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重視教育(2)(3 / 3)

康熙還注重氣象勘測。據《清實錄》載,他曾組織大麵積地氣象勘測,“令直隸各省,凡起風下雨之時一一奏報。見有京師於是日起西北風,而山東於是日起東南風者”。對於雷聲的傳播範圍,他也組織人們進行勘測,方知霹靂僅傳七八裏。不僅如此,他還將雷聲與炮聲的傳播距離進行了比較。這對於辨別雷、炮聲以利於正確判斷軍情,很有實際意義。

在醫學實踐方麵,康熙研究過藥理、養身之道及人體解剖等。由於他對醫學頗有研究,以致能常給臣下開方治病。他相信西方傳來的西藥。如康熙五十一年,江南織造曹寅患瘧疾,他派人星夜馳送金雞納(即西藥奎寧),並囑咐用藥的要求。由於他相信醫學,所以他對江湖術士的所謂養身之道嗤之以鼻,並告誡後人:“凡世上之術士,但欺誑人而已矣。”

◎故事感悟

康熙作為一代帝王,以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尊師好學,並拋棄民族國界的偏見,大膽以西方傳教士為師,學習和研究西方自然科學,並把它們應用於實際,這對於清朝初期實學的提倡與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史海擷英

烏蘭布通之戰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進攻喀爾喀,占領了整個喀爾喀地區。喀爾喀三部首領倉皇率逃往漠南烏珠穆沁(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一帶,並向清廷告急,請求保護。

康熙帝聞訊後,一麵將喀爾喀三部安置在科爾沁(今內蒙古科爾沁旗)放牧,一麵責令噶爾丹罷兵西歸。但噶爾丹氣焰囂張,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勢南下,深入烏珠穆沁境內。

對於噶爾丹的猖狂南犯,康熙帝一麵下令就地征集兵馬,嚴行防堵;一麵調兵遣將,準備北上迎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禦駕親征,分兵兩路出擊噶爾丹:左路軍出古北口(今河北灤平南),右路軍出喜峰口(今河北寬城西南),從左右兩翼迂回北進,準備在烏珠穆沁地區消滅噶爾丹軍。

康熙親臨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指揮,同時令盛京將軍(治所今遼寧沈陽)、吉林將軍(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遼河、洮兒河,與科爾沁蒙古兵會合,協同清軍主力作戰。右路軍則北進至烏珠穆沁境遇噶爾丹軍,最終交戰不利南退。噶爾丹乘勢長驅南進,渡過沙拉木倫河,進抵烏蘭布通。

這時,清左路軍也進至烏蘭布通南,康熙急令右路軍停止南撤,與左路軍會合,在烏蘭布通合擊噶爾丹。同時又派兵一部進駐到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伺機側擊噶爾丹的歸路。

烏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麵靠山,南有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遊的支流),地勢險要。噶爾丹背山麵水布陣,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擺成一條如同城柵的防線,謂之“駝城”,令士兵於駝城之內,依托箱垛放槍射箭。清軍則以火器部隊在前,步騎兵在後,隔河布陣。八月初一中午,雙方的交戰開始。

清軍首先集中火銃火炮,猛烈轟擊駝陣,自午後至日落,將駝陣轟斷為二,然後揮軍渡河進攻,以步兵從正麵發起衝擊,又以騎兵從左翼迂回側擊,噶爾丹大敗,倉皇率全部撤往山上。

次日,噶爾丹遣使向清軍乞和,乘機率殘部夜渡沙拉木倫河,狼狽逃竄,逃回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隻剩下數千人。

◎文苑拾萃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為《文獻彙編》,或稱《古今圖書彙編》,原為康熙的皇三子胤祉奉康熙之命與侍讀陳夢雷等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由康熙皇帝欽賜書名,雍正皇帝寫序。為此,《古今圖書集成》也冠名為“欽定”。

該書的編撰工作開始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印製完成於雍正六年(1728年),曆時兩朝28年,采集廣博,內容豐富,正文一萬卷,目錄40卷,共分為5020冊,520函,42萬餘筒子頁,1.6億字,內容分為6彙編、32典、6117部。

全書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開,規模宏大,分類細密,縱橫交錯,舉凡天文地理、人倫規範、文史哲學、自然藝術、經濟政治、教育科舉、農桑漁牧、醫藥良方、百家考工等等,無所不包,圖文並茂,因而也成為查找古代資料文獻的十分重要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