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藥物抗衰老(2 / 3)

功效:溫腎助陽,通徑活絡,益氣養血,調胃和中,適用於腎陽虛衰,寒溫凝滯,腰腹疼痛,形寒肢涼,遺精滑精,陽痿不舉或婦人赤白帶下者服用。

用法:用勺取膏後,用水服用。

13.《謝氏長生不老丹》(中國醫學大辭典)

成分:何首烏2500克,用米泔水洗淨,銅刀刮去皮,另用黑豆一升,煮汁去豆,拌首烏上再加上陳酒同製,青鹽150克,人參200克,麥門冬,女貞子,菟絲子,天門冬,薏苡仁,牛膝,知丹,枸杞了,當歸,芡實,黑芝麻,蓮子肉赤茯苓,白扁豆,覆盆子,巴戟肉各400克;

功效:脾腎共補,氣血雙調,益精保之,適用於脾腎虛衰所致衰老。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5克,熱湯送下。

14.《熟地黃丸》(泰定養生主論)

成分:牛膝,當歸,川馬戟,蓯蓉,山茱萸,枸杞子,白茯苓,菟絲子各75克,複盆子,五味子,川芎各100克,防風125克,杜仲75克,肉桂50克,石斛75克,續斷75克,熟地100克

功效:滋補肝腎,適用於肝腎虧虛所致衰老,症欠目昏眼花,迎風流淚,頭暈耳鳴,腰膝酸痛,筋骨痿稱症。

15.《補天大造丸》(體仁幾偏)

成分:側柏葉,熟地,生地,牛膝,杜仲,天冬,麥冬,陳皮,幹薑,白術,五味子,黃柏,當歸身,小茴香,枸杞子。

功效:補陽滋陰,適用於腎陰腎陽俱衰所致衰老,症貝腰膝無力,口渴煩熱。《醫部全錄》雲:“此方去滋養之氣,延年益壽,若虛勞之人,房室過度,五心煩熱,服之神效。”

用法:每日空腹服100粒,有病者日服二次。

16.《黃精丸》(清宮秘方)

成分:當歸,黃精;

功效:養血補氣,適用於氣血雙虧,所致衰老,症貝腰酸腿軟,舌燥咽痛。

用法:每服一下蜜丸,一日二次,溫水下。

17.人參蜂王漿本品是以人參、蜂皇漿等優質原料,采用現代科學方法精心提煉配製而成的一種口服液。人參自古以來就是名貴的補品,《神農本草經》謂其“補五髒、安精神”、“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現代醫學證實它對機體有廣泛的生理作用,特別是它產生延緩人體細胞衰老的效應。還增強機體對有害因素的抵抗力,減少疲勞感,改善腦力和體力狀況,從而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蜂皇漿是從工蜂咽腺中分泌出來的乳狀物質,營養極為豐富。蜂壬由於主食蜂皇漿而使自身的壽命長於工蜂20倍。現代研究證實,蜂皇漿能促進機體肝、腎、神經細胞再生,增加組織呼吸,促進蛋白合成,改善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自然死亡率。它還能促進機體內分泌腺的活動,抑製癌細胞增殖。人參和蜂皇漿並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抗老祛病作用更為顯著,適用於年老體弱、氣短疲乏、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氣陰兩虛證者。用法:每次10毫升,每日1~2次,早晚空腹時服。

十三、排毒抗衰老

近年來,掛在千萬人嘴邊的“毒”,並不是指可立即置人死地的砒霜之類,而是指能零敲碎打地挖健康牆腳的化學物質或物理因素。現代人在幸福和不幸的夾縫中生活,一方麵快樂地享受著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一方麵恐懼地躲避著四麵八方的毒害。今天,報上有人發出警告:這種東西不能吃!明天,網上有人送來勸告:那種東西吃不得!能吃的東西越來越少,靠什麼活下去呀?總不能隻喝西北風吧。再說,西北風也不可靠,大氣遭到汙染的告誡,地球人已聽了好多年了。喝涼水?涼水也不幹淨,每年排入母親河的工業廢水多達幾十億噸呢。大氣汙染、生物汙染、噪聲汙染……讓地球人千呼萬喚地等待“綠色”的生存空間。卻不料,在躲避外毒、忙得不可開交之時,有識之士又提醒我們:注意“內毒”,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人們因個人能力有限,暫時奈何不了強大的“外毒”,隻能轉而想方設法對付“內毒”。

