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化係統疾病
(一)小兒消化係統的特點
小兒髒腑嬌嫩,發育尚未健全,這是小兒生理特點之一。因此曆代中醫對小兒喂養都十分重視,認為“小兒四五個月,隻與乳吃”,並強調“乳勿過量,寧饑勿飽”,“乳貴有時,食貴有節”。6個月以後,除喂奶外,可以逐漸增加易於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粉、蛋黃、菜泥。10個月以後,添加麵食、爛飯、魚肉類食品和碎菜。小兒斷奶一般認為在1周歲為宜,若哺乳時間過長,不進米麵等食物,反令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小兒斷奶後,往往飲食不知自節,食後不知饑飽,易為飲食所傷,故凡油膩、稠黏、幹硬之物,不可無節製地讓小兒亂吃,否則傷及脾胃,小則成積(飲食積滯),大則成癖(飲食不節導致痞塊生於兩脅,時痛時止)。
小兒時期是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所以總的說來,小兒的消化係統始終處於一種緊張工作的狀態。如新生兒每3小時就要吃1次奶,稍大後也要每4小時吃1次,每天要吃6~7頓。消化係統如此緊張地工作,把吃進來的食物進行加工,變成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以滿足小兒身體發育的需要。但小兒的消化器官有一些特有的解剖特點,使其易發某些疾病。
嬰兒胃多呈水平位;賁門較鬆弛,關閉作用差;幽門較緊張,關閉作用強。所以喂奶後容易發生溢乳或嘔吐。
小兒腸管的相對長度較成人長,即新生兒腸管為身長的8倍,嬰幼兒腸管為身長的6倍,成人腸管為身長的4.5倍;大小腸的長度比也不同,新生兒為1∶6,嬰幼兒為1∶5,成人為1∶4。所以小兒腸管的麵積相對較大,有助於腸管攝取營養,但腸係膜較長,活動度較大,容易發生腸套疊、腸扭轉。
乙狀結腸和直腸相對較長,糞便中的水分容易被過度吸收,所以小兒容易便秘。直腸黏膜、黏膜下層和肌層發育不良,直腸固定不牢,容易脫肛。
小兒腸壁肌層較薄,黏膜血管豐富,屏障作用差,毒物和病原微生物容易透過腸壁進入血流,所以小兒患腸道感染時容易出現中毒症狀。
嬰兒闌尾開口大、容易排空,所以闌尾不易發生炎症,但闌尾壁薄,闌尾發炎時容易穿孔。
(二)小兒泄瀉
小兒泄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而以夏秋季節較多見。古人將大便溏薄者稱為泄,大便如水注下者稱為瀉,合稱泄瀉。臨床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呈水樣,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殘渣及黏液為本病特征。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日久,可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病因病機】
泄瀉之本在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喜潤惡燥,以降為和;脾為生化之源,主運化水穀精微,喜燥惡濕,以升為順。脾胃納運、升降功能協調,則消化吸收、傳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為氣血,營養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於小兒脾胃發育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較弱,故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乳食,均會使脾胃納運升降功能失調而致泄瀉。
1.內傷乳食
小兒脾胃功能虛弱,神經係統對胃腸道的調節也較差。如果飲食不加節製,無節製地吃生冷、油膩飲食,給胃腸道造成很大的負擔,損傷了脾胃,脾傷則不能運化,胃傷則不能消磨水穀,從而混雜而下,並走大腸而發生泄瀉。過早給小兒添加粗糙食品,或油脂類、生冷類飲食,都可造成脾胃內傷,而致腹瀉。
2.感受外邪
小兒泄瀉與時令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外感風、寒、暑、濕均可致病。因小兒脾胃薄弱,若外邪侵襲,脾受邪困,運化失職,升降失調,水穀不分,合汙而下,則為泄瀉。脾髒喜燥而惡濕,濕易傷脾,古人有“無濕不成瀉”之說。
