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鬆在拳術武術上的不足,此前曾多次暴露,比如鬥殺西門慶、拳打蔣門神等,都曾經吃過虧。但是,他自從跟隨周侗入禦拳館遊曆後,大長見識,因此西門慶在獅子樓擺出金貓捕鼠的凶險步子時,武鬆雖然不知破法,卻知道這個步法很厲害。同時,周侗傳授給武鬆的鴛鴦腿也是武鬆的殺手鐧。這一手奇特的武功後來被武鬆傳授給了好友金眼彪施恩,也成了施恩的看家功夫。
◎文苑拾萃
滿江紅
(宋)嶽飛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康熙師夷重科學
◎淡然虛而一,至慮則不分。眼見口即誦,耳識潛自聞。神焉默省記,如口味甘珍。一遍勝十遍,不令人艱辛。——宋·鄭俠
康熙(1654—1722年),滿族。全名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為世祖順治帝第三子。康熙六年(1667年)親政。在位時期,智擒鼇拜,剿撤三藩,南收台灣,北拒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西征蒙古,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薄賦輕稅,愛民如子。康熙好學敏求,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在位61年,由於他的文治武功,中華帝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麵得到鞏固發展,出現“康乾盛世”的繁榮,開創了中華帝國的另一黃金時代。
康熙皇帝玄燁,在清代諸帝中數得上是很有作為的,但他的文治武功實得力於勤奮好學,故史家們譽之為好學皇帝。
康熙八歲登基,作為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深知年幼無知,必須把讀書學習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頭等要事。據《康熙政要》載,康熙的學習十分勤奮且認真,“日所讀書,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並努力從書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法之意”。康熙七年(1668年),他采納了大臣熊賜履的建議,講學勤政並舉,實行經筵與日講兩種講學製度。經筵在文華殿舉行,日講則設在乾清宮,或弘德殿與懋勤殿。
在講課時,康熙不僅認真聽講,而且主張“互相闡發”,因為隻有這樣,“方解融會義理,有裨身心”,“有裨實學”。講完課後,他總是將講授的內容反複琢磨,一定要求得道理明徹才罷休。在繁忙的政務中,他也是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披閱典籍,常常天未放亮就起床苦讀,晚上也常讀至深夜,寒暑不輟,風雨無間。
康熙十三年(1674年),鎮壓三藩叛亂,軍務倥傯,大臣提出隔日進講,但他駁回了大臣的請求,“仍為日進講”。在八年的平亂戰爭中,無論春夏秋冬,經筵與日講都堅持不懈。由於他勤奮學習,所以他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較深廣的了解。加上教他的講官如熊賜履、李光地、葉方藹、高士奇、張伯行等人,都是當時的大學者,所以他所學習的內容十分豐富,如對傳統的四書五經、曆朝典章、《二十四史》以及諸子百家之書,都有較深的理解。
康熙有了經史之學的基礎,開始把學習範圍擴大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方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地理學、藥理學、解剖學、拉丁文、音樂理論、歐洲哲學等等。他學習自然科學,其動因在於政治需要。康熙初年,出現了一場曆法之爭,學者之間互相訐告,至於死者不知其數。這場曆法之爭實際上是一場政治鬥爭。
當時,因舉朝無有知曆法者,這使康熙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凡萬幾餘暇,即專製於天文曆法二十餘年”。為了弄清曆法,他把傳教士南懷仁召至宮中,讓他做一名有別於熊賜履、葉方藹等人的“講官”。以後,又陸續聘用葡萄牙的徐日升,法國的白晉、張誠,意大利的閔明我、德理格等到宮中充任內廷行走,為他進講西方科學。
據法國傳教士白晉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報告中講:康熙每天都召見他們進宮講授西方科學。他聽講十分認真,重複所講內容,自己動手畫幾何圖,並向他們提出感到有困惑的任何問題。為了記住幾何定理的推理步驟,他經常溫習幾何定理。在半年的時間裏,就掌握了幾何學,能夠立刻說出他所畫的幾何圖形的定理及其證明過程。對傳教士說,《幾何原本》他至少讀了二十遍。他以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除聽講課外,晚上還要自學,起早貪黑,往往在傳教士到達講課地點之前就做好了聽課的準備,一見到傳教士就向他們求教,幫助教正他做過的習題,和問一些新問題。傳教士張誠在其日記中記述康熙學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