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重視教育(2)(2 / 3)

“……皇上在這次談話中得知我們已經寫出了一些材料,放在我們書房裏,他便派禦前的一個太監隨我們去取。這份論述消化、營養、血液變化和循環的稿子,雖然尚待完成,但我們已經畫出一些足以使人領會的圖例。皇上仔細翻閱,特別關於心、肺、內髒、血管等部分。他還拿起稿子與一些漢文書籍上的有關記述互相對比,認為兩者頗為相近。”

自古帝王尊師求師者有之,像康熙這樣打破傳統觀念,專心致誌地學習自然科學,而且是向外國人學習,卻是十分罕見的。

康熙不僅善於學習西方自然科學,而且也注重對中國自然科學遺產的繼承和總結,以圖社會實踐的應用。他說:“朕平時讀書窮理,總是要講求治道,見諸實行,不徒空言”,“學問無窮,不在徒言,惟當躬行實踐方有益於所學”。由於他講求學以致用,所以在自然科學方麵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首先,他組織編纂了《律曆淵源》。在《庭訓格言》中,康熙敘述了學習數學和整理數學遺產的良苦用心:

“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湯若望於門外九卿前,當麵睹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朕思已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輯成書,條分縷析,後之學此者,視此甚易,誰知朕當日苦心研究之難也。”

在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過程中,康熙深知數學是天文、地理、測繪、水利等學科的基礎,因此在南懷仁、白晉、張誠等人的輔導下,先後學習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原本》、巴蒂斯的《實用和理論幾何學》以及代數、三角、對數等幾種數學科目,並命張誠等人陸續翻譯和編纂了《幾何原本》、《比例規解》、《測量高遠儀器》、《八線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幾種滿漢數學書籍。

在學習西方數學的過程中,他發現中國傳統數學著作有不少成就先於西方,但在元代以後有的失傳。為了整理中國數學成就,並把西方自然科學加以係統化,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興辦算術館,地點設在暢春園蒙養齋,召集中國數學人才如梅鈺成、陳厚耀、何國宗、明安圖等人,根據算術館教學的需要,由皇三子允祉負責組織編纂大規模的天文、數學、樂理叢書《律曆淵源》。康熙不僅親自擬定編輯方針,而且還把自己數十年積累的算稿拿出來作為編纂數學部分的資料。

其次,康熙還組織測繪了《皇輿全覽圖》。在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的影響下,他對地理學產生了興趣,一邊學習《西方要紀》,了解世界地理知識;一邊學習中國傳統地理著作,如《水經注》、《洛陽伽藍記》、《徐霞客遊記》等,同時還在出巡、征戰等機會中,進行實地的天文地理考察。他先後派人考察了長江、黃河、黑龍江、金沙江、瀾滄江,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全國地圖勘測。為了實地考察地理,他精心組織了以西方傳教士為主體的測繪技術隊伍,經過十幾年的培訓,一部分技術人員是由張誠等人培訓的中國學生。

康熙不僅重視人才培養,而且注意向西方采辦測繪儀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傳諭進行全國地圖測繪。這支測繪隊伍走遍了東南西北中各省,繪製了一幅幅各省地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全國地圖的測繪大功告成。他親自命之為《皇輿全覽圖》。它采用經緯圖法,梯形投影,比例為1 4000000,是我國第一次經過大規模實測,用科學方法製出的地圖,也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份,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好且精確。《皇輿全覽圖》的測繪,在世界地理學史上是一件大事。

最後,康熙還注重科技的應用,在培育優良稻種以及氣象、醫學方麵多有建樹。據記載,康熙親自考察過二十餘種植物,對某些植物、土壤及栽培技術進行過調查研究,並做了一些有效的實驗。

如康熙在南巡時,發現農民運載豬毛和雞毛到用泉水澆灌的稻田,以提高水溫,促使稻子早熟。於是他回京後采用這種方法在玉泉山稻田搞試驗,結果使稻早熟豐收。他曾經在西苑豐澤園開辟了一片水田,一年六月他偶爾發現有一棵稻子早熟且顆粒飽滿,於是他親自采折下來作為種子,在次年進行試驗,結果在六月成熟。這種稻米顆粒細長,顏色微紅,香甜可口。於是他下令年年播種,以致康熙朝幾十年間宮中帝後們都食這種稻米。他命名此稻為“禦稻”,後在江寧、蘇州等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