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重視教育(1)(2 / 3)

◎文苑拾萃

華 佗

佚名

倉公扁鵲華佗繼,譙郡沛國出聖醫。

拷死曹瞞冤枉獄,青囊遺卷也焚泥!

吳道子教授李白

◎教小二當發其自重之意。——《象山語錄》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又名道玄。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曆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

吳道子繼承發揚了前輩的繪畫技藝,所畫的道教之祖老子、莊子采用獨創的凹凸設色法,觀者走動時可見道祖神采飛揚、開口說話、轉喉眨眼、鼓唇搖舌;還有佛像、神鬼、禽獸、山水、台殿、草木、人物,皆冠絕於世,豪放生動。他的傳世名畫《送子天王圖》全不設七彩豔色,純以墨色線條描繪,畫麵線條圓潤,靜物層次分明,人物飛奔欲出,轉目視人,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他在洛陽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圖》,更是極度地表達惡人死後進地獄的種種慘狀,見者無不毛骨悚然,脊背冰冷,使許許多多盜賊屠漁之類紛紛懼罪改行,不敢再殺生。

吳道子自幼父母雙亡,家徒四壁,卻愛好繪畫,4歲時所畫的畫便頗具雛形。他的才華被恩師司馬子微發現後,便引導他由畫入武,精通天台七藝。吳道子遵照師命,雲遊四海,行道江湖,訪求資質純樸、穎悟絕倫的天才兒童入門,代師授藝。吳道子為人剛柔相濟,循循善誘,引領童年的李白由畫入門,妙趣橫生。

吳道子還精通音律,帶來了師父司馬子微最心愛的綠綺古琴。吳道子談笑風生、循循善誘,引導李白靈巧地彈撥著名的綠綺古琴,發出高山流水的泉水叮當音律;既可激發興趣,又能產生效果,李白自然學得突飛猛進、精通世間名曲。吳道子與李白時時爆發出歡聲笑語。

吳道子笑道:“練武必先練內功,修煉內功有秘訣。天台派的內功秘訣是月中魄九層。你見過月亮裏麵寧靜的樹形暗影嗎?練功要對天上銀河星移鬥轉、日新月異的變化了如指掌,對人的種種思想動作變化也能了然於胸,壓倒一切敵人!”

不出三年,李白的繪畫不求形似,卻已獲吳道子的神髓;李白的武功、琴藝也由此而打下基礎,初露鋒芒。

◎故事感悟

吳道子精通琴畫武功,在教育方麵也有很深的造詣。繪畫方麵循循善誘,剛柔並濟,與李白談笑風生間便使李白的功力突飛猛進。練武必先練內功,將人的種種思想動作了然於胸,方能壓倒一切。以最適合學生的方法進行教育,才能培育出偉大的人物。

◎史海擷英

“得意無出於此”

吳道子入宮後,便經常在宮中作畫,有時也隨從唐玄宗巡遊各地。

有一次,吳道子隨唐玄宗去東都洛陽,會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於舞劍,當即舞劍一曲;張旭長於草書,揮毫潑墨,作書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洛陽士庶,一時大飽眼福,人們都高興地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後來,裴旻將軍居母喪,請吳道子於東都天宮寺畫神鬼像數壁,“以資冥助”。吳道子回答說:“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庶因猛勵,獲通幽靈。”

裴旻聽了,便脫去縗服,如平時裝束,走馬如飛,劍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將劍拋向高空,距地麵有數十丈,落地如電光下射。裴旻舉起劍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內。觀者數千人,齊聲喝彩。

吳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劍英姿,一時靈感大興,於是揮毫作畫,“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這是吳道子一生的傑作,“得意無出於此”。

◎文苑拾萃

關於吳道子的傳說

在《盧氏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吳道子去訪問某個僧人,想要討一杯茶喝。可是這個僧人對吳道子不太禮貌,吳道子感到很氣憤,隨即請來筆硯,在僧人房間的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憤然離去。

不料一天晚上,吳道子畫的驢變成了真驢,而且惱怒異常,滿屋地尥蹶子,把僧人房間的家具等物品都給踐踏得亂七八糟,十分狼藉。這時,僧人才知道是吳道子所畫的驢在作怪,隻好去懇求他,請他把壁上畫塗抹掉。吳道子將牆壁上的驢子塗掉後,以後果然相安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