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尊敬老師(1)(1 / 3)

孔子尊師

◎為學莫重於尊師。——譚嗣同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這是一個柳樹發芽、楊樹吐穗的季節。在踩著發暄的田埂上,走著一行十幾人。走在隊伍前邊的,是一位年近40的中年人。來到大黑門前,前邊的中年人停住了腳步。他攏攏發髻,整整長衫,後邊的人也都跟著做了一番整理。然後前邊的中年人輕輕地敲了敲院門。

一個充滿靈氣的書童出現在人們麵前。書童邊作揖邊說:“孔先生,請。”聲音很輕。

孔子微微點點頭,微笑著高高地把腿抬起,輕輕地邁進門裏。後邊是孔子的學生,他們也都學著老師的樣子,進到院裏。

書童推開房門,孔子帶學生進到書房,他們自動在李聃老師的身後站成個弧形,這一切行動沒發出一點聲響。

李聃——就是老子,正在閉目養神,這是他思考問題、研究學問的獨特方式。

陽光照在院牆頂上一塊亮晶晶的石塊上,反射出的光從敞開的窗子進到書房。孔子他們剛進來時,這圓圓的光點映在白牆上,像一朵潔白的小花,為書房增添了光彩。不一會兒,光點下到桌麵上,之後又落到地麵上。然後,又一點點消失了。站立的人們,目光一直盯在這緩緩移動的光點上。

這時,李聃老師微微睜開雙眼。孔子忙上前行禮作揖,說:“學生孔丘,願聽老師的教誨。”

“請教什麼問題?”李聃抬眼問。

孔子把前兩天學生向他提問,他答不上來的問題,對老子講了。

一次,學生們路過山下,見衝過水的山崖石壁變得渾圓光滑,不知為什麼那麼柔的水,能把那樣堅利的岩石磨圓?

這是位長得精瘦的學生問的。他這時湊上前,想仔細聽聽老子的解答。

李聃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學生們,表情十分平靜地張開嘴,問孔子:“你看我的牙怎麼樣?”

李聃的雙唇已明顯陷下,張了半天嘴,沒露出一顆牙。

孔子鞠個躬,說:“老師的牙全掉了。”

老師點點頭。隔了一會兒,他又把舌頭伸出來,問孔子:“你再看看我的舌頭。”

孔子又鞠個躬,說:“老師的舌頭很好。”

李聃又點點頭,然後把眼閉上。

孔子眨著眼想了想,笑了。之後向老師深深鞠了個躬,輕聲說:“謝謝老師的指教。”

學生們糊裏糊塗地跟著孔子走出小院,才對老師說:“李老師還沒有解答咱們提出的問題呢!”

孔子笑笑,指指李聃的小院:“李老師不是已經給我們解答了嗎?”

學生們疑惑地互相看看,好像在說:解答什麼了?

孔子說:“李老師解答得非常好。”

孔子接著說:“李老師是用牙齒和舌頭作比喻說的。他講的意思是,世上堅硬、強大的東西,不一定就一成不變;而一些柔軟、弱小的東西,倒可能保持它們原來的樣子。”

經孔子這麼一指點,學生們立刻明白了,不約而同地“噢——”了一聲。

那個長得精瘦的學生一拍大腿,說:“明白了,明白了。別看岩石那麼堅硬,到頭來讓柔軟的水給磨光了,變了樣子;水呢,平常軟乎乎的,千百年下去,還是這個模樣。”末了,他又問孔子:“老師,這能不能算大自然的規律呀?”

孔子一愣:“規律?我看有這種可能。咱們回去根據李老師說的,擺擺自然現象,看看這是不是規律。”師生一行人踏著輕盈的步伐,沿著田埂向自己的書院走去。

◎故事感悟

譽滿天下的孔子見到老師正在思考問題也不去打擾,而是耐心等待,並且誠摯、認真、謙虛地向老師請教,表現出了對老師無比的尊重。

◎史海擷英

孔子向老子求教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準備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認為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製”學識的好機會,於是便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在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就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會老子。老子聽說孔子前來求教,趕忙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敬地向老子行弟子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