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怎樣成就精神世界的成功——幸福快樂(2 / 3)

所以祖師大德說:善談心性者,必不離棄乎因果;善談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因果很清淨有一天你一定會開悟的,一定會明心見性的。那這個就是樂行善,樂修行,樂解脫。所以你看,無論是財富自在還是幸福快樂,還是覺醒解脫,都離不開什麼?樂行善的這個行動力。

當你體驗痛苦的時候,它能夠生起這五種功德來。你想想我們隻是講了一個這麼小小的四句話的一個偈子,就能夠讓我們馬上從痛苦裏麵轉過來,能夠超脫出來,能夠幸福,能夠快樂,能夠積功累德。那你想想這麼一個很浩瀚的著作,那裏麵有多少智慧的寶藏。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去領悟和實踐,這個是我們講怎樣去穿透情緒。

如果你說這個書我也看不了,我也沒有時間學,我忙得很,但是我還是煩惱痛苦,那師父你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更簡單的方法呢?肯定有。我們不是講,任何一個問題都有無窮無盡的方法,能夠幫助你解決,你選一個最恰當的就好了。還有一個什麼方法呢?講故事,把你的生命故事講出來,毫不保留地講出來,你的煩惱痛苦就可以減輕,就可以穿透。這個是一種療法,心理學上叫做敘事療法。敘事療法就是把你生命故事講出來,你原來的心結就會打開。

台灣有一個人叫做周誌建,被稱為“敘事王子”,他也有一本書在大陸這邊發行,叫做《故事的療愈力量》,就是來通過說你過去的經曆和你的生命故事,來疏通被卡住的能量,情緒的能量。你原來的這種情緒能量被卡在那個地方,通了以後,你才會有自由,你才能透過來。你幸福的能量,快樂的能量才能爆發出來,不然它老是被一個蓋子蓋住了。所以這個也是方法,當然有無量的方法了。

這樣都能夠讓我們擁有幸福的能量。擁有幸福的能量以後,我們會能夠擁有幸福的能力,把握幸福的能力。自然你就會有幸福的語言。平時一定要每一天針對人家要說幸福的語言。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什麼?“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建多”。

有些人要說怪活,他說是“僧占多”,好像去搶一個地方占著一樣,其實哪一個名山不是僧人建起來的呢?名山勝跡,包括我們安徽的九華等等。

《妙法蓮華經》上也稱讚釋迦牟尼佛說,如來說法,言詞柔軟,悅可眾心。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個就是幸福的語言,言詞柔軟,悅可眾心,讓大眾的心都一聽到就生喜悅,都認可都讚歎,都願意去接受,願意去實踐,這個是幸福的語言。不要去說批評的話,不要說刺激人家的活。為什麼?你刺激人家你自已先染汙了,你自己生起了負麵的能量,又把負麵能量去傷害人家。雙輸不是雙贏。何必呢?所以要有幸福的語言。

我們講一個故事好了。

上個世紀在美國南部的鄉下,農村裏麵。有一天傍晚,月圓之夜,中國的農曆十五、十六。一個小男孩在自己家裏的院子裏麵,一直看著月亮很高興很開心,他看著這個月亮一直蹦一直跳。這個小孩子為什麼這麼開心呢?他媽媽就走出房門來,就問這個小男孩:“你在幹什麼呀?”

這個小男孩就指著月亮,很興奮地對媽媽說:“我要去月球”。

如果是中國的父母會怎樣?很可能就是罵他“神經病,趕快進家門,趕快到客廳來吃飯”。是不是?但是這個美國的母親是怎麼回答他的呀?媽媽就笑著說:“很好啊!但你要記得回家吃晚餐哦!”你看這個小男孩長大以後,就真的登上了月球。他就是阿姆斯特朗——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人。

我們想一想如果母親是用嘲笑的語言去回應這個小男孩的話,那麼這小男孩登上月球的抱負和願景這扇門就關了,對不對?這個門關了以後,他就不可能再真正去實現了。所以你要看清楚,語言是有能量,語言是很有力量的。有時候你一句話說得不對,比你打他一巴掌還要嚴重。

