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小兒疾病
(一)遺尿
3歲以上的小兒睡覺時,不隨意地將小便尿在床上,謂之“遺尿”,又稱“尿床”。多由腎氣不足,下元虛冷,病後體弱,肺脾氣虛不攝或因不良習慣所致。3歲以下的小兒,由於腦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的排尿習慣尚未養成,而產生尿床,不屬病理現象。
遺尿症必須及早治療,如病延日久,就會妨礙兒童的身心健康,影響發育。
【病因病機】
1.下元虛寒,腎氣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陰而寓元陽,下通於陰,職司二便,與膀胱互為表裏,膀胱為津液之腑,小便排泄與貯存,全賴腎陽之溫養氣化。若小兒腎氣不足,下元虛冷,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閉藏失職,不能製約水道,則為遺尿。
2.脾肺氣虛,膀胱失約
肺主一身之氣,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膀胱的氣化功能也依賴於肺的肅降功能。脾位中焦,五行屬土,性喜燥惡濕而能製水。脾肺功能正常,則能維持機體水液的正常輸布和排泄。若肺氣虛弱,治節不行,氣虛下陷,不能固攝,則膀胱不約,津液不藏;若脾氣虛弱,不能散津於肺,則水無所製。故當肺脾氣虛時,上虛不能製下,下虛不能上承,小便自遺,或睡中小便自出。
3.肝經濕熱,火熱內迫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通利三焦,疏通水道。若肝經濕熱鬱結,熱鬱化火,迫注膀胱則致遺尿。
【病症表現】
遺尿症的主要表現是每晚睡中遺尿,醒後方覺,麵色無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苔薄白,輕者數夜1次,重者每夜可遺尿1~2次或更多。
【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補中益氣,溫腎固澀。
2.推拿處方
補脾經200次、補肺經200次、補腎經200次、推三關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按揉百會100次、擦腰骶部以溫熱為度、按揉三陰交100次。
【注意事項】
自幼培養孩子按時排尿習慣,夜間定時叫孩子起床排尿。
已經發生遺尿者,要給予積極的治療和適當的營養。
平時勿使孩子過於疲勞,注意休息。
晚上宜吃幹飯,少喝茶水。
對孩子要耐心教育,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勿使孩子產生恐懼緊張感。
(二)癃閉
癃閉是以排尿困難,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主證的一種兒科病證。小便不利,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稱為癃;小便不通,欲解不得解,病勢較急者為閉,臨床上統稱為癃閉。
在現代醫學中,稱之為尿瀦留,是指膀胱蓄有大量尿液,而小便閉塞不通的一種病症。
【病因病機】
1.濕熱下注,水道閉阻
肺熱壅盛,邪熱下移膀胱;或肝脾有熱,失於轉輸,濕熱內鬱,鬱而化熱,下移膀胱;或小腸之熱,三焦及腎髒之火傳入膀胱,膀胱氣化不利而致癃閉。
2.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先天不足或久病體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失於溫煦之功,而致膀胱氣化不利,小便排出無力或小便不能排出而發生本病。
【病症表現】
1.濕熱下注,水道閉塞
小腹脹滿疼痛,有強烈尿意,而小便不得排出,或伴有大便不暢,口渴而不想喝水,呼吸急促,舌苔根部黃膩,脈數,指紋紫。
2.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小便不通或滴瀝不暢,排出無力,麵色白,神氣怯弱,腰以下冷,腿腳無力,舌質淡,脈沉細而弱,指紋紅。
【治療方法】
1.濕熱下注,水道閉塞
(1)治療原則清熱利濕,開通閉塞。
(2)推拿處方清肝經200次、清肺經200次、清腎經200次、清小腸200次、按丹田100次、摩腹5分鍾。
2.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1)治療原則溫補腎陽,通利小便。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補腎經200次、推三關200次、摩腹5分鍾、擦腰骶部以溫熱為度。
【注意事項】
推拿療法對本病有獨特的療效。
忌食辛辣幹燥之品。
(三)夜啼
本病多見於未滿月的初生嬰兒,或半歲以內的乳嬰兒。凡日間如常,夜間啼哭,其形式可為間歇,或持續不已,甚至通霄達旦,或定時啼哭者稱夜啼。俗稱“夜哭郎”。如因初斷乳食,或夜間喜見燈光,或其他病症引起的夜啼不屬本證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