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聽後,這才明白。他接過顏回遞過的幹淨的米飯,麵向北方,雙腿跪下,麵前擺上熱騰騰的米飯。
顏回也恭敬地跪在老師身後。等老師站起身時,又從鍋裏盛來一碗幹淨的米飯,雙手捧給老師,自己把那碗髒的飯吃下去。
孔子一口接一口,不停頓地往嘴裏扒飯,他覺得這次的米飯格外香甜。
◎故事感悟
顏回把髒了的米飯全部吃掉,而把幹淨的米飯全部都留給自己的老師和用以祭奠,體現出顏回以師為本、尊師敬師的高貴品質,堪稱為尊師的典範。
◎史海擷英
顏回好學
顏回自幼便刻苦好學,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而且很早就去世了。
顏回去世時,孔子哭得十分哀痛,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
魯國國君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
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而且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的是,他年紀輕輕就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現好學的人了。”
◎文苑拾萃
《論語》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的內容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子貢維護師道尊嚴
◎王法不廢學校之官,不除獄理之吏,欲令凡眾見禮義之教。——《論衡》
端木賜(前520—前456年),字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最有作為者,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子貢是春秋時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後世奉為“儒商鼻祖”。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至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克己自律,對於老師畢恭畢敬。不僅是孔子孔家學說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其堅定的捍衛者。他視師誌為己誌,弘揚品德仁慈政治思想,時時處處維護老師的尊嚴以及榮譽。
陳子禽問子貢說:“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裏學習來的?他周遊各國,了解了各國的政事,是哀求人家告訴的,還是人家主動說的呢?”
子貢說:“文王、武王的性情以及和藹之道流傳,活在人間,賢能的人懂得它的內在,缺乏賢能的人隻知道它的外相,道義公理無處不在,役夫在哪裏不克不及進修呢?役夫打聽消息的方式也及一般人不一樣,他是憑著溫文、善良、恭謹、樸實、忍讓的美德學習來的。”
齊景公向子貢問孔子的賢能時,子貢馬上回答說:“役夫賢人也,豈直賢哉。”
魯國大夫叔孫、武叔詆毀孔子,子貢義正詞嚴地說:“如許做是沒有效的!役夫是詆毀不了的。旁人的賢德比如丘陵,還可超越,役夫的賢德比如日頭以及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於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隻是表明他蚍蜉撼樹罷了!”
◎故事感悟
子貢這樣做是源於他對孔子的敬佩以及對其學說主張的深刻理解,源於他確定地認為追求真諦以及維護品德是公理的事情。
◎史海擷英
孔子與老人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經過一個村莊,遇到一位很老的老人,正從井裏麵打水澆地。孔子認為老人在做十分辛苦的工作,他肯定是因為沒聽說過現在已經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了,所以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非常容易,你需要12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活兒,它們在半小時之內就能完成。你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
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時,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隻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在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時一樣單純,一個人就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門徒那裏後,門徒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像是對的。”
◎文苑拾萃
孔子的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