分,所以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所以他就證得生空、法空的真理。這樣他就開悟了,他就見道了,把見惑斷了。所以胎藏勝很重要,你要在定中才能夠由正智去緣真諦境,由正智來顯真如。
第四個條件是乳母勝,以大悲心為能作長養之乳母。這個小孩子生下來,還要找個乳母來給他喂奶。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成長的奶。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上說:“眾生如樹根,佛菩薩如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所以說,大悲心就好像水一樣能夠讓樹增長,不斷地生長,能夠開般若花,結佛陀果。
第二種是願位勝。願位勝展開來說,是要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指《十地經》裏麵所說的十大願王。
〔願大有十種〕第一是願未來際於如來作供養承事。
第二是願當圓滿護持諸佛聖法。
第三是由住兜率之際乃至圓滿涅槃之間,普現一切身。住兜率那已經是等覺菩薩,圓滿涅槃是圓滿成佛,這個之間普現一切身。
第四是善作一切菩薩行。
第五是令一切有情圓滿成熟。
第六是清淨示現於一切世間。
第七是圓滿清淨佛土。
第八是唯令入大乘故與一切菩薩願行相同。
第九是一切清淨菩薩行當成果義。當成果義就是說一切清淨菩薩行皆得實現,當得成就。
第十是當圓滿現證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願位勝所說的修十大願王。
〔勇猛恒不退〕第三種是勇猛勝。勇猛勝是於利他之難行苦行之中能行持,永不退轉。
〔淨依二利生〕第四種是淨依勝。也就是增上意樂清淨,增上意樂清淨是要知自近菩提、知利他方便。即知道自己已經距離成佛很近了,所以非常喜悅,以這個喜悅心更加勇猛精進,更加有動力地去修持。然後知道利他的方便,因為已經是見道,當然見道以上在修道位之中,所以他知道甚深的利他方便之道,觀察眾生的根器,了知如何是得彼菩提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