尤其是做父母教育子女,你要想讓你的兒女幸福,怎麼樣?不是給他很多錢,也不是給他提前鋪好人生路,給他準備好到哈佛大學留學的錢,給他準備好多少套房產,像那個房姐龔愛愛一樣,準備了幾十套。不是這樣的。這個並不能夠給你的孩子幸福和快樂,你要給他的是什麼?幸福的語言。為什麼?語言就是呼喚宇宙的元素來重組,所以它很有力量。把整個宇宙的元素都呼喚過來了,來重組了。是正麵的也呼喚正麵的正能量,是負麵的也是呼喚的是負麵的能量,所以語言是非常有能量的。

語言可以傷害毀滅一個人,語言也可以激勵和造就一個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工具。語言的背後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生命觀。所以說語言不是反映真實,語言是創造真實,這個很重要。你說什麼,它會呈現,這是在創造真實。所以父母親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句肯定的話。這比你送給他房子還有價值,比你送給他金子還有價值。一句好話的背後是父母祝福兒女的心。代表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深深的愛。所以語言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能運用幸福的語言,就能讓我們周遭的人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好了,怎樣能夠成就幸福快樂呢?我們把第二個方麵說完了。

3、實踐幸福的生活方式

接下來就是第三個方麵,也就是本部分的最後一個要點,就是實現幸福的生活方式。其實你看,幸福的心態是意。幸福的穿透情緒,幸福的能力和語言這是語。幸福的生活方式是你的身,就是你的行動。

要實踐幸福的生活方式。這裏麵也講了有兩個小點。第一點,就是王陽明的良知四句教,講到了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公式:幸福—所得÷欲望。第二小點就是講了觀世音菩薩的五種觀。

我們先來看王陽明的良知四句教,王陽明很了不起。日本人對中國曆史有個評價,他認為中國儒家曆史上總共出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聖人當然是孔子了。第二個聖人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的心學非常了不起,他不單單是他的證悟,他在龍場悟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而且他的事功也很厲害。他在江西平定“宸濠之亂”。以一介書生能夠平定戰亂,這個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晚年的時候教學生,把他的學問總結為良知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減意正心格物致知,是那個“格物”。無善無惡是心的本體,是絕待圓融的,超越相對的,超越二元對立的心的本體。有善有惡是意念的發動。知善知惡就是良知,為善去惡就是格物。每個人都有一個被無始以來輪回的這種習氣染汙的心。如果你不去教他用實際的功夫,你不去教他在良知上麵去切實地去用為善去惡的功夫,你隻是去懸空去想這個本體,那麼你這個叫“口頭禪”。這個沒有用。一切的行為都落不到實處,你的修養不能提升,你的能量不能開發,那個就是儒家所說的“偽君子”。那個就是禪宗裏麵所嗬斥的“口頭禪”。最後不過是養成了一種空虛守靜的毛病。所以這是他最反對的,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用功夫。

再看這個幸福公式:幸福=所得÷欲望。就是幸福跟你所獲得的財富成正比關係,在欲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你的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欲望成反比關係。在你所得的財富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欲望越小,你的幸福感越強。所以說知足常樂。我們的大梅法常禪師一直隱居在山裏麵修行禪修,他寫了一首詩: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鬆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向深居。

他願意在深山裏麵去過著很艱苦很清貧的生活去禪修,而自得其樂,幸福快樂。為什麼?因為他見道了,明心見性了。

有些人會有一個困惑,你看,我一直都在打拚,我年年都很努力,很賣命,我的收入也一直在逐年遞增,但是為什麼我的幸福感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我還是覺得不快樂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閃為你欲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你收入增長的速度。所以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了。你就與你內心的幸福快樂的那種感受能力背道而馳了。所以可見內心覺醒才會有真幸福。真正的快樂是內心的一點光明。真正的幸福是智慧的覺醒。

正如一位大學校長,好像是台灣清華大學的校長。有一年對於即將畢業的畢業生,臨別的時候就贈送了一些話,來提醒他們。講了五個重點,也就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識重要;健康比成績重要;生活比文憑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所以其實幸福是一種你能夠掌控的一種能力。你要有掌控幸福的能力,你要有幸福的語言,你才會有幸福的感受。

幸福是自己的主動選擇。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有些人很快樂,有些人很憂愁。比如說孔子稱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為什麼會在那麼簡陋的物質條件下,其他人都愁死了,他能夠自得其樂?因為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還有我們也講一個禪宗的故事好了。

蘇軾有一個好朋友叫做王定國。因為觸怒了皇帝,被貶到嶺南,貶到廣東。他有一個歌女叫柔奴。柔奴世代都居住在當時的首都開封。但是她堅定地願意跟隨她的主人王定國到嶺南去,一去就去了十多年。後來遇赦就北還,又回到京城來做官了。蘇軾也是一貶再被貶,一直被貶到海南的儋州,也是命運很多挫折。所以後來兩個人都還京了,還剛好也在酒席上遇到了王定國,而且王定國還帶了他那個歌女柔奴。蘇軾就想同是天涯淪落人,就想去安慰一下,他主動找柔奴就問她說:你到嶺南十多年,那麼一個瘴癘蠻荒之地,你習慣嗎?你適應嗎?

