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偈頌(3)(1 / 3)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這個偈子就解釋一個字,觀世音菩薩的“觀”字,講到了菩薩的五種觀。

“觀”,梵文稱為毗缽舍那。能夠體察一切的虛妄惑業,能夠尋求真理,這種明了的辨析智慧稱為“觀”。

前麵的三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前麵的三觀是自利德,後麵的兩觀是菩薩的利他德。前麵側重於自利,側重於解脫道;後麵側重於利他,側重於菩薩道。

“真觀”:是真空觀,知道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妄念分別,妄見而有。好像《證道歌》上所說的,“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裏麵我們見到六趣宛然,見到六道輪回,“覺後空空無大千”,內而身心,外而世界,其實都是我們的妄念分別,妄執而妄現的,所以其實都是虛幻的。好像我們夢裏麵看到一個人,看到一件東西,當時我們夢裏麵認為他是實有的,但是醒過來以後就了無一物,所以要知道一切的境界都是從妄見而虛妄顯現而有的,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稱為“真觀”,真空觀。

“清淨觀”:我們前麵修那個“真觀”,是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相,我們要不著相,但是要但轉其相,不轉其性,要由本覺妙理體的性德而修妙有來廣度眾生,所以要修“清淨觀”。“清淨觀”就是妙有觀。凡夫眾生不能夠知道本體空寂,處處都執著,所以就成為染汙,就不清淨。而觀世音菩薩終日在塵勞之中廣作佛事,廣度眾生,了無塵勞之相可得,“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如蓮不著水是不著有,如日不住空是不著空;“心清淨超於彼”,空有都不執著;“稽首禮無上尊”;所以這樣子是成就清淨觀。“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成就清淨觀。“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常圍繞”,是成就了清淨觀。

“真空觀”是出世,“清淨觀”是入世,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要離相而修善,就是“真觀清淨觀”,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而無住是“真空觀”,無住而生心是“清淨觀”。

還有第二句就是“廣大智慧觀”,真空妙有,空有不二,入於中道,所以中道的智觀不會偏滯於空有兩邊,是周遍法界,廣大無礙的,所以稱為“廣大智慧觀”。

“真空觀”能夠修成就,就能夠破見思惑,就能夠證得般若德。“清淨觀”能夠成就,就可以破塵沙惑,就可以證得解脫德。“廣大智慧觀”能夠成就,就可以破無明惑,成就法身德。

你看,其實這個偈子是《普門品》的經眼,如果要展開來說,我們單單講這四句話,起碼都要講兩個小時,她裏麵實修的竅訣就都顯現出來了。所以這個三觀是舉一即具三,說三即是一,都是一體的,就是我們自性的體相用。

第三句是“悲觀及慈觀”,觀世音菩薩入於甚深的三觀,能夠修“清淨觀”,“真空觀”和“廣大智慧觀”,就能夠觀察一切眾生,用同體大悲拔除眾生的一切痛苦,叫做“悲觀”。所以要念觀(guan第四聲)就比較好分析,不然你念悲觀,跟世俗那個悲觀,很消沉了,好像搞混了,其實是“悲觀”(guan第四聲)。菩薩因為知道一切眾生都是我心內的眾生,菩薩是眾生心中的菩薩,所以與眾生是無二無別的,是同體的,稱為同體大悲。令眾生脫離五住煩惱,斷盡二種生死的痛苦,能夠解脫六道凡夫和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一切災難,就是圓滿自己的福德智慧,所以稱為“悲觀”。

菩薩用無緣大慈給予眾生無量的安樂,令眾生得到真空之樂,妙有之樂,中道涅槃寂滅之樂和無上菩提覺法之樂,得到這些種種的快樂,雖然終日與眾生樂,但是無與樂之相可得,沒有能緣的菩薩,沒有所緣的眾生,能緣所緣唯是一心,稱為無緣大慈,以這種無緣大慈與眾生樂叫做“慈觀”。

“常願常瞻仰”,觀世音菩薩能夠這樣子地以菩薩的五種觀來自利利他,所以我們常願菩薩大慈大悲,與樂拔苦,救度眾生!願我們常得瞻禮普門大士妙相莊嚴,願我們常得瞻禮,常得頂禮觀世音菩薩,景仰觀世音菩薩,學習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為“常願常瞻仰”。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被,願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瞻仰到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德相,激發我們內在的慈悲心!所以《華嚴經》上麵說:

願常麵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這個也是“常願常瞻仰”的意思。

《華嚴經》上說:“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我們寧願受地獄之苦,隻要能夠聞到諸佛名,為什麼?以前我們無始劫來之所以流轉生死,都是因為不聞佛名,不能覺悟的緣故。“不受天堂之樂,而不聞佛名。”所以要這樣子來願我們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都得聞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幫他們種下解脫的菩提種子。

其實我們多講一點前麵自利的“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好了,因為我們現在其實自己沒有成就,是心利他,但是主要的還是應該要自己與法相應,在自利上麵多下功夫。

“真觀”是心心印心,“清淨觀”是相相離相,其實一切法,你能夠做好這八個字,就空有圓融了,心心印心,相相離相。

“真觀”是心心印心,就是說我們真如妙心起念,還念一真法界,還念真如妙心,所以心心印心就是我們念念都印在真如妙心上。前麵的心心是凡夫的妄心,凡夫的每一個妄心起來,妄念起來,我們都能夠透過念觀世音菩薩來保持智慧觀照,讓它流入到我們的真如性海裏麵去,這個是心心印心,這個是修“真觀”。

“清淨觀”是相相離相,從自性的相上起修。我們自性是什麼相?妙淨明之相。“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就是自性的相。自性的妙相是什麼?在這個生滅的身中有不生不滅的性在,這個很奇妙。“何期自性,本不動搖”,這是清淨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一切光明,具足自性光明,這樣子是明相。

我們在每一個相的當體就能夠於相而離相,相相離相,就是“清淨觀”。心裏麵沒有執著,沒有掛礙,當然就清淨了,你要執著於相就不清淨了。凡夫眾生執著於物質相,想要求名求利,求財產,這些都是執著於物質相,名譽是執著於虛幻的凡夫的評價相。修行人執著於法相,執著於我修的這個法最高明,起法執,還是著相,還是不清淨。或者說好像臥輪禪師一樣,“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這個“能斷百思想”的心還是法相,還是不清淨,還是沒有做到“清淨觀”,所以要相相離相。

“廣大智慧觀”,就是從自性的用上麵來起修。自性的用是什麼?“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要知道這一切山河及大地依正莊嚴都是從心而顯現。“識得一,萬事畢”,“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要真的認識到你的真如妙心,怎麼樣?一切萬法你都懂了,因為“能生萬法”,一切萬法都是我們自性所生。這樣子地來修“廣大智慧觀”,廣大智慧就會顯現出來。

這樣子其實就告訴我們,這個“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就是我們自性的體相用,“真觀”就是“無念為宗”,“清淨觀”就是“無相為體”,“廣大智慧觀”就是“無住為本”,這樣子地來明白。

我們還是說淺一點,說這個前麵的三觀,我們用四句話可以明白怎麼樣子開智慧,這個四句話應該是很膚淺的,大家做好這個四句話,自己隨時隨地也很快樂,也能夠令眾生得快樂,讓眾生都很快樂。哪四句話呢?就是——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自己,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做好這個四句話,就能夠成就廣大的智慧,而且自他都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