這人人喊打、個個欲排的“內毒”,究竟為何物?醫學界是見仁見智,各有所指。中醫說,宿便是萬病之源,宿便中的毒素是引發疾病、加速衰老、肥胖、導致皮膚色斑的罪魁。西醫說,新陳代謝廢物(如二氧化碳、氨……)和腸道內食物殘渣的腐敗產物(如硫化氫、胺、酚、氨、吲跺及甲基吲跺……)是引發酸中毒、肝昏迷、過敏反應、高血壓……的禍首。所以,中醫常用瀉藥把“罪魁”“瀉”出來,西醫則要透析、灌腸、輸液,把“禍首”“洗”出來。

(一)從現代女性不宜忽視的職業病便秘談起

有人認為便秘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其實,偶爾一次便秘的確沒什麼了不起,但如果經常或長期便秘,那對健康可就有危害了。

1.可致智力下降人體腸道細菌能產生一些有毒物質,正常排便可將其排出體外,長期便秘則無法及時清除這些有毒物質。當毒物超過肝髒解毒能力時,它會隨血流進入大腦,久之即損害中樞神經係統,使智力下降。

2.秘結幹硬的糞塊刺激直腸及周圍組織引起直腸肛門疾病。如直腸炎、肛裂、痔瘡、潰瘍等,還會出現肛門痙攣、疼痛。

3.易引起腸癌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10%的便秘者患有腸癌。據推測,這可能是腸道致癌物質長時間不能排出引起的。

4.會加重某些全身性疾病便秘常引起人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對患有高血壓及心髒病的人尤其不利。冠心病病人用力排便會增加心髒負荷,加重心肌缺血,以至引起心髒驟停,發生猝死;高血壓病人用力排便會使血壓增高,引起腦血管破裂等嚴重並發症。

5.引起腸功能失調糞塊在直腸內滯留,刺激腸壁肌肉收縮,可產生劇烈腹痛,還可造成腸腔狹窄,或壓迫盆腔周圍髒器,阻礙結腸擴張,影響血液循環,形成潰瘍,嚴重者可產生腸梗阻、腸壞死,甚至腸穿孔。

便秘多因工作緊張、過度勞累、不良的飲食及排便習慣所致,某些藥物及長期臥床也是引發的原因。防治便秘的關鍵是去除引發的原因,如避免緊張勞累,有規律地生活,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水果,多飲水,吃適量的脂肪,根據身體狀況進行體育鍛煉等。若上述措施無效,則可服適量的通便藥物。便秘有時是某些癌症的早期信號,應盡早去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機會,延誤診斷。

(二)科學排便促排毒

古代養生家對保持大便通暢極為重視。漢代王充在《論衡》中指出:“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金元時代的朱丹溪也說:“五味入口,即入於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衝和,諸病生焉。”就是說,腸中的殘渣、濁物要及時不斷地給以清理,排出體外,才能保證機體的生理功能。如果大便經常秘結不暢,可導致濁氣上擾,氣血遞亂,髒腑功能失調,因此而嚴生或誘發多種疾病,如頭痛、牙痛、肛門病、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腸癌等。現代的衰老理論中,有一種自家中毒學說認為,衰老是由於生物體自身代謝過程中,不斷產生毒素,逐漸使體內發生慢性中毒而出現衰老,大便不暢,最易使機體產生慢性自身中毒而出現衰老,可見這種學說與中醫保持大便通暢,可以防病延年觀點是一致的。保持大便通暢的方法很多,簡要介紹如下:

1.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例如,晚上睡覺之前或早晨起床之後,應按時上廁所,久而久之,則可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

