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瞋毒無畏(1 / 3)

第十是瞋毒無畏。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瞋恨心,每個人的習氣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所趣向的一道。屬於佛道的人,性格就多慈悲;屬於仙道的人就喜好清閑;屬於人道的人,他跟每一個人都特別有緣分,很容易相處,很有親和力;屬於修羅道的人,他動不動就喜歡發脾氣;屬於鬼道的人多奸滑,不願意吃虧,喜歡占小便宜,為人不老實,總是鬼鬼祟祟的;屬於畜生道的人是愚癡,又貪心。我們多念觀世音菩薩,必定能夠蒙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加被而離瞋。

一個人如果瞋恨習氣很重,人緣一定不好,就算是他經常拿一些財物布施給人家,那些人也不會喜歡他,所以《入菩薩行》上說:

瞋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瞋恚,安樂不久住。

讓親友都很討厭,如果一個人喜歡發脾氣,你就算是布施給他財物,他也不願意來依止你,因為覺得受不了你那個氣。並且一個人多瞋恚,他就失去了內心的安祥,經常內心都很煩躁,並且會斷善根,會造惡業。對菩薩起一念的瞋恨心,就會摧毀千劫以來我們修布施眾生、供養三寶,這些所修積的福德在一念瞋恨之火就會把它燒掉,所以脾氣壞的人很難有好的人緣,就算是對別人布施,人家也不領情。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無論我們遭遇任何的逆境和違緣,都不要擾亂我們的歡喜心,因為憂惱心不但是於事無補,你生煩惱也不能夠解決問題,反而會惡化問題,並且還會“反失諸善行”,因為我們情緒很不穩定,很低落,所以就失去了很多做有益善事的機會。所以佛陀說:任何人傷害我們,我們都不要再中第二支箭。前麵有人傷害我們,這是第一支箭;如果跟著心裏麵起瞋恨心,我的心失去安祥,失去寧靜,想要報複他,這時候我又中了第二支箭。

從此以後,我們學習了《普門品》就要能夠降伏貪瞋癡,以後不要再輸入瞋恨的負麵信息,不要讓仇敵現在傷害你,將來也傷害你。如果曾經有人傷害過你,你一直都記得,那麼隻要你記起來一次,就被傷害一次,而對方甚至於還不知道。這樣子的時候,你看也就是現在傷害你,將來也會傷害你,所以要轉變我們的心,然後對對方生起悲憫心來。

佛陀說:我們在發起菩提心以後,要能夠實踐菩薩行,要修四弘誓願,要能夠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喜無量心是很重要的,在這個相對的世界上要保持我們絕對的喜悅的心,這個世界可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可能曾經有人傷害過我們,但是隻要我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這一切都不會再令我不開心,我能夠轉變我的心就能夠歡喜自在。

如僧璨大師所說的,“快樂無憂是名為佛”,內心有智慧就能夠歡喜自在地活在現前的每一時、每一刻,然後就能夠過著佛陀的生活,過著解脫瀟灑自在聖者的生活,這個是“快樂無憂是名為佛”。無憂無慮地、歡喜自在地生活,因為內心有智慧。所以內在有智慧的時候,他自利的相是快樂自在的相,利他的相是慈悲的相,無我利他的相,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是倡導一種開心的生活方式。

開心就表示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自己身與心和諧,個人與大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其他生命都和諧,是這樣子的一種表現,我們就會能夠活得很開心,所以能夠活得開心是我們身、心、靈健康的基礎。

眾生的疾病都是來自於長久的、外在的和內在的不和諧,佛陀就說過:如果你長期心裏麵很憤怒,但是氣又發不出來,自己強壓著,那麼久了以後你就會容易有胃潰瘍,因為你負麵的那種能量發不出來;如果你經常喜歡發脾氣,就容易有肝病,容易掉頭發;如果你心裏麵有一個愧疚的事情,曾經做過一件錯事,但是你又不肯發露出來,就容易有結石,膽結石、腎結石;這些種種其實都是因為長久地內在和外在都不和諧,所以活得開心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內在智慧的指引,能夠讓我們生命的成長不迷失方向。

所以我們要多念觀世音菩薩,隨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起瞋恨心。古人說人生如夢,我們可以努力地、積極地創造甜美的夢,一直到我們有一天完全從夢中醒來。同樣的,我們現在要先得暇滿人身,能夠聞佛法,再成佛道。

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連開心都得不到,樣樣都執著掛礙的時候,你要說你修行能成就,那個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要透過念觀世音菩薩來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智慧,轉化以前錯誤的見解和錯誤的思想,就是斷見思惑,我們重新輸入與佛法相應的心智模式。

