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尊敬老師(1)(2 / 3)

進入大廳後,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製’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如此誠懇,便詳細地向他解釋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他還讚揚老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文苑拾萃

編年體

所謂編年體,其實就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曆史事件的一種文學體裁。

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來記述史事。由於它是以時間為經的,所以以史事為緯,可以比較容易地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曆史事件的聯係。

因編年體為中國最古老的曆史體裁,故而《隋書·經籍誌》稱之為“古史”。

顏回乞米為師炊

◎受繩墨者無枉刳之木,染道訓者無邪僻之人。——《抱樸子》

顏回(公元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說,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曆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複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複聖”。山東曲阜還有“複聖廟”。

二月雖有杏月、花月、仲春的美稱,但原野依然蕭條,北風依然刺骨。

顏回走在前邊,用身體為老師抵擋著強硬的寒風。

越走越艱難了。到後來,風本來已經減了下來,師生二人仍在路上冷得瑟瑟發抖,而且抖得越來越厲害了。

他們已有七天沒吃飯了——盡管他們在努力克製自己,不去想食物,但這畢竟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所以,想把它從腦子裏趕走也不可能。

顏回不敢向老師提出放棄去陳國和蔡國講學的建議。他知道,他的老師為了傳授知識、研究學問,是任何困難也阻擋不住的。

他記得,有一次老師病得不能下床,說話困難,還要把學生們叫到他床前,聽他們學習情況的彙報。

顏回看看老師灰黃的臉色,摸摸老師冰冷的雙手,說:“您慢慢走,我到前邊看看什麼地方有人家。”老師點了點頭。

顏回跑到前邊,東一趟、西一趟地尋找人家。忽然他發現西邊原野盡頭有座小房。他像發現寶貝一樣,趕忙跑過去看。原來是間極小的茅草房。大概是遠處來這裏種地的人,為遮風避雨蓋的。

顏回高興地返回去,攙扶著把老師帶進小房裏。給老師身下鋪上軟草,旁邊點了一堆火,讓老師躺下來休息,自己去找飯。

顏回深信,有茅草房,離人家就不會很遠,他努力地尋找通往小房的路。冬天的風已把田野吹得一片茫茫,分不清哪裏是田地,哪裏是原野,哪裏是小路,他隻能憑借田野上細微的差異特征,努力判斷作為小路的可能性。

從太陽當頭,找到影子拉長,顏回真的找到了一個小村莊——雖然隻有二三戶人家。

顏回見到一位老婆婆,像見到了救命恩人一樣,對老人又叩頭,又作揖。好心的老婆婆把自家數量不多的米給他裝了兩捧。

顏回興衝衝地跑回到老師身邊,對躺在草堆上烤火的老師說:“有糧了,有糧了!”老師的臉也在火光的映照下顯出了光澤。

顏回在外邊煮飯。不一會兒,米飯的香味彌漫開來,孔子被饞得不住地咽口水。後來,他實在餓得難忍,爬起來走出小屋。

“熟……”孔子想問顏回飯熟沒熟,卻發現顏回在爐火邊正往嘴裏送飯。他心裏很不高興,沒想到,一向認為最好的學生,居然不按他平時教導的,吃飯要敬父母、敬長輩,自己卻先吃起來。

顏回見老師出來了,忙拿起一隻碗,要到鍋裏盛飯給老師。孔子擺擺手,貓腰從地上抄起方才顏回吃的那碗飯,說:“方才在你去找米時,我在小屋裏躺著躺著睡著了,恍恍惚惚做了個夢,夢見了我去世的父親,用這第一碗米飯來祭奠他老人家吧。”

顏回急忙站起身,抓過老師手裏的米飯,說:“不行,不行,在我盛好米飯準備給您送去的時候,一個火炭掉進米飯裏。我把火炭扔掉,把髒的米飯吃了。您不能用這碗髒了的米飯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