2.排便要順其自然養生家曹慈山在論述排便時說:“養生之道,惟貴自然。”要做到有便不強忍,大便不強掙。《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忍大便不出,成氣痔。”《老老恒言·便器》說:“忍愈久,便愈難,便時必到努力,反足傷氣。”可見“強忍”和“強掙”都易損傷人體正氣,引起痔瘡等病。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忍便不解則使糞便中黴素會被組織粘膜吸收,危害機體。排便時,強掙努嘖,會過度增高腹內壓,導致血壓上升,特別對高血壓、動脈硬化者不利,容易誘發中風病。另外,由於腹內壓增高,痔靜脈充血,還容易形成痔瘡,肛瘺等疾病。所以,年老患者尤當注意。

3.注意肛門衛生和便後調理肛門對健康的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講,並不亞於口腔,但通常人們對肛門衛生不夠注意,因此,肛門疾病非常普通。俗話說:“十人九痔”。此外,肛門周圍膿腫、肛瘺、肛裂等,也極為常見,這些事實告訴人們重視肛門衛生的重要性。大便之後所用手紙應以薄而柔軟、褶小而均勻為宜,不可用含油墨的廢報紙、舊書紙、圓珠筆寫過的紙,以免汙染肛門中毒,或刺傷肛門引起感染;每天晚睡前,最好用溫水清洗一下肛門,或經常熱水坐浴,保持肛門清潔和良好的血液循環;內褲應宜用薄而柔軟的棉布製品,不宜用粗糙或化學纖維類織物;如果肛門已有炎症,應用溫開水清衝洗,不要用紙揩拭,並要積極治療,防止再引起其他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應重視肛門衛生。

每次排便後,稍加調理,對身體會有很多益處。若在飽食後大便,便後宜稍喝一些湯事飲料,以助胃氣利消化。《老老恒言》言:“飽後即大便,進湯以和其氣。”這的確是養生經驗之談。若在饑餓時大便,為了防止便後氣泄,排便時宜取坐位,便後稍進食物,還可做提肛動作3~5次,以補固正氣。

4.運動按摩通便運動按摩可以起到疏暢氣血,增強腸胃功能和消化排泄功能,增強大小腸的蠕動,促進新陳代謝,通暢大便的作用。平常可選用一些傳統保健功法鍛煉,如太極拳、氣功導引養生功、腹部按摩保健法等。具體做法詳見有關章節。

此時,還要配合其他方麵的綜合保健,調攝精神,保持情緒安定;飲食調理,強調飲食多樣化,多素少葷,粗細結合;對有便秘者,輔以藥物對症治療等。如果能做到上述各項,就能有效地保持大便通暢。

(三)小便清利亦排毒

小便是水液代謝後排除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脾、腎、膀胱等髒腑的關係極為密切。在水液代謝的整個過程中,腎氣是新陳代謝的原動力,調節著每一環節的功能活動,故有“腎三水”之稱。水液代謝的好壞反映了機體髒腑功能的正常與否,特別是腎氣是否健旺。小便通利,則人體健康,反之,則說明人有疾患。所以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小便衛生。蘇東坡在《養生雜記》中說:“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老老恒言·便器》亦說:“小便惟取通利。”保持小便清潔、通利,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方麵。其具體方法約有如下幾種:

1.飲食調攝法水液代謝以通暢和調為順,不可滯留,故《素問·經脈別論》有“通調水道”之說。對於保證水道通調之法,清代養生家在《老老恒言》中提出了生在飲食調攝的四個重點,茲引錄如下:“或問通便之通調之道如何?愚謂: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粘膩,則滲泄不滯,二也;食久然後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必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捷,四也。所謂通調水道,如是而已。如但猶不通調,則為病。然病能如是通調,亦以漸而愈。”由此可見,正確調攝飲和食,做到少食、素食、食久後飲、渴而才飲等,是保證小便清利的重要方法。此外,情緒、房事、運動對小便的清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還要保持情緒樂觀、節製房事和適當運動鍛煉。

2.導引按摩法經常進行導引和按摩保健,對於小便通利很有好處,其主要方法有三種:

(1)導致壯腎:晚上臨睡時,或早晨起床後,調勻呼吸,舌抵上齶,眼睛視頭頂上方,隨吸氣,緩緩做收縮肛門動作,呼氣時放鬆,連續做8~24次,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可嗽津咽下。這種方法可護養腎氣,增強膀胱製約能力,可以防治尿頻、尿失禁等症。

