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世間的眾生,尤其是欲界的眾生,尤其是現在的社會這麼開放,大家事實上在這個方麵所造的惡業是非常多。以前的人,如果是說好像未婚先孕,或者是未婚同居,這樣子都覺得很羞恥,但是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以前的人如果有外遇,婚外情,可能就覺得好像是很慚愧,但是現在他認為他很有本事。這個人的心都很顛倒了,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沒有因果,仍然還是要招感惡果。
佛陀說過很多對治情欲的方法:
第一個是觀察所貪的對象他一生的無常遷變。
第二個是觀察作不淨觀。人的身體其實隻是一個會走路的廁所,不管你外表怎樣子容顏漂亮,其實裏麵都是不淨物所充滿的。
第三是應該觀身體幻化的本質。《菜根潭》上麵說:“人常想病時,則塵念自息,人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第四是應該修慈悲觀。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麵有開示我們說:“觀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姐,少者如妹,稚者如女。”這樣子就能夠生度脫心,生起救度眾生的菩提心,息滅惡念,不起妄想心。
第五是空觀。要對治我們多生累劫串習的習氣,有些人說,“我就算是能夠修這種不淨觀,但是還是起貪欲心。”因為無始以來的迷亂習氣反複地熏習,所以就讓你智慧力不夠了。
明朝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做王大契,他就專門去拜見蓮池大師說:“大師!弟子讀了您老人家所寫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從此以後不殺生了,都是吃長素,念佛,但是我覺得這個欲心還是不能夠滅除,請師父方便教誨。”
蓮池大師就回答說:“殺生是苦事,所以說它慘烈很容易,要斷除也比較容易。情欲,凡夫以為是樂事,所以說它慘烈就很難。”
蓮池大師就說了個比方:你造殺生業,就好像是在明處放毒藥在很粗惡的食物裏麵一樣,當然一般的人都吃不下去。明處,明明看到你放毒藥進去,然後那個食物又很粗劣,當然他不肯吃那個食物。情欲就比方是在暗處,將毒藥放在美食裏麵,你沒有看見他放毒藥,然後那個食物又很美味,當然凡夫眾生就很貪吃了。
第六種方法是觀過患。《圓覺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是我們生死輪回之本。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在相上修;第五,空觀是在體上修;第六,觀它的過患是墮三惡道,是在用上修;我們從體、相、用六個方麵來修對治淫欲的方法,能夠了解的話,就是真正地懂得念觀世音菩薩。
事實上這個是列舉貪煩惱,說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對治貪煩惱的方法,因為淫欲是最粗重的貪煩惱。但是事實上,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貪欲煩惱,這個都是我們修行的障礙,讓我們不能出離,不肯放下,都是因為我們很貪著於這個世間,為什麼會貪著?因為我們執著於它實有。我知道它是虛幻的,怎麼會起貪心呢?
華智仁波切就曾經說過:“世俗之事越做越沒有邊際,你如果停下來,那就是它的邊際。”世間的事情你越做越多,不會越做越少,你做了這個,還有那個,越想越多,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然後你就被它捆綁住了。如果你能夠看破、放下,當下就放下,那麼這就是它的邊際。
經典上麵佛陀曾經開示過一個故事,有一位修行的僧人,他覺得住在村莊裏麵太吵了,這個小寺院距離老百姓太近了,天天人來人往,太麻煩,太累了,他就想:“我還是要離群來專修”。
但是其實他沒有放下。他自己一個人就跑到無人的深山裏麵去修行,他隻是帶了一塊布作為衣服,到山裏麵住了七天,這塊布已經發臭了,他想想:“哎呀,不行,我一塊布還不行,還是要有換洗才行。”
他又跑到村莊裏麵來跟村民說:“我還是希望你們另外能夠布施給我一匹布,我好換洗。”
村民都認為這個人還是個修行人,就很爽快,馬上就供養他。
然後他拿了塊布,又跑回去打坐了。自己隨便在山裏麵拿幾塊木頭,拿一些樹葉擋起來,做了一個小茅棚。但是有一件事情就有一個煩惱,他的心放不下,打坐的時候,就發現小茅棚裏麵不知道什麼時候跑進一隻老鼠,然後老是擔心打坐的時候老鼠會咬他那塊布,他又是持不殺生戒,想想怎麼辦呢?又跑下山去找那個信眾說:“我擔心茅棚裏有老鼠,還是要請你們能夠給我一隻貓。”
他又帶了一隻小貓上去了。他就吃點水果,吃點野菜,他苦修嘛,這個貓幾天都不吃,然後又想想,“我還是不想讓貓去抓老鼠吃,殺生也不好,那給它吃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