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荔枝粥
幹荔枝5枚,粳米或糯米50克。將幹荔枝去皮洗淨,粳米淘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後,轉用小火煮至米爛成粥即可。5天為1療程,每日1次。用於脾腎陽虛型久瀉。
(三)便秘
凡大便秘結不通,或排便時間間隔過長,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難者,皆稱為便秘。這是小兒常見的一個證候,有時單獨出現,有時繼發於其他疾病的過程當中。正常情況下,食物經過胃腸道消化吸收,剩下的殘渣,經過24~48小時能排出體外。如果排便間隔時間過長,大便中的水分已被腸道過分吸收,大便堅硬難以排出就叫便秘。新生兒通常在生後24小時內排胎便,如果超過36小時,遲遲未排出胎便叫新生兒便秘。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多由於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腔內停留過久,內含水分過量吸收,使糞便過於幹燥堅硬所致。常見的原因有腸胃積熱,津液耗傷;病後體虛,氣血不足;飲食內傷或飲食不足;或生活製度不規律,未養成按時排便習慣等。燥熱內結或乳食不節所致者多為實秘;氣血不足,病後血虛津少者多為虛秘。
【病症表現】
便秘的一般表現是:排便次數減少,糞便燥結,排出困難,有時微帶血液或黏液,肛門疼痛;或者排便次數雖不減,但大便幹燥堅硬,排出困難;或雖有便意,大便也不幹硬,隻是排出不暢;或大便努掙,不能順利排出。便秘日久,可引起其他症狀。
1.實秘
大便幹結,麵紅身熱,口臭泛酸,小便短赤,飯量減少,腹部脹滿,易怒眼紅,苔厚膩黃燥,指紋色紫。
2.虛秘
大便並不硬,臨廁努掙難下,形疲乏力,神疲氣怯,麵色白無華,唇淡,舌質淡,苔薄白,指紋色淡。
【治療方法】
1.實秘
(1)治療原則順氣行滯,清熱通便。
(2)推拿處方推大腸200次、退六腑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摩腹5分鍾、推下七節骨400次、掐揉足三裏100次、揉天樞100次。
2.虛秘
(1)治療原則益氣養血,滋陰潤燥。
(2)推拿處方補脾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推三關200次、揉二馬100次、補腎經200次、捏脊5遍、掐揉足三裏100次。
【注意事項】
小兒便秘多因燥熱食積引起,故平時應少食香燥辛熱的食物,並注意糾正小兒偏食和吃零食的習慣。
便秘出現後應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飲食以利於治療,並且主食應以易於消化的稀飯為主。
【飲食調養】
1.實秘
生吃香蕉或與冰糖適量煮服,每天2次。
新鮮紅薯200克,粳米100克,用適量水熬成稠粥,早晚溫熱服。
甘蔗汁、蜂蜜各1杯拌勻,每日早晚空腹服;或蜂蜜30~60克,溫水衝服,早晚各1次。
2.虛秘
黑芝麻,水煎,空腹吃;或黑芝麻15克,炒後與白米煮成粥,每日1次,連服半個月以上。
鮮桑椹1000克。洗淨後搗爛,用幹淨紗布包濾出汁,每次服10~15克,連服數日。
(四)疳積
疳積,民間俗稱奶癆,是消化吸收功能長期障礙所引起的一種慢性消耗性疾患,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營養不良症相類似。本病多發於3歲左右的小兒,起病緩慢,病程愈長,病情愈重,嚴重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和發育,故將其列為兒科四大證之一。
疳積為疳症和積滯的合稱,二者是同一病症的兩種不同病理階段,積滯輕,疳症重,疳有兩種含義,一為“疳者甘也”,謂其病由於吃甘甜油膩的食物過多所致;二為“疳者幹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膚幹枯,氣血津液不足的臨床征象。疳症多是積滯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古人說“無積不成疳”。
【病因病機】
積滯多由於飲食不節,積而不化,損傷脾胃,氣滯不行而形成;疳症多由於稟賦不足,或大病久病後,或積滯日久,脾胃虛損,髒腑失養,機體失榮所致。