(2)端坐摩腰:取端坐位,兩手置於背後,上下扒搓30~50次,上至背部,下至骶尾,以腰背部發熱為佳,可在晚上就寢時和早晨起床時進行練習。此法有強腰壯腎之功,有助於通調水道。

(3)仰臥摩腹:取仰臥位,調勻呼吸,將掌搓熱,置於下腹部,先推摩下腹部兩側,再推下腹部中央,各作30次。動作要由輕漸重,力量要和緩均勻,作功時間亦可在早晚。此法有益氣,增強膀胱功能,對尿閉、排尿困難有一定防治作用。

3.排尿宜忌排尿是腎與膀胱氣化功能的表現,是一種生理反應,因此有尿時要及時排出,不要用意誌控製不解,否則會損傷腎與膀胱之氣,引起病變。《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老老恒言·便器》指出:“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則愈數而少,腎氣窒塞,或致癃閉。”排尿要順其自然,強忍不尿,努力強排,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此外,排尿時的姿勢也有宜忌。《千金要方·道林養性》說:“凡人饑欲坐小便,若飽則立小便,慎之無病。”《老老恒言》解釋其道理說:“飽欲其通利,饑欲其收攝也。”現代醫學中有一種“排尿性暈厥症”,即在排尿時,由於血管舒張和收縮障礙,造成大腦一時供血不足而致的突然暈倒的病症,其發生的原因很多,但有時與體位突然改變,排尿時屏氣用力過度有一定關係。

[十四、抗疲勞防衰老 ]

眾所周知,衰老是指“身體各器官功能的普遍下降”,而導致器官組織功能下降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疲勞,這裏的疲勞不但有生理性的,又有心理性的。

(一)疲勞的內涵及特征

日本一位著名的長壽學者場式在他的名著《40歲後的無病生活》一書中指出:“長壽的秘訣固然很多,但其中最為緊要的是避免過勞。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辦法,絕不是出盡全力,出盡全力,就不能持久,疲勞並不等於過勞,但疲勞若不能及時消除,就可能導致過勞,這對人體健康,尤其是對老年人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

應很重視老年人疲勞的防治。

疲勞的出現,表示人體參加活動或勞動體力出現明顯的下降,生理功能已難以適應,提示人體需要休息或改換其他活動,以求消除這種現象。因此,說疲勞是一種生理範疇的全身性反應,從保護人體健康角度講,出現疲勞,及時消除,避免過勞,具有一定的抗老防衰積極意義。由於疲勞的表現多種多樣,因而至今還投有一個十分明確的定義。

疲勞的發生往往與人體活動或勞動的速度、強度,以及持續的時間長短有直接關係,通常人體活動或勞動速度越快、強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疲勞出現越早,這時人體的活動或勞動能力逐步下降。疲勞發生的初期,一般表現在人體的局部組織,再持續下去就由局部擴散到全身,再發展下去將影響人體健康。為什麼會發生疲勞呢?一般認為,疲勞是整個機體的一種複雜的、一時性的生理現象,是大腦細胞的警戒信號,起著保護大腦皮質的作用。這是由於大腦細胞具有一定的功能能動性,細胞不斷興奮,可使能動的能力逐漸消耗,消耗的同時又再進行恢複,從某種意義講,消耗促使恢複能力的增長,從而補償了消耗的作用。在一定限度內,興奮過程引起消耗,抑製過程導致恢複,消耗和恢複這對矛盾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之中,以維持人體正常活動的進行。如果已經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則有利於減少消耗,提高恢複能力。但是,當疲勞得不到及時的補償,就會破壞消耗和恢複兩個過程之間的動態平衡,恢複補償不了消耗,就可能促使疲勞的積累,即引起過度疲勞,這就是我們上麵所提到的“過勞”。過勞屬於病理範疇,可誘發多種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或發展,也是導致短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年人應注意預防疲勞,避免過勞。

(二)人為什麼會疲勞

許多人常會有疲倦的感覺,也自然希望盡快消除疲倦,但由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疲倦,盡管用了許多方法,仍無濟於事。疲倦主要有三種:

