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第十三種無畏,求女無畏。
【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如果你念觀音菩薩要求女兒,就能夠如願地生一個“端正有相”的女兒。
“端正有相”很重要,端正是品行端正,有相是相好莊嚴,這樣子的女兒。如果你隻是端正而沒有相好,一般的凡夫他不生愛敬的心,不生恭敬的心,他以相貌取人。不過據說諸葛亮的妻子叫做黃月英,很有智慧,很有頭腦,但是相貌是很醜陋。我們去南陽那邊開光,去到臥龍崗,看到他家族的一些記載,一些曆史。如果有相好,但是品行不端正,大眾見了就會生輕賤心,很輕視她,覺得這個人很下賤,所以要“端正有相”。
求女得女也有,有些人覺得,“哎呀,兒子都是經常出門在外遊四方,女兒可能見麵的機會多一點,孝順一點。”
這樣子的人也是有的,梁武帝蕭衍他就曾經這樣子,他很信佛,他生了好幾個兒子,後來他就想想:“哎呀,我要生個女兒,能夠知冷知熱就好了。”他就念《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果然他妻子就給他生了一個女兒,就是明練公主。
明練公主後來就渡過長江到北方去找達摩祖師,拜達摩祖師為師,隨達摩祖師出家,法名道跡,號總持。我們看達摩祖師的那些開示裏麵有看到,達摩祖師說,誰誰誰得到我禪法的皮毛,誰誰誰得到我禪法的骨頭,誰誰誰得到我禪法的肉,誰誰誰得到我禪法的精髓。誰得到禪法的精髓啊?二祖慧可。這個總持比丘尼她就得到達摩祖師的禪法,但是不深入,她後來就住持法華寺,很喜歡誦《法華經》。
“端正有相”,端正從忍辱中來,相好從以花供佛中來。“眾人愛敬”,從恭敬他人,禮拜三寶中來。要修忍辱法,要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不單單是佛弟子,世間有修養的人都是如此,你看舜帝他也是這樣子的。舜帝的母親很早就死了,他父親又娶了一個,這個後母很虐待他,後母又生了一個兒子,是他的弟弟,同父異母的弟弟,名為象。一家三個人都欺負他,處處都想致他於死地。
有一次,象就想了一個餿主意,叫他挖井,挖到很深以後,等他一下去,馬上象就把大石頭砸下去,他的母親都跟著來把那個井填掉了。這個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落井下石”。但是舜這個人很有智慧,預先就在井的旁邊挖了一個橫道,聽到上麵聲音不對,馬上就鑽到橫道裏麵繼續挖,挖到地麵上來,然後出來了。
這樣子經過很多次,但是他從來沒有變心,從來沒有說要報複他們,隻是想著自己的過失,想著要反省自己,我有哪些地方做得還不夠,所以讓父親、母親和弟弟都不滿意。一直都是這樣子地去找自己的過失,沒有找人家的過失,提高自己的修養,然後全家人都被他感動,並且轉化過來了。堯帝聽說以後就很歡喜,就把這個帝位禪讓給他了。
你看世間人都能夠修忍辱,何況是我們佛弟子呢?
求女得女,不單單是要“端正有相”,還要“宿植德本,眾人愛敬”。要“宿植德本”,我們要子嗣綿長,一定要修福積德,中國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看袁了凡到南京棲霞寺去拜見雲穀禪師的時候,禪師跟他說:“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祖上修的福德很深、很大,修養很高,那麼子嗣很綿長,並且很賢良。你看孔子,雖然他生前不得意,但是他修的福很大,他的子孫後代很綿長,並且都很有成就,乃至於現在都是如此。好像一國的開國之君,他的祖上能夠修福的話,那麼這個帝位傳得也久,你看清朝的皇帝傳了十個,這些都是需要同類相聚,你要有德,自然能夠招感有德的子孫過來。
乃至於求女得女也是如此,因為女子有德的話,她做母親以後,她的兒子一定會教育得好。對小孩子的教育應該在胎兒之中就開始,在剛剛生下來就開始,中國人說三歲看八十,三歲就可以知道這個小孩子將來成就怎麼樣。他從零歲到三歲,這個幾年誰教的啊?主要是母親教的。
現在的人不太好,因為個個都很忙,夫婦都要上班,所以一生下來沒多久就把小孩子扔給保姆去撫養,而這個保姆不一定有文化,也不一定修養很好,那麼帶出來能夠怎麼樣呢?你等到好像五歲以後再送去幼稚園,等到七歲以後再送去學校,認為從那個時候才開始教育,已經搞錯了,他很小的時候那個習性就已經給他養成了,以後要改就好難了。所以女子能夠“宿植德本”是非常好的。
而事實上中國曆史上有很多這樣子“宿植德本”的女子。
比方說,唐太宗的皇後是一個德行很好的人。有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退朝以後,跑回皇宮,口裏麵就在罵了:“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就問他怎麼回事,太宗就說:“哎呀,魏征老是在朝堂之上專門挑我的不是,直言進諫是好的,但是老是頂撞我,實在是受不了了。”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