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因為見解錯了,內心常起貪瞋癡,我們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些錯誤的見解;我們有貪、瞋、癡、慢、疑,這些錯誤的思想情緒;所以這個是招感我們外在的生死輪回,招感外在苦難的根源。所以我們要重新輸入與佛法相應的心智模式,這也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緣故。

佛陀四十九年之中天天都在為我們講說佛法,他沒有帶我們去打念佛七,也沒有帶我們到禪堂去打坐,因為把見地轉過來最重要,這是一切的根源。先把我們的見地轉過來,然後自然我們的行為也就轉過來了,所以說知難行易。你知道,不去做,不是真正知道,要先把見地轉過來,就能夠不起貪瞋癡,常生戒定慧,讓我們現在當下就能夠生活得開心、充實,不被外在的環境所轉,臨終時可以無怨無悔,心滿意足地蒙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是懂得念觀世音菩薩。寂天菩薩說: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如果不順利的事情還可以補救,為什麼不保持歡喜心呢?如果已經無法轉變了,你煩惱痛苦又有什麼意義呢?你煩惱痛苦反而是中了第二支箭,更多地被傷害一次。所以境不轉心轉,我們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麵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就能夠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心清淨超於彼”。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在輪回之中產生安樂的因是何其稀少,而導致痛苦的因緣是極其繁多,但是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來,所以我們的自心要能夠堅毅地安忍痛苦,把它轉變為修行的助緣,轉變為巨大的力量。好像印度的聖雄甘地,好像司馬遷因為受宮刑而發奮作《史記》,所以遭遇痛苦的時候,事實上它可以成為功德,也可以成為災難,看我們自己心力是不是夠強,所以寂天菩薩說: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

悲憫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對於堅強的修行人,它是強有力的助道增上緣,對於脆弱的人它就是人生的障礙和災難,所以痛苦是雙刃劍。諸佛以八苦為八師,人世間的痛苦能夠讓我們生起出離心來,能夠讓我們看透世間無常苦空的本質,所以寂天菩薩以他透澈諸法實相的智慧總結出痛苦的五種利益,這些能夠幫助我們。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麵有說到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夠讓眾生離瞋恨心:“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開悟的《首楞嚴》,成佛的《法華經》,所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她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並且實修中間的竅訣,每一步要遇到的境界都講得非常透徹,是我們抱本修行,直至解脫的聖典。這上麵就開示我們說,為什麼念觀音菩薩能夠令眾生離瞋呢?因為“純音無塵”,純一顯發能夠聞聲音的聞性,因為是入流亡所,不與所聞的聲塵相對立,所以沒有所對的聲塵,是稱為“純音無塵”。

“根境圓融”,沒有所對的塵境,也就沒有能對的根,根塵脫落,就是“根境圓融”。

“無對所對”,沒有能對所對,眾生根塵相對,六根對六塵生六識,識就有分別,順我者就貪,逆我者就生瞋,都是因為根塵相對所引起的。那現在觀世音菩薩他耳根圓通成就了,根境圓融了,所以就能夠以這個妙神通力加被眾生永離瞋恨。

《百喻經》上麵有說一個小故事,如果我們起瞋恨心,就會自己傷害自己。

以前一個大池塘,這個池塘裏麵生活了很多的動物。有一對仙鶴,它們跟一隻烏龜是好朋友。

有一年大旱的時候,食物越來越少,池塘也幹涸了,這個烏龜就想另外找一個地方,但是次地千裏,它自己又爬得很慢,後來它就想出一個計策來,它就跟兩隻仙鶴說:“這樣好了,我就咬住一根小棍子,咬在中間,你們兩隻仙鶴就用嘴叼著木棍子的兩頭,你們一起起飛,去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我放下來,我們又可以繼續在那個新的環境裏麵做好朋友了。”

這兩隻仙鶴想想有道理,就同意了,然後就飛起來了。經過一個城市的時候,小孩子無意中間看到了,他們覺得好奇怪,在底下大喊大叫:“大家都快來看,你看,兩個仙鶴叼跑了一隻笨烏龜,你看這個烏龜好笨,給這兩隻仙鶴抓走了。”

一開始這個烏龜還能夠忍住,又擔心這個口不能鬆,飛在高空之中,一鬆就會掉下去,後來看熱鬧的,叫喊的小孩越來越多了,這個烏龜就實在忍不住了,它心裏麵想:“哎呀,這個是我的妙計策,我要離開那個環境,你們這些小孩子才是真正的笨蛋呢。”就開口準備要罵了,一開口就馬上從高空之中掉下去死掉了。

同樣的,我們如果起瞋恨心,事實上也是在這個生死輪回的險道之中掉下去了,失去人身,墮到三惡道中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