1.乳食不節、傷及脾胃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兒乳食不節,吃甘甜油膩以及生冷的食物過多,傷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不調,乃成積滯。積滯日久,脾胃更傷,轉化為疳。
2.脾胃虛寒薄弱
脾胃虛寒薄弱,則乳食難於腐熟,而使乳食停積,壅聚中焦,阻礙氣機,時間一長,致使營養失調,小兒形體瘦弱,氣液虛衰,發育障礙。
【病症表現】
1.積滯
厭食神疲,腹脹痛拒按,麵黃肌瘦,煩躁哭鬧,大便不調,舌紅苔膩,指紋紫滯。
2.疳症
肌肉消瘦,麵色青黃,頭大頸細,腹大堅硬,青筋暴露,毛發枯黃,肌膚不潤澤,厭食神疲,大便臭穢,小便混濁,舌淡少苔,指紋青紫。
【治療方法】
1.治療原則
消食化積,健脾和中,補益氣血。
2.推拿處方
推脾經200次、順運內八卦100次、運板門30次、摩腹5分鍾、摩肚臍3分鍾、捏脊6遍、揉中脘100次、揉脾俞100次、掐揉足三裏200次。
【隨症加減】
便溏加補大腸100次;便秘加清大腸100次、推下七節骨100次。
【注意事項】
疳積之症,宜早防治。遷延日久,累及他髒,則纏綿難愈。
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經常帶小兒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曬太陽,增強體質。
合理喂養,進食定時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糾正吃零食等不良習慣,盡可能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注意營養,以保護小兒腸胃功能。
本病單用捏脊配合針刺四橫紋治療,隔日1次,或每周兩次,效果亦好。
缺鋅、鐵、鈣等微量元素者,應予以適當補充。
【飲食調養】
1.蘿卜絲餅
取蘿卜、叉燒肉末、麵粉各適量。將蘿卜洗淨,剁碎後用植物油煸炒至5成熟,加叉燒肉末,調勻成餡備用。麵粉適量,加水和成稍軟的麵團,擀片,包住蘿卜肉餡,放鍋內烙熟。佐餐食用。可消積理脾,適用於麵無光澤、毛發焦枯、形體消瘦之疳積證。
2.茯苓煮雞肝
取雞肝30克、茯苓10克。將二者共煮,吃肝喝湯,連服10天。可健脾生血,補益肝腎。適用於小兒疳積,身體虧虛。
(五)小兒厭食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期食欲不振,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病證。本病以1~6歲小兒多見。如果厭食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影響小兒身高、體重的正常增長,稱為厭食症。
【病因病機】
1.乳食不節
小兒喂養的原則應當是“乳貴有時,食貴有節”。飲食沒有規律、沒有節製可導致脾胃受傷,受納運化功能減弱,出現食欲不振或厭惡乳食之症。
2.痰濕滋生
乳母過食寒涼,小兒嗜食生冷瓜果,導致脾陽受傷,痰濕內生,壅阻中州,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出現厭食。
3.蟲積傷脾
小兒脾胃虛弱,食不潔飲食或有吮手指的習慣易患腸道蟲證。蟲積擾亂脾胃氣機,影響消化吸收而致厭食。
4.脾胃虛弱
小兒稟賦不足,後天失養,致使脾胃虛弱,或疾病遷延,損傷脾胃,使消化功能下降而致厭食。
【病症表現】
1.乳食壅滯
有傷乳傷食史。傷乳兒嘔吐乳片,口中有酸味,脘腹脹滿,大便酸臭,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傷食兒嘔吐酸腐食物殘渣,腹痛拒按,大便臭穢,舌苔白膩,脈弦滑,指紋多見紫滯。
2.痰濕滋生
形體消瘦或虛胖,不思飲食,嘔吐痰涎,大便稀,麵無光澤而蒼白,舌苔白膩,脈濡滑,指紋淡紅。
3.蟲積傷脾
麵色蒼黃,肌肉消瘦,精神不安,不欲飲食,嗜食異物,睡眠時磨牙,腹痛腹脹,大便不調,鞏膜上有藍斑,麵有白斑,唇口生白點等。
4.脾胃虛弱
精神疲憊,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體消瘦,麵色蒼白,大便溏薄或夾有乳食殘渣,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