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燕伋情係望魯台
◎古之大教,務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奸偽。——《省心短語》
燕伋(公元前541—?),字子思,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出生於今千陽縣水溝鎮燕家山。據燕氏家譜記載,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是一個家道殷實、知書好禮的耕讀傳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勝,父親名公滕。
孔子西行而不入秦國,據說有兩個原因:一種說法是說孔子不喜歡“虎狼之邦”的秦國,討厭秦國不講他的那一套“禮儀”;另一種說法,是說孔子在潼關遇到幾個小孩子玩土堆城,孔子要孩子們讓路,孩子們質問他,“是車該繞城走還是城該讓車行?”孔子在秦國的孩童麵前輸了理,就更不敢到秦國丟人去了。但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名列“七十二賢”的燕伋,卻是秦國人。
燕伋與孔子的其他弟子,如顏淵、曾參、子貢、子路等相比,可能成績稍差些,無論是立德、立功還是在立言方麵,都沒法和他們相比,所以名氣也沒他們大。但到了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卻追封他為“漁陽伯”;宋朝的皇帝更看重他,將其晉級加封為“千陽侯”。之所以得到這樣的厚封,原因隻有一條:燕伋一生“尊師重教”。
在完成學業後,燕伋便回到了自己闊別17年的故鄉,即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水溝村。他一不做官二不經商,而是在千水之濱辦學校宣揚教育,在偏僻的西秦傳播他的老師孔子的儒家學說。
燕伋終生都沒有忘記恩師,每天講完課後,都會登上學校後麵的窯背上,遙望著東方老師孔子的居住地——魯國。一往情深的燕伋當然看不見遠在天邊的老師,他就每次用衣襟捧一包土墊在腳下,日積月累,腳下便形成了一個高大的土台。後人給這個光禿禿的土台起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望魯台。
就憑著每天的這一捧土,燕伋被後代人封為侯爵。
◎故事感悟
燕伋尊師,可以說是感情的流露和實際行動的表達。不忘恩師,以遙望魯國表達自己的思師之情,辦學搞教育,也是為了將老師的儒家學說發揚光大。這種尊師的情感表達,讓我們更覺得實實在在,也讓人欽佩。
◎史海擷英
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有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看到一家布店的門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與賣布的吵起來了。
這時隻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先施一禮,然後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了。”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隻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隻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要是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我就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就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雖然不服氣,可還是聽從老師的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有些想不通。第二天,他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文苑拾萃
《中庸》
《中庸》原本屬於《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的後裔子思。後來秦代學者對其進行了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在宋朝時期,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很多,尤其是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更是極力尊崇《中庸》。後來,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將《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