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養胃氣防衰老(1 / 3)

六、養胃氣防衰老

在祖國醫學中,胃氣是脾胃功能的總稱,而脾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維持生命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靠脾胃供給;若脾胃功能減弱,則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所以,古代養生家特別強調“胃氣”的重要性。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醫學家華佗曾說:“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五髒六腑皆壯也……”《黃帝內經》說;:“人無胃氣日逆,逆者死。”總之,要養生,要延年益壽,必須要保養胃氣。

衰老是髒腑功能的一種退行性變化,是生命過程中不可抗拒的現象,研究衰老的發生,推遲衰老的到來,延長人和壽命,是祖國醫學養生抗老的主要任務。祖國醫學認為,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與脾胃虛衰、腎氣虛衰、五髒虛衰及陰陽失調等有關。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種導致衰老的原因都直接、間接地與脾胃有關,脾胃在預防、推遲衰老的發生上有重要意義。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陽明居中屬土,說明衰老與脾胃直接有關。《靈樞·營衛生會篇》說:“老者之氣血衰”,指出老年人存在氣血衰少,而氣血均來源於脾胃,說明老年人存在脾胃虛衰。由於脾胃虛衰,必然引起氣血不足,進而影響正常生命活動,導致“麵焦”,“發墮”等衰老現象,隻有“氣血正平”才能“長有天命”一旦“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說明氣血與人的生命相關,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血的形成在於脾胃。《弄丸心法》明確指出,“氣之源頭在乎脾。”指出了脾胃與氣的聯係,如果沒有脾胃水穀之氣供養,人體借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氣”就不複存在,而“氣者,萬物之所資始也,天非此氣不足以有生”(《醫方考》)。可見氣與人的生命是密切相關的。“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窮壤判”(《丹溪心法》)。隻有脾胃功能健旺,才能保證氣的正常作用的發揮,若脾胃虛衰,不能化生水穀以充養氣機,則人的生命活動就要受到影響,養生、長壽亦無從談起,其原因概因“氣之源頭在乎脾”。

《靈樞·決氣篇》又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篇》亦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滓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說明血是由脾胃吸收的水穀精微,通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脾胃與血關係密切,故李東垣從另一角度論述說:“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又謂:“脾稟氣於胃而澆灌四旁,營養氣血者也”,指出:“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血脈皆弱,是氣血具羸弱矣,……凡有此疾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脾胃論》),指明了脾胃與血,血與養生長壽,進而脾胃與養生長壽的關係,隻有脾胃強健,才能“穀化精微氣血生”,以養人生。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氣血二者均來源於脾胃,與脾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脾胃健則氣血足,氣血足則“長有天命”,反之,脾胃虛衰則不能化生水穀為氣血,以奉生身,必然導致衰老與疾病的發生。

(一)長夏尤要養胃氣

脾髒喜燥而惡濕,在長夏季節,濕邪最易傷害人體脾髒,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口甜苔膩脈濡等症。若影響到脾氣升降失司,還能出現水液滯留,常見水腫形成,目下呈臥蠶狀,也可見到下肢腫脹。所以,長夏季節尤其要養脾胃。

(二)吃好三餐

定量、定時進餐是保護消化功能的最好調養方法,也是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原則。曆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例如:孫思邈在《千金要萬》中指出:“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為即進食適度的意思。一日之內,人體的陰陽氣血進行隨晝夜變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陽氣盛,故新陳代謝旺盛,需要的營養供給也必然增多,故飲食量可略大;夜晚陽衰而陰盛,多為靜息入寢,故需要的營養供給也相對少些,因而,飲食量可略少,這也有利於胃腸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來,就有“早飯宜好,午飯宜飽,晚飯宜少”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