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腹痛
腹痛是臨床上小兒常見的一個症狀,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凡在腹部胃脘以下,臍的兩旁及小腹以上部位發生疼痛者,均屬腹痛的範圍。若痛在脅肋部則稱為脅痛,痛在臍上則稱為胃痛。腹痛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膽、肝、胰腺炎症,胃腸痙攣,胃腸急慢性炎症,消化不良和消化道寄生蟲病等。一般家庭保健推拿治療的小兒腹痛主要是指不屬於外科急腹症的小兒腹痛。
【病因病機】
1.感受寒邪
由於護理不當,衣被單薄,臍腹受風冷寒氣侵襲;也有因小兒飲食不知節製而過食瓜果生冷,寒邪損傷脾胃陽氣,陽氣不足,又感受外寒。寒主收引,收引則拘攣疼痛;寒性凝滯,凝滯則氣機受阻,血行不暢,氣血壅遏而經脈不通,不通則產生腹痛。
2.乳食積滯
如果乳食不節,或飽食強食,或臨睡前多食,或乳食雜喂,食停脾胃中焦,脾胃受損,氣機壅塞,運化失常而腹痛。《素問·痹論》中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即是這個道理。
3.髒腑虛冷
小兒身體素虛,或病後體弱,髒腑虛冷,脾陽不振,或因飲食停滯而過用消導藥物,或因蛔蟲內擾及用驅蟲藥物,損傷小兒脾胃,氣血生化無源,身體虛弱,導致小兒腹痛綿綿。
4.氣滯血瘀
因跌仆損傷,或手術後腹內絡脈受損,瘀血內留;或久病不愈,邪入於絡,瘀阻脈道,皆可使腹部氣機不得宣通,氣血運行受阻而見腹痛。
【病症表現】
1.腹部中寒
受寒飲冷之後,突然腹痛,陣陣加重,得溫則減,麵色蒼白,痛甚則額頭冷汗,甚則唇色紫暗,屈腰啼哭,口中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軟,手足稍冷,或伴吐瀉,舌苔薄白或白滑,脈弦緊,指紋色紅。
2.乳食積滯
腹部脹滿疼痛,按之痛甚,口氣酸臭,不思乳食,大便穢臭,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在吐、瀉物中有未消化食物,夜臥不安,時常啼哭,舌苔膩,脈滑。
3.髒腑虛冷
腹痛綿綿,時發時止,痛處喜按,得溫則舒,得熱食暫緩,腹軟喜按,麵色白,精神倦怠,飯量減少,吃多後腹脹,大便稀溏,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弱,指紋色淡。
4.氣滯血瘀
脘腹脹悶,痛而拒按,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固定不移,或觸之有包塊,推之不移,按之痛劇,麵無光澤,口唇色晦,舌紫暗或有瘀點。
【治療方法】
1.腹部中寒
(1)治療原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推三關100次、摩腹5分鍾、掐揉一窩風100次、拿肚角100次。
2.乳食積滯
(1)治療原則消食導滯,和中止痛。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100次、揉中脘100次、揉天樞200次、分腹陰陽100次、拿肚角100次。
3.髒腑虛冷
(1)治療原則溫補脾腎,益氣止痛。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補腎經200次、推三關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揉中脘100次、摩腹3分鍾、掐揉足三裏100次。
4.氣滯血瘀
(1)治療原則活血祛瘀,理氣止痛。
(2)推拿處方順運外八卦200次、揉一窩風200次、揉外勞宮100次、逆運內八卦100次、推四橫紋100次、退六腑100次。
【注意事項】
小兒腹痛常由多種原因引起,也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由於較小患兒不能自訴症狀,較大患兒雖能訴說疼痛,但不能明確表達疼痛部位,因而掩蓋了病情,易造成誤診。故小兒腹痛時應詳細檢查,結合四診,做出明確診斷。如果診斷不清,最好先去醫院,排除嚴重疾病後再回家做保健推拿,配合治療。
感病後,小兒飲食宜清淡、富於營養且易消化。
注意觀察小兒的各種表現,收集全麵臨床資料,以防誤診或變證出現。
【飲食調養】
1.黃芪飴糖粥
取黃芪10克左右,加入適量水煎煮取汁,然後再加入白米50克,煮成稠粥,服時加飴糖15克,早晚溫熱各服1次。適於髒腑虛弱腹痛。
2.茴香紅糖水
小茴香10克,水煎取汁,加紅糖適量服飲。適用於氣滯血瘀型腹痛。