柔奴就笑一笑回答,回答八個字:“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我心安的地方,那個地方,任何地方都是我的故鄉,我都很快樂,我都很幸福。外在物質條件再艱苦,隻要我有感知幸福的心,我都能夠發現幸福,都能夠感受幸福。

蘇東坡一聽了以後很讚歎,想不到一個女子都會有這樣的智慧和感悟。他馬上就作了一首詞《定風波》。他有好幾首這樣的《定風波》這種詞。

有一首是在貶到黃州的時候,“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就是表示他冒雨而行的那種快樂。

這首《定風波》就是讚歎這個柔奴的。下闋就說:“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就是說被貶到萬裏之外的蠻荒之地,而且一去十多年,回來的時候發現她反而還年輕了。並沒有說顯得很難看很蒼老,而且心態也很好,微笑。為什麼?

因為她心態好,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說“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還帶著嶺南的梅花香。那麼這樣是描繪讚歎柔奴的這種幸福的感知能力。接下來說“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個是下闋。

所以其實幸福跟你的環境沒有什麼很必然的關係,但是跟你的幸福感受能力有極大的關係。它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好了,這樣我們把這個幸福的公式就說完了。

觀世音菩薩的五種觀是真正的實踐幸福的生活方式。觀音菩薩時時刻刻都在幸福快樂中。雖然他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你不要用凡夫心想:菩薩到處人家都求他,他是不是忙死了,累死了?你這個就是凡夫心了,他一定是時時刻刻、時時處處都幸福快樂的。他怎麼可以實現呢?我們知道菩薩能夠時時刻刻得到幸福快樂。我們一定更好奇要知道,他實現幸福快樂的方法是什麼?你單單知道沒有用,你要知道方法才有用,才能落地,一定要有實現的路線圖。

菩薩能夠得到幸福快樂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普門品》上菩薩的五種觀。大部分都是居十,一定都會熟悉《普門品》。《普門品》上稱讚觀世音菩薩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還有說五種觀就是: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你懂得菩薩的這個五種觀,你就能夠得到幸福快樂。因為菩薩的五種觀就是在十方法界都來實踐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這個前麵的三種觀是在生活之中修智慧。後麵的兩種觀——悲觀及慈觀,是在生活中去修福德,修利他的菩薩行。

真觀就是一真法界無能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自性。這個是真觀,很多人會聽不懂,還是說淺顯一點好了。其實真觀是什麼呢?真觀就是完整地接納你自己現在的真實狀況,接受你的現在的一切狀態。很多人的心是分裂的。他認為我某一些部分是好的,某一些部分是不好的。所以我總要試圖掩藏我不好的一部分,要呈現我好的一部分。

但是你這樣的時候,你就是撕裂了,你的能量就流失了。為什麼?因為你那個不好的一部分,其實還是你的生命能量。你要壓抑它,你要把它撕裂開,你就流失了。而且你一直壓抑在身體裏麵形成痛苦之身,還會一直去消耗你的正能量。為什麼?就像一個東西你想把它雪藏在冰箱裏麵,你還是不停地要耗電。所以你的能量越來越下降,越來越下降。

有一個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他說凡夫的能量級如果低於200,他就很容易煩惱,很容易情緒波動了,就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就是一個“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的人。如果他的能量級到達300,他是一個正常的人。他的能量級到達700,他就是一個接近開悟的人。就像我們前麵提到的特蕾莎修女一樣。她一進入到瑞典諾貝爾獎的頒獎廳,當時整個會場鬧哄哄幾百人,她一進去,大家沒有任何人要求,一進去馬上大家鴉雀無聲,好像同時接到一種無形的命令一樣。為什麼?因為她的能量級是700。

那她的能量其實就等於700位凡夫的能量,是相等的。

所以其實如果有一個明心見性的人,一個聖人住世的話,就一定會能夠幫助到這個地方。就像特蕾莎修女,她一進入,大家都馬上覺得心被淨化了一樣,所以其實這個能量是很重要的。因此你一定要完整地接受自己的狀態。

生命當然是不完美的,但是你要活得完整。雖然不完美,但是你不要分裂它,不要割裂它,你要完整地接受自己。修行一定從完整地接受自己開始,如果你連自己你都看不起自己,誰會看得起你啊?你沒有自信心,你怎麼去成就事業?

