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諸位善知識,請大家翻到經本的第十七頁,今天是我們此次《普門品》的學習法會圓滿的一次,首先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自他一切眾生迅速地斷生死流轉之苦,成就佛陀的智德、斷德與悲德,所以我們來學習《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前麵我們講到長行的文字還有一句,看最後這一句: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這個是總結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三十二應,十九說法來利益眾生。佛陀再一次叫著當機請法者的名字說:“無盡意啊!這一尊觀世音菩薩功德巍巍,有這樣子無礙的、自在的威德神通之力,來遊我們這個充滿眾苦的娑婆世界,普利有情,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是來總結前麵講的三十二應身,十九類說法。

在《華嚴經》裏麵講到佛的十種自在,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裏麵也有一個歸納:

第一個是壽命自在,觀世音菩薩已經成就了這個十種自在,所以說有如是自在神力,已經顯發了法身慧命,所以色身壽命得自在,能夠延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不短。

第二個是心自在,不為生死所染汙。

第三個是財富自在,能夠以無量的珍寶來莊嚴無量的世界,利益無量眾生。

第四是勝業自在,身語意都是勸化眾生斷惡修善的功德,三輪功德。

第五是示生自在,能夠以同體大悲處處地顯現來饒益有情。

我們知道的浙江南海普陀山,事實上在東晉的時候就有很多的瑞應,那個時候老百姓也都渡海去拜觀世音菩薩,它真正成為佛教的名山是因為唐朝時候。

唐朝鹹通四年,當時有一位日本國的高僧叫做慧鍔法師,入唐來求法,巡禮聖跡。

朝拜五台山的時候,慧鍔法師在中台見到一尊檀香木雕刻的觀世音菩薩,非常生動,栩栩如生,他非常歡喜,就請得五台山住持方丈的同意,將那尊檀香木雕刻的觀音菩薩發心請回日本去供奉,作為日本人民的良福田。他就很慎重,親自用綢緞包裹這尊佛像,然後親自一直背著南下,來到當時的明州,就是現在的寧波,在寧波開元寺裏掛單,等待去日本的便船。找好船以後,第二天這個船由寧波港出發,走到普陀山海域附近的時候,突然之間就狂風暴雨,風雨驟起,那就沒有辦法了,隻好就近靠到普陀山的海島上。

第二天又再準備出發的時候,剛剛走出去沒有多久,忽然之間這個船就走不動了,好像是擱淺了,擱在石頭上一樣,走不動了。然後大家再看的時候,就發現海麵上全部都布滿了鐵蓮花,慧鍔法師就想,“莫非是這尊觀世音菩薩不肯去日本了?”他就跪下來祈禱,說:“弟子一定會按照菩薩的指示去做,如果菩薩是不想去日本,菩薩想住在什麼地方,那麼就請指示一條道路,看這個船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這樣子一祈禱完,突然之間就很大一聲巨響,從海底下冒出一頭鐵牛來,鐵牛一邊遊,一邊就大口大口地把鐵蓮花都吃掉了,自然地在海洋麵上出現一條航道,他就順著這個航道走的時候,發現原來又是靠到普陀山上來了,就在登岸的那個地方,慧鍔法師就發動大家建了一個寺院,叫做“不肯去觀音院”。

我們知道普陀山那尊露天觀音非常莊嚴,大家去朝拜露天觀音的路上就可以見到一個小寺院,就是當年的“不肯去觀音院”。從這個時候開始,普陀山就以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聞名於世。不過我們現在去到“不肯去觀音院”所拜到的那一尊檀香木的觀世音菩薩,不是原來那一尊,原來那一尊又回到寧波去了。

慧鍔法師建好這個“不肯去觀音院”以後,又過了二十年,明州開元寺當時的方丈叫做道載法師,他晚上在禪定之中就見到觀世音菩薩跟他說願意到寧波的開元寺來。他就很歡喜,第二天馬上就開始動工興建圓通寶殿,建好以後,去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請那尊觀音菩薩回到寧波來,請的時候這尊像很輕很輕,很順利就請到寺院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