3.丁香肉桂紅糖煎
丁香10克,肉桂1克,煎水,紅糖調服,每日3次。可溫中散寒,適用於虛寒腹痛。
4.蘿卜汁
生蘿卜250克(或蘿卜子30克)。將生蘿卜搗汁或蘿卜子微炒水煎,少量多次服用。適用於乳食積滯型腹痛。
(八)脫肛
脫肛是指肛門直腸脫垂的一種症狀,是兒童常見病症之一。患病小兒大便時常有東西從肛門脫出來,解完大便後,脫出的東西能自動回縮。患病時間較長的孩子,便後脫出的東西不能回縮,就得用手托回,且有少量黏液從肛門流出。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兒先天不足,病後體弱或因瀉痢日久,耗傷正氣,氣虛下陷,升攝無權,導致本病。也有因大腸積熱,濕熱下注,大便秘結,迫肛外脫者。
從小兒的生理結構上講,3歲以下的孩子,骶管彎曲度還沒形成,直腸處於垂直位,就是說直腸沒有骶骨支持,所以腹腔壓力增高到一定程度,直腸就容易往下滑動,所以嬰幼兒容易脫肛。肛提肌和骨盆底肌薄弱,直腸黏膜粘附在肌層上,但粘附力弱,這也是嬰幼兒容易脫肛的原因。如果患兒便秘、腹瀉、百日咳、包莖、膀胱結石,這些疾病都能導致腹壓增高,誘發脫肛。隨著年齡增長這些解剖結構逐漸成熟,所以5歲以上的孩子很少脫肛。
【病症表現】
1.氣虛脫肛
肛門直腸脫出不收,腫痛不甚,兼有麵色白或萎黃,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2.實熱脫肛
肛門直腸脫出,紅腫刺痛瘙癢,兼有口幹苔黃,大便幹結,小便短赤,指紋色紫。
【治療方法】
1.氣虛脫肛
(1)治療原則補中益氣,升提固脫。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補肺經200次、補大腸200次、推三關100次、按揉百會200次、揉龜尾100次、推上七節骨100次、捏脊6遍。
2.實熱脫肛
(1)治療原則清熱利濕通便。
(2)推拿處方清脾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清小腸200次、退六腑200次、揉天樞100次、推下七節骨100次、揉龜尾100次。
【注意事項】
僅直腸黏膜從肛門口脫出的,叫不完全性脫肛;直腸各層組織全從肛門口脫出的,叫完全性脫肛。完全性脫肛比不完全性脫肛脫出的直腸部分長。完全性脫肛脫出的時間長了,如果不能複位,脫出的腸管就會充血、水腫、潰瘍、出血。有時脫出的腸管發生嵌閉,脫出腸管呈紫黑色,須立即到醫院處理。
小兒每次大便後應用溫開水洗淨並輕輕地將脫出之直腸揉托上去。
平時注意營養調理和飲食衛生,防止腹瀉或便秘。
(九)腸套疊
一段腸管套入與其連續的相鄰近的腸管腔內造成的腸腔梗阻稱為腸套疊,為嬰幼兒常見疾病。
【病因病機】
腸,為傳導糟粕的器官,以通為順,不論氣、血、寒、熱、濕、食、蟲等任何原因而造成的腸的通降功能失常,使腸道氣血痞結,滯塞上逆即可引發本病。
從小兒腸道的生理結構來看,其相對長度較成人長,大小腸的比例也不同,新生兒為1∶6,嬰幼兒為1∶5,造成小兒腸管的麵積相對較大,雖有助於腸道攝取營養,但腸係膜較長,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腸套疊、腸扭轉。
【病症表現】
有陣發性腹痛,臍周或右下腹突然出現劇烈疼痛,嬰幼兒突然大哭,麵色蒼白,出汗,下肢蜷縮,大便不通,腹脹且在右腹部或升結腸、橫結腸處有腫塊,疼痛剛開始時有的有嘔吐出現。
【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調理腸道,通滯啟閉。
2.推拿處方
摩腹5分鍾、揉臍3分鍾、揉中脘200次、分腹陰陽200次。
【注意事項】
疼痛劇烈或經推拿不緩解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因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危重症。
疼痛劇烈時可加按相應的背俞穴,如脾俞、胃俞、大腸俞及足三裏等穴。
三、頭麵及五官病症
(一)弱視
凡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性因素為主所引起的遠視力≤0.8且不能矯正者均列為弱視。弱視是一種嚴重阻礙兒童視覺發育的眼病。它是在小兒視覺發育敏感期內,由於各種影響視覺發育的眼病或視環境不良,使雙眼視覺長期紊亂,視神經元功能、形態和神經生化機製異常的一種疾患。臨床表現為外眼及眼底檢查無特殊變化,又不能完全矯正其視力(≤0.8),失立體視和形覺障礙。根據文獻統計,弱視的發病率約為3%左右,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