自信心從哪裏來?心理資本的信心從哪裏來?從完整地接納自己開始,你隻有完整地接納自己,你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

你看古希臘的神廟就刻了一行字,在柱子上,石柱子上,就是:認識你自己。這個是智者智慧的結晶。認識自己從哪裏開始?從完整地接受自己,接納自己開始。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生命的呈現不完美,但是我們要活得完整。從當下我們就要活得完整,而活得完整就是你要完整地接納自己。

當我們真正的能夠完整地接受自己,願意真誠來麵對自己的時候,很奇妙的,你真正的完整地接受自己了,你就會發現內在被照亮了。你就會帶來生命更深的覺醒和靈性的洞察。當你真實地來麵對人生的困境的時候,生活、生命就會幫你開啟另一扇門。當你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它其實是在暗示你,另一條路你會走得更輝煌。所以你為什麼要垂頭喪氣呢?為什麼要覺得不幸福不快樂呢?當你覺得你嚐試什麼都失敗的時候,你垂頭喪氣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人家那個一做就成功的他是一個輕型飛機,一衝就飛起來了;你是一個重型飛機,你要跑更長遠的起飛的前奏,你才能夠飛起來,而一飛起來,你能夠飛得更高和更遠。所以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打氣和鼓勁。

這個就從完整地接納自己開始。所以不要逃避,完整地接受自己。不要逃避困難,不要逃避困境。一定要知道,當你選擇逃避問題,逃避困境,壓抑你內心的秘密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逃避你的心,其實就是在壓抑你的生命。當你逃避任何問題都是在逃避你的心,不願意去麵對。所以一定要明向,生命不是應然,而是本然。你不要用凡夫心去妄想生命應該如此,世界應該如此。世界豈是你能掌控的,你能轉變的隻有你的心。所以當你改變自己的時候,你就得到了世界。當你想改變世界的時候,你被全世界譏笑嘲諷。所以改變你的心,你就會得到全世界。所以生命一定要知道,生命就是本然。本然如此。你就接受你生命當下的樣子,不是應然,而是本然。

我們應該完整地去接受生命的任何狀態,都是我們真心的顯現。所以不迎不拒,把恐懼變成開放,把責備變成責任,把傲慢變成謙遜,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去做一個完整的人。很重要哦!哪怕你得到博士後,你都不一定能夠做一個完整的人。所以你有沒有得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這個隻是代表說你在某個專業領域做事的知識,你達到的高度而已。這個不是最重要,做事的知識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做人的知識,做人的智慧。

那做人的智慧是什麼?就是你要活得幸福快樂。因為什麼?因為事業你有退休的一天,或者說你隻要有一種專長,其他的你不知道,你也照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而當你缺乏做人的智慧的時候,哪怕你是博士後,你也不一定能夠活得完整。

雖然我們當下不完美,但是我們要去從當下就做一個完整的人,完整地接受自己。這是我們說真觀,這樣說你就能明白真觀是怎麼用。

如果你說一真法界,那就背一下名詞而已,你還是不曉得用,關鍵是要會用,關鍵是要能啟用,為什麼?心的本體是空,心的相是光明,心的用就是覺,覺悟。所以你要時時刻刻在一切時空點上都讓你覺悟,這樣就對了。佛法要學到這個層麵才是有用。這是真觀。

我們再來看清淨觀是怎麼說?真觀是從心的本體上來看;清淨觀是從心的光明相上來看。當你的心清淨的時候,你的心的智慧光明就會呈現出來。你看一切都是清淨的。當你的心染汙的時候,本來清淨的你都會把它看成染汙,就像一個凹凸鏡一樣,它會扭曲一切,所以清淨觀就是要成就清淨心,從心的光明相上來修。

