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睡眠好抗衰老
充足睡眠以利抗衰老。盡管引起衰老的因素很多,但不能忽略由於睡眠不佳所帶來的衰老。事實證明,經久不眠,必然導致衰竭。有位生理學家用狗做過實驗:每天隻給狗水喝而不給食物,它能活25天;若連續數天不讓它睡眠,其結果體溫下降4℃~5℃,剝奪睡眠92~143小時它就死亡了。不要說長時不眠,就是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也有很大危害。這首先表現:神經係統過度疲勞,以至可能發生神經衰弱;體力和腦力勞動效率降低,精力不足、記憶力減退,出現頭昏腦漲、眼花耳鳴、全身乏力,嚴重者還影響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的功能,進而導致器質性病變或早衰。也正由於睡眠不好能引起各器官功能的普遍下降,所以,要抗衰老,必須有高質量的睡眠。
國際上對什麼叫衰老,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其中一種比較通俗易懂而又比較切合實際的說法是:“衰老,乃是指機體各器官功能普遍的、逐漸地降低的過程。”衰老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正常情況下出現的生理性衰老;另一種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不言而喻,由睡眠不佳所引起的衰老是屬於病理性衰老。如上所述,睡眠差可導致機體各係統功能的全麵下降,沒有適當睡眠,就無法維持生命活動。當人不眠時所引起的症狀和體征有:頭部緊束感及耳鳴、複視、手抖、動作不準和口齒不清等。化驗時發現血漿總脂、β脂蛋白和膽固醇都增高,這是動脈硬化的主要因素,而動脈硬化,則是衰老的前奏和必然。
中醫養生家認為“勞則氣耗”,意思是長期過度的勞累、疲勞,可使人體精氣大量消耗,而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七竅和內髒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都是以精氣為源泉和動力的。因此,盡管人體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現複雜,但都必然伴隨著精氣的病變,精氣虛則邪湊之,邪勢猖獗則精損之,如此惡性循環則病留之。正如《內經》裏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既是說,人體之所以受到外來邪氣的侵犯,是由於自身正氣虛弱的結果,而要正氣,即精氣不虛,就必須消除疲勞,而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是良好的睡眠。有人說“睡眠是大自然,賦予的了不起的恢複劑”經過一夜酣睡,人們醒來時感到精神飽滿、體力充沛。原因是睡眠時,人體精氣神皆內守於五髒,五體安舒,氣血和調,體溫,心率,血壓下降,呼吸及內分泌明顯減少,從而使代謝率降低,體力得以恢複。
此外,睡眠好有利於保護大腦。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分散、記憶減退等精神神經症狀,長期失眠則會導致幻覺。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這是由於大腦在睡眠狀態中耗氧量大大減少,利於腦細胞能量貯存,可以恢複精神力,提高腦力效率。在近代有關衰老的現代研究中,有一種比較重要的學說是中樞神經係統功能減退學說,隨著大腦中樞神經功能的逐漸減退,衰老一天比一天嚴重,而睡眠的質量好壞又直接影響著腦的中樞神經功能。近年來,國外觀察了剝奪睡眠對人體神經係統的影響,如最初是倦怠想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情緒不穩定,易發脾氣,工作效率降低,計劃性差;再繼續不睡眠則興趣低落,反應遲鈍,思維活動難以進行,常常茫然不知所措,強烈地渴望睡眠;持續不眠達60小時者,可不擇場合地突然躺倒熟睡;如持續100小時不眠,則可出現神誌不清、幻覺與妄想等嚴重精神障礙,有時還會出現攻擊行為。人的一生,覺醒和睡眠就象白天和黑夜一樣地交替進行,構成了生活的基本節律,這周期性節律一旦終止,生命也就結束了。難怪古人說:“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眠者,能食,能長生。”莎士比亞曾寫到:“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患者的靈藥。”因此,人們一定要重視睡眠,想方設法睡好覺,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早衰。
(一)與睡眠時間有關的因素
足夠的睡眠是健康長壽的有利保證,但人的睡眠時間很難機械劃分。每人每天生理睡眠時間,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環境因素等等而有不同
1.年齡與性別因素一般而言,年齡越小,睡眠時間越長,次數也越多。新生兒平均每天需睡20~22個小時;2個月嬰兒需睡18~20個小時,白天常睡4~5次,每次2小時;6個月嬰兒需睡15或16個小時,白天可睡3次,每次2小時;1歲幼兒需睡15小時;3或4歲幼兒需睡14個小時左右,他們白天約睡2次,每次2小時;3或4歲幼兒需睡13個小時;5~7歲兒童需睡12個小時,白天僅睡一次即可;8~12歲兒童需睡10個小時;12~18歲青少年一般以9小時為宜;成人一般7或8小時即可,但不宜少於6小時,60歲以上老人應相應延長睡眠時間,60~70歲老人每天應睡9小時;70~90歲老人每天應睡10小時;90歲以上老人每天應睡10~12個小時,不宜少於10小時。睡眠時間與年齡有如此密切的關係,是由於人生長發育的規律決定的。嬰幼兒無論腦還是身體都未成熟,青少年身體還在繼續發育,因此需要較多睡眠時間。老年人由於氣血陰陽俱虧,“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有“晝不精,硬不瞑”少寐的現象,但並不等於生理睡眠需要減少,相反,由於老人睡眠深度變淺,質量不佳,反而應當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為重要,夜間睡眠時間也應參照少兒標準。古代養生家說:“少寐乃老人大患”,《古今嘉言》認為,老年人宜“遇有睡思則就枕”,這是極符合養生道理的。睡眠時間多少還與性別有關,通常女性比男性平均睡眠時間長,現代研究認為可能與性激素分泌差異有關。
2.體質與性格因素睡眠時間長短與人的體質、個性也有密切的關係。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此有明確論述: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澀),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以上表明睡眠多少與人體胖瘦大小有關。一般說來,按中醫臨床體質分類,陽盛型、陰虛型睡眠時間較少;痰濕型、血淤型睡眠時間相對多。按五行體質分類,凡金型、火型睡眠時間相對少,而水型、土型睡眠時間相對較多。按中藥體型肥瘦分類,胖人比瘦人睡眠時間多,胖人中腠理粗,身常寒的胖人睡眠時間最長,此因“衛氣多寡”不同。西方人認為性格與睡眠有關,內向性格,思維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多,而外向性格,實幹類型的人睡眠時間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