炎熱的夏季,小兒出汗多,體內水分減少,廢物排泄不暢快,這些廢物刺激腸胃易形成泄瀉。另外,小兒喂養時的奶嘴、奶瓶等器具消毒不夠,也容易發生泄瀉。
3.脾胃虛弱
小兒脾胃本身就虛弱,或先天稟賦不足,但多數是由於後天失養導致的。小兒暴飲暴食、無節製地吃生冷食品,損傷了脾胃。脾的功能是運化轉輸飲食中的營養物質,胃的功能是容納消化吃進去的食物。脾胃功能失調,則喝進的水停留於脾胃而成了濕邪,吃進的食物積於脾胃而成了積滯,並走於大腸而致泄瀉。久泄可以加重脾胃虛弱,不能將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4.脾腎陽虛
脾以陽為運,腎寄命門真火。此證比脾胃虛弱病情更重,屬於寒瀉。
一般多因小兒先天不足,或治療疾病時過服苦寒攻伐之藥,或大病之後調養不當,或久泄不止,損傷了脾腎之陽而形成。
此外,由於小兒存在髒腑嬌嫩、病情多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之特點,泄瀉日久損傷氣液,常會發生“傷陰”“傷陽”之變證。
【病症表現】
1.傷食瀉
腹痛脹滿,痛則欲瀉,瀉後腹痛減輕,瀉下大便量多,酸腐穢臭,伴有不消化食物,嘔吐酸餿,口臭噯酸,口渴,吃東西少,苔厚膩,指紋色紫。
2.風寒瀉
大便清稀,多泡沫,腸鳴腹痛,小便清長,麵色淡白,口不渴,四肢發涼,或兼惡寒發熱,舌苔白膩,指紋淡紅。
3.濕熱瀉
瀉下如注,肛門灼熱,瀉下的大便稀薄或黏滯,色黃而臭,身微發熱,口渴,腹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指紋紫紅。
4.脾虛瀉
大便稀溏,多見吃完飯後泄瀉,瀉下的大便有未消化的食物,色淡不臭,飯量較小,精神疲憊,麵黃唇淡,舌淡苔白,指紋淡紅。
5.脾腎陽虛瀉
久瀉不止,食入即瀉,糞質清稀,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見脫肛,怕冷,四肢發涼,精神萎靡,舌淡苔白,指紋淡紅。
【治療方法】
1.傷食瀉
(1)治療原則消食化積。
(2)推拿處方推脾經150次、運內八卦100次、運板門200次、推大腸100次、清胃經150次、揉中脘200次、分腹陰陽100次、掐揉足三裏100次。
2.風寒瀉
(1)治療原則疏風散寒,解表和中。
(2)推拿處方推三關200次、揉外勞宮200次、補脾經150次、推大腸100次、推上七節骨150次、揉龜尾100次、摩肚臍100次、掐揉足三裏50次。
3.濕熱瀉
(1)治療原則清熱利濕。
(2)推拿處方清補脾經150次、清胃經150次、推大腸200次、推天河水100次、清小腸200次、推箕門150次、掐揉魚際交100次、摩肚臍100次、掐揉足三裏50次。
4.脾虛瀉
(1)治療原則健脾益氣。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推大腸150次、推三關150次、順運內八卦100次、捏脊6遍、推上七節骨200次、揉龜尾100次、摩肚臍100次、掐揉足三裏50次。
5.脾腎陽虛瀉
(1)治療原則補脾溫腎。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補腎經200次、揉外勞宮100次、推大腸100次、逆運內八卦100次、推四橫紋100次、揉魚際交200次、清天河水100次。
【注意事項】
患兒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
適當控製飲食,喂乳小兒要適當減少每次哺乳時間,延長間隔時間;大的小兒以食米湯及稀粥為宜。
恢複期要重視營養,逐漸增加容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受涼,尤其是腹部與尾骶部。
增添輔助食品不宜太快,不宜太多。
熱天或患病期間不宜斷奶。
【飲食調養】
1.糯米固腸粥
糯米(炒)30克,懷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白糖適量溫服,具有健脾暖胃、溫中止瀉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寒泄瀉。
2.扁豆粟米粥
扁豆30克,黨參10克,粟米50克。先將扁豆、黨參同煎,去渣取汁,入粟米煮粥。適用於脾虛泄瀉。
3.山藥扁豆粥
鮮山藥30克去皮切片,白扁豆15克,白米30克,白糖適量。先煮白米、白扁豆,繼入山藥片,煮粥,加糖,適用於濕熱瀉。
4.健脾飲
橘皮5克,荷葉1/4張,山楂3克,麥芽10克,白糖少許。可用於乳食積滯所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