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補氣活血抗衰老
人體衰老的原因是什麼?這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著名老中醫顏德馨教授所領導的科研小組,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提出了人體衰老是氣虛血淤、氣血失衡所致,益氣化淤可達到抗衰老,從而為揭開人體衰老之謎提出了新理論。
我國幾位著名中醫藥專家不久前在對這項科研成果進行鑒定時認為,它打破了傳統的脾腎兩虛為衰老原因的觀念,是國內抗衰老學說的一個新的突破。
氣與血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兩種基本物質。人體的生理與病理、長壽與衰老,與氣血息息相關。氣血隨著人的年齡遞長,將會出現循行失暢和氣血失和的病理變化。因此,在養生抗衰老的研究中必須重視氣血的流暢和平衡。
(一)氣血與長壽
1.氣血流暢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人的生吾活功是以五髒為中心,六腑為輔佐,通過經絡將五髒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和內外組織聯係成有機整體進行的,而氣血“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複始”,“無環無端”,起著營養機體髒腑,聯結內外組織,協調生理活動的重要作用。氣血的正常循環流暢是其發揮營養作用的先決條件,氣血流暢則髒腑和調,健康長壽;反之,循行失暢,則髒腑失和,疾病重生,衰老時夭。所以古人有“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之說。
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與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斷鬥爭中,七情、六淫、外傷跌仆等各種病因,均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造成氣機不暢,鬱血停滯。由於氣血流通受阻,髒腑得不到正常的濡養,必將導致髒腑虛衰,精氣神虧耗,乃至機體衰老。《格致餘論》曾謂:“天主生物,故恒於動,人之有生,亦恒於動”。人欲長壽,必須運動,而運動的目的就在於促使氣血流暢。
實驗研究證實了人體衰老的本質與氣血失暢有關,表現在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性改變,以及各主要髒器的血管形態變化。動物實驗發現老齡家兔的心、肺、脾、肝、腎、腦等主要器官的微循環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一些代謝產物如脂褐素等,不能排出而沉積於髒腑器官內,並有組織間或細胞間沉積瘀血等。臨床實驗發現老年人甲皺微血管異型管袢明顯增多,血管偏暗,流態異常,袢頂瘀血增多。血液流變性檢查示血漿粘度明顯增高,主要表現在血清白蛋白減少,球蛋白、脂蛋白和纖維蛋白原增多,特別是脂蛋白的增多,導致血管硬化,管腔狹窄,血流緩慢,出現“脈不通,血不流”的病理改變。
2.氣血平衡是人體長壽的基本條件有關機體正常生理活動和健康狀況的標準,古人常用“平”加以概括,如《素問平人氣象論》謂:“平人者,不病也”,《素問·調經論》謂:“陰陽勻平,以充其形”。所謂“平”,即平衡之意,而氣血平衡是其主要含義。血之濡養有賴於氣的統率,而氣之溫煦依靠於血的濡潤,二者對立統一,相互依存。所以,氣血保持平衡是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也是人體長壽必須具備的條件,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中醫養生抗衰老的基本原則是“陰平陽秘”。陰陽分別代表人體內相對的兩種物質,兩者必須保持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乃至衰老。氣血是人體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陰平陽秘是通過氣血的平衡來體現的,故《景嶽全書》謂:“人有陰陽,即為氣血,陽主氣,故氣全則神王,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惟斯而已”。
氣血的正常平衡不是靜止和絕對的,而是必須處在動態的平衡中,這是因為人體在生長發育、壯大、衰老、死亡這個人生過程中,機體內一直在進行著一係列複雜的生理活動,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氣機一刻不停頓地進行“升降出入”的運動,血液一刻不停頓地周而複始地循環流動,以完成人體所需物質的運輸和代謝,氣血在不斷地運動中,隻有保持相對平衡,才能各司其職,各自完成其生理功能。《素問·至真要大論》謂:“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明確指出氣血隻有保持流暢,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如果氣血運行失常,失去平衡,則能影響到髒腑、經絡、陰陽等各方麵功能的協調平衡,出現五髒六腑、表裏內外、四肢九竅等各方麵病變,促人衰老。
3.調和氣血、以平為期是抗衰老的主要治則由於氣血的失暢和失衡是髒腑失常和機體衰老的整體反映,所以遵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治療原則,采用調和氣血的方法,不僅可以治療髒腑的具體病症,而且具有延緩衰老的功能。
所謂“以平為期”,就是通過調理氣血,使氣血由不平衡狀態轉向新的平衡,以保證髒腑源源不斷地得到氣血的滋養,促使髒腑組織進行協調的生理活動,從而使機體處於動態的平衡狀態中,成為健康的“平人”。《素問·生氣通天論》謂:“氣血以流……長有天命”,說的是隻要氣血流暢,就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中醫學在養生抗衰老方麵是十分強調疏通氣血的。
(二)怎樣補氣
俗話說:人活著就是一口氣。民間人們檢查一個人是死是活,通常摸一摸這個人還有沒有氣,可見,氣對於人體是多麼重要。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祖國醫學認為:人身三寶,精、氣、神。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它充滿全身,運行不息,關係著人體的健康與壽天。祖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早就指出過:“百病生於氣”,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人體氣的運行有關,因此,要養好生,必須注意補氣。
1.補氣的適應證證補氣法,適應於氣虛之人,不是氣虛,不能用這種方法。所謂氣虛,即氣不夠用,動則即喘,經常感到疲倦乏力、少言懶語、麵色咣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舌邊有齒痕(即有牙印),脈虛弱無力。
2.補氣的方法證由於氣虛又有心氣虛、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之差別,故在具體使用補益藥物時,還當分別對待。
(1)怎樣補肺氣:肺氣虛的主要表現是:語言低微,呼吸微弱,常常白汗出,非常易於感冒,甚至咳聲無力。常用的補肺藥物是:
①黃芪:為重要的補氣藥,不但能補肺氣,全身之氣皆能補益。使用時水煎,每劑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現代研究證明,黃芪具有強壯,強心、降壓、保肝、利尿、抗菌、抗病毒及激素樣作用。年老氣虛之人,常服本品可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代表藥膳是歸芪蒸雞:即用炙黃芪100克、當歸20克、3斤重嫩母雞一隻作基本原料,再加入紹酒30克、味精3克、胡椒粉3克、食監3克。具體做法:將當歸、黃芪由雞的襠部裝入腹內,腹部向上,擺上蔥、薑,注入清湯,加入食鹽、紹酒、胡椒粉,沸水旺火上籠蒸約2小時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