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養胃氣防衰老(3 / 3)

飲食調鑷,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個性、習慣等方麵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論。例如:體胖之人,多有痰濕,故飲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膩則不宜多食,體瘦之人,多陰虛肉熱,故在飲食上,宜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而對於辛辣燥烈之品則不宜多食。(細見下篇“體質養生”與“因人養生”)

(六)食後養生

人在進食之後,為了幫助消化食物消化,應做一些必要的調理,例如:食後散步、摩腹等,這也是行之有效的養生措施。

1食後摩腹《千金翼方》指出:“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又說:“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

食後摩腹的具體方法是:吃食以後,熱手摩腹,上自左手置腹部而右下,可連續做20~30次。這種方法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經常進食後摩腹,不僅於消化有益,對全身健康也有好處,是一種簡單易行,行之有效的養生法。

2.食後散步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休息,飯後宜做一些緩和的活動,於健康有益。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進食後,緩緩活動身體,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動方式。

食後散步的具體方法是:飯後緩緩踱步。恰如《壽世保元》中說:“食訖當行步躊躇,有所作為,乃佳”。行走的時間,則以而餘步,乃至數百步為宜。《攝養枕中方》中說:“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如果在飯後,邊散步,邊摩腹,則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將其歸納為:“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綏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這是一套較為完整的食後養生方法,後世多所沿用,實踐證明它是行之有效的養生之道。

3.食後漱口食後還要注意口腔衛生,經常做到食後漱口,也是食後養生的一個方麵。進食後,口腔內容易殘留一些食物殘渣,若不及時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發生齲齒、牙周病。早在漢代,在《金匱要略》中即有“食畢當漱口數過,令牙齒不敗口得”之說。經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潔,牙齒堅固,並能防止口臭、齲齒等疾病。我國曆來有食後漱口的好習慣,這是中醫養生保健的內容之一。

(七)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

中醫養生學認為,憂思傷脾,即過分的憂愁或思慮,會損傷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如《黃帝內經》裏所說:“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這裏的氣,即指脾氣。脾氣鬱滯不行,不能運化,水穀精微就達不到四肢,造成身體滯重、倦怠。俗話說,隻有睡得著,才能吃得香,這是因為,良好的睡眠能使中樞神經係統興奮與抑製的功能更加協調,而神經係統功能良好,支配胃腸功能的副交感神經,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八)經常叩齒咽唾液

牙齒和唾液有助於人體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即促進脾胃的。很難想象,一個牙齒不好,唾液缺乏的人,它的脾胃功能不受影響。因此,健脾胃,必須保持牙齒功能正常和正常分泌唾液。晉代著名養生學家葛洪說:“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具體做法是:屏除雜念,全身放鬆,口唇輕閉,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律地互相輕輕叩擊。唾液,古稱為“金津玉液”,自古流傳著“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渡長年”的諺語,認為口中津液充盈,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咽唾的方法是,晨起漱口之後,寧神閉口,先叩擊36次,然後咬緊牙齒,用舌在口腔中四下攪動,不拘次數,以津液滿口為度,再分三次緩緩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