老子有一句話叫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人來到世間有兩條路,一條向外走,就是“為學日益”。你不斷不斷地去吸收新知識、新的學科,活到老學到老,永無止盡。一直學,很謙虛,這是“為學日益”。還有一條路是向內走,一直去照亮你的心,“為道日損”。一直照亮你的心,看看你的心被什麼框框框住了。有發現一個舊框框就把它打碎,一直到心中怎麼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你心裏麵的那些思惟方式的局限,行為方式的局限都被打碎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清淨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本然的智慧爆發出來了。就像活的泉水一樣,湧泉一樣,它噴薄而出,這個時候就是你開悟的時候了。所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無為狀態,無為而無不為的狀態就是清淨,就是清淨觀。

觀音菩薩的這個清淨觀就是這樣修的。每一天都去摔掉一些舊框框,擺脫思惟路徑依賴和行為路徑依賴。這樣就叫做什麼?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以為“立地成佛”是叫你把手裏刀放下嗎?是把你心裏的刀放下。你心裏那些框框要打碎。這個是清淨觀。

再就是廣大智慧觀。我們怎麼去看待這個世界?要用廣大的智慧。我們一般在企業裏麵管事情的時候,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會先畫個框,畫個什麼框呢?叫做對事不對人,對不對?我們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我們總喜歡說這一句話: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不要吵架,我們是對事不對人,把事情解決就好了。但是你有沒有想深一層,有沒有看到這個“對事不對人”的局限性?其實廣大智慧觀就告訴你,要對事更要對人。事要做對,人更要做對,人做對更重要。為什麼?

因為如果你對事不對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什麼,解決問題以後,同樣的問題還是會被克隆到其他的事情當中。為什麼?因為人的局限性沒有被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夠從根本上來解決事的問題。所以要對事更要對人。

怎麼對人呢?我們說心對了,人就對了;人對了,世界就對了;世界對了,事業就成功了。那麼人怎麼對呢?心怎麼對呢?心怎麼對才能夠做一個對的人?很簡單,你要主動打破你心的平衡。你要主動去突破你心的局限,而不是被動地被打破。

講個例子吧,雞蛋。

我們得到三個雞蛋,我們想吃西紅柿炒雞蛋,我就在鍋邊上把那個蛋殼敲碎,我就可以炒出好食物來了,西紅柿炒雞蛋。也就是說這個雞蛋本來是平衡的對不對?它有一個蛋殼包裹著,但是你外在把它打破了,所以它就變了形狀了,這時候你得到的隻是一盤食物。另一種打破的方法,它不是被從外麵打破,而是從裏麵打破。就是母雞孵在雞蛋上,孵了十幾天、二十天,然後怎麼樣?小雞孵出來了。這小雞就開始在裏麵啄了,它在裏麵把這個蛋殼啄,母雞一聽到了,就在外麵也幫它啄,這個蛋殼就裂開了,這時候新的生命就誕生了。所以一切善知識都是老母雞。

當你機緣成熟了,你智慧開了。他就會引導你,幫助你開悟。你沒有啄的時候,他不能幫助你,幫助你就害了你。因為這個小雞還沒有孵出來,還是一個蛋黃蛋白,你把它敲碎了,那不是變成死掉了。所以努力地提升自己,然後你一定會遇到更好的善知識。不然的話就是佛菩薩在你麵前也沒有辦法,因為你內在的智慧沒有開啟。所以你看看這個小雞從裏麵來啄破這個蛋殼,這個表示什麼?就是從裏麵主動地去打破,主動去打破它生命外麵被包裹的這一重硬殼,我們也是如此。

我們沒有開悟的人,每一個人都像一個裹在蛋殼裏麵的小雞。我們的第一重殼是肉體了。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個是不是殼呀?就是殼嘛!你要層層打破肉體的殼,穿透情緒體、理智體、意誌體、直覺體、空性體、光明體,層層地打破。你就會開悟,你就會成佛。所以要打破你的能量壁壘,這個殼其實就是能量壁壘,你在凡夫的能量級裏麵,他是有能量壁壘的,阿羅漢看到的境界你看不到。為什麼?你的能量級低。你到了阿羅漢的時候,菩薩的境界你看不到,為什麼?你還是有一層能量壁壘。所以你要層層打破就對了,所以要明白這個寓言,要明白這個雞蛋的比喻。怎樣是心對了人就對了呢?就是你不要被外在的壓力打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