1.機體疲倦是由於運動肌肉工作過度機體疲倦的產生是使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二氧化碳和乳酸,在血液和組織液中積蓄起來的結果。這種疲倦常常會產生一種愉快的疲倦感,就像打了一場比賽或外出郊遊以後那種體驗,即運動肌肉過度工作了。體息一下,使機體有機會排除廢物及重新積累肌肉的燃料———肌糖原,就可以迅速消除疲倦。

2.病理疲倦是由於機體內某種疾病引起通常還伴有臨床症狀,這時應該到醫院作檢查。

3.心理疲倦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緒不穩定和感情衝動,特別是長期憋悶和焦慮時常常感到心理疲倦。如果生活、學習以及與人關係等各方麵不愉快的情緒沒有發泄出來,壓抑在心裏,就會出現以疲倦為主要症狀的身體不適症。心理疲倦可能伴隨著潛在心理矛盾引起的睡眠紊亂,發展下去就易出現失眠。消除心理疲倦,首先是了解自己潛在情緒,最好是向有經驗的長輩、老師、朋友交談、訴說,以便正確對待,使心情恢複愉快狀態,消除疲倦感。

(三)無名疲乏———疾病的警告信號

不是因為工作太忙,休息時間亦未減少,但仍感到疲乏無力,這種原因不明的疲乏,應當引起警惕,它可能是一種嚴重疾病的早期信號。臨床上較常見的病症有:

1.心肌梗死很多臨床資料表明,疲乏是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狀之一。表現為無任何原因可解釋的疲乏、精力不足、情緒不穩定以及胸悶、心悸、頭痛等症狀。

2.原發性肝癌原發性肝癌起病隱匿而緩慢,早期症狀常不明顯,除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腹瀉等消化道一般症狀外,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四肢無力,疲乏怠惰,可伴有進行性消瘦和右上腹肝區疼痛。

3.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為骨髓造血機能低下或衰竭所致的一種貧血,患者主觀感覺的症狀主要是全身乏力,易疲乏,並有頭暈、呼吸困難等,並呈進行性加重。

4.糖尿病糖尿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初期無明顯症狀。疲乏怠惰,精神萎靡是值得重視的警告信號,常伴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但體重卻減少。

此外,病毒性肝炎、慢性腎炎、肺結核、淋巴網狀細胞瘤(何傑金氏病)等疾病,疲乏亦是早期症狀之一。

(四)消除疲勞的方法

30歲的女性,常常感到有幹不完的事,在家裏要養家糊口,養兒育女,孝敬老人;而在單位又是骨幹,棟梁,為了家庭,為了事業,她們得拚命地幹,往往搞的非常疲倦,從而導致過早地衰老,因此,抗疲勞,及時消除疲勞,對她們就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又怎樣預防和消除疲勞呢?

1.不宜經常“開夜車”“開夜車”對於不少30歲的女性來說,是家常便飯,若任務緊,偶爾開一兩次,對身體的影響不太大,但若常開夜車,就不應該了。

人類對宇宙日夜交替的規律很敏感,好像人體內有個鍾表,使人們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開夜車”的人與日俱增,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當然更多的是廣大知識分子。須知“開夜車”是一種不科學的生活方式,長此以往會影響人體健康。

醫學研究證明,人體內確有“生物鍾”,它控製著人體所有功能,嚴格遵循晝夜規律有節律地變化,白天,機體為適應各種活動表現出體溫、血壓略高,脈搏快而有力;夜晚又相應地減緩,以適應平靜的睡眠。人們還發現,副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是在黎明到清晨前這段時間開始的,激素能夠促進糖類代謝,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源,這無疑是順應了人類“日出而作”的需要,同時,人腦的活動需要大量蛋白質,其補充供應是在夜間進行的,而且大腦本身也需要夜晚睡眠來恢複它的功能,若經常“開夜車”,會引起大腦疲勞,導致一係列慢性疲勞綜合征,出現頭痛、失眠、頭暈、記憶力減退、煩躁、困乏、心悸、胸悶、尿多、汗多等症狀,使腦血管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甚至促使腦動脈硬化。據報道: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58歲,較同期人口平均壽命68歲少了10歲,究其原因這與知識分子多年來負擔過重,經常“開夜車”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