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就是開始講偈頌。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現在我們流通的《普門品》分為散文體的長行文字和韻文體的偈頌,好像詩歌一樣,兩種體裁。
長行的文字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羅什法師最初翻譯的時候,他就把偈頌略而未譯。到了隋文帝仁壽年間,由北天竺(印度的北部)來了一位闍那笈多法師,闍那笈多就將偈頌翻譯出來。後人看到偈頌的意思跟前麵的長行文字意思差不多相近,就把這個兩種並到一起來,刊印出來單行流通,所以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本。還有一種說法,是說隋文帝仁壽年間有兩位法師共同翻譯的,一位叫做闍那崛多,一位叫做達摩笈多,兩個人合作譯出偈頌。
偈頌其實可以分為孤起頌和重頌:前麵沒有長行的文字,孤立而起的,不與前後的其它經文相對應的,這個稱為孤起,梵語稱為伽陀;還一種就是重頌,就是前麵有長行的文字,後來重複地再說一遍,和長行經文相對應的,梵文稱為祇夜。
經裏麵有偈頌有八重含義:
第一個是偈頌能夠以很少的文字來包含深廣的道理。
第二個是稱讚佛功德一般是用偈頌,我們看《華嚴經》上麵很多,讚佛功德的時候都是前麵有一小段長行文字,後麵就是很長的偈頌,偈頌體來讚佛德。馬鳴菩薩也造了一個《佛所行讚》,都是用詩歌偈頌的方式。
第三是佛陀為圓頓的根機,根機非常好的人,以偈頌來說,因為文字少,內容深廣。
第四是佛為遠道而來的人說偈頌,因為有些人他是在佛陀說法的中間來的,前麵的長行文字沒有聽到,所以用偈頌再說一遍,讓他能夠明了。
第五個是有些眾生他喜好音韻詩歌,喜歡那種很整齊、很押韻的偈頌,所以佛陀就隨其所好來說偈頌。
第六種是因為文字字數有一定,詩歌,並且有押韻,所以容易背誦,容易受持。
第七種是為了顯明前麵的長行經文的義趣,所以重複說。
第八種是為了要將長行文字裏麵未曾說,或者說了,但是沒有說透徹,沒有說圓滿的,在偈頌裏麵再詳細地解說。
因為有這樣子的八重原因,所以很多經典裏麵都會有偈頌,我們看底下: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爾時,就是佛陀講《普門品》的長行經文兩番問答已經圓滿之時,無盡意菩薩為了令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都能夠多得法益,所以用偈頌的方式再來請問佛陀。
“世尊妙相具”,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功德巍巍的世尊,佛陀啊!
“我今重問彼”,弟子現在以偈頌的方式重複地來向您提問,請問“佛子何因緣”,這一尊觀世音菩薩是以什麼因緣,他立德號“名為觀世音”呢?
“佛子”,廣泛地說,就是指皈依三寶的人都可以稱為“佛子”;狹義地說,隻有破無明、證法性的法身大士才能稱為“佛子”。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這是經文的結集者他敘說佛陀也是以偈語的方式來回答無盡意菩薩的提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
“汝聽觀音行”,就是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說:“你靜心諦聽觀世音菩薩因中的修行和果後行因普門示現的菩薩行,廣利眾生,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汝聽觀音行”,這個“行”字是文眼。
“行”,包括了兩種行,一種是因地修解脫行,因地修證耳根圓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樣子地來解六結,越三空,破五蘊,超五濁,所以就名為觀世音,這是從因中來說,因中解脫行。還有一種是果上的,已經成就了以後,倒駕慈航來修菩薩行,普門示現利眾生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名為觀世音。
“善應諸方所”,就是沒有一個世界不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的國土,沒有一個世界觀世音菩薩不顯現的。如鏡照物,好像我們這裏有一個大圓鏡子,大家的形象馬上在鏡子裏麵通通照出來了,不會說第一排的先照出來,第二排的後照出來,而是頓然顯現,同時都照出來。同樣的,觀世音菩薩也是如此,他度化眾生的時候,能夠在十方諸佛國土同時頓然顯現無量的化身來利益眾生。並且是豎窮三際的,前麵的十方國土現全身是橫遍十方,還有一個就是第二個方麵,是時間上麵無時無刻不顯現,所以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觀世音菩薩都有無窮無盡的顯現。十方諸佛世界,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菩薩度眾生的處所,處處能夠尋聲救苦,時時能夠拔苦與樂,所以稱為“善應諸方所”。
“善”應該有四重意思,這個“善”是本句的字眼。
一個是善於契機,應機說法,令眾生聞法歡喜。善知方便度眾生,知道眾生的根性,知道眾生的喜好,所以能夠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讓他契入佛法。
第二個是善於契理,能夠上契所證得的無為妙理,然後以身邊種種的例子來解釋佛法,很生動形象地來闡釋佛法的深義,能夠指導眾生在生活裏麵修行,在塵勞裏麵解脫,所以我們說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是契機,巧把塵勞為佛事是契理,能夠契理契機來說法利眾生。
第三個是善於讓眾生先得到暫時的人天快樂,然後進一步得到究竟涅槃解脫之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稱為善應。
第四是善於以三十二應身十九類說法為眾生來演說,適合不同眾生的不同根機,讓眾生都能夠得到初善、中善、後善。初善是聞法生信心;中善是聞法以後思考,內心裏麵起決定,能夠讓法融入到我們的心相續之中,所以法喜充滿;後善是思考以後,思所成慧以後能夠去實修,在修行之中產生真實的智慧,徹底地脫離輪回。能夠讓無量眾生都圓滿地得到初善、中善、後善,所以稱為“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弘是弘大,廣大;誓,誓願;利生的誓願深廣如大海,好像菩薩因地初發心的時候,發觀世音菩薩十二大誓願。不過我要跟大家講,我們拜後麵的什麼觀音十二願,那個不是觀音菩薩的,不是究竟圓滿的,那個寫得很粗俗,什麼常居南海願,什麼甘露灑心願,這是後人搞的,很粗俗的,要學就學經典的那個原文,不要去學那些後人編的,有些人他不太懂佛法,寫的東西很粗俗的,那個不是觀音菩薩十二願,要看原典上麵。這是“弘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菩薩經過了無量阿僧祇劫,應化諸方,所行的菩薩道不單單是六道眾生不能夠思議他的邊際,就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聖者也無法知道他的功行,所以稱為“曆劫不思議”。
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上麵講到,觀世音菩薩成就四種不思議,十四種無畏,三十二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