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伯見還是難不倒張暢,隻得再另找話題,說道:“魏主不準備圍攻此城,要率領大軍直達長江。如果南下成功,彭城不圍自降;如果進展不太順利。彭城也不一定非要得到手。如今,我們要南下痛飲長江湖泊之水來解渴。”
張暢仍寸步不讓,對答道:“你們離開我彭城還是南下,自然是隨你們的便。但如果連虜馬都能喝到長江之水,那天道何在?”
當時有首童謠,廣為流傳:“虜馬飲江水,佛狸死卯年。”意思是,如果胡虜之馬能飲到長江之水,那麼佛狸(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死期也就不遠了。所以現在張暢這樣回答,言下之意是,虜馬飲江水,而佛狸竟未受到上天的懲罰,那不是太沒天道了嗎?而事實上佛狸並未死,那麼虜馬是永遠也飲不到長江水的。張暢神態莊嚴,聲音宏亮,應付自如。李孝伯及其左右深為歎服。
李孝伯也是個能言善辯之士,將要回營之際,對張暢說道:“長史多多保重。我與你相距僅數步之遙,然未能握手言歡,深為悵恨。”
張暢連分手時,也忘不了要占點上風,答道:“您亦要善自珍重,相信我宋軍必能蕩定北地,掃平胡虜日子不會太遠了。那時,如果您能還歸宋朝,那麼,這天就是我們相識而成為朋友的開始。”
◎故事感悟
張暢在南朝宋軍遭受挫折之時,能不辱使命,應付北軍使者,義正辭嚴,寸步不讓。北魏軍隊沒有占一點上風,使北魏不敢小覷宋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胡三省讚揚道:“善於辭令,亦足以增國威。”這對張暢的評價,確是再恰當也不過了。
◎史海擷英
元嘉北伐
宋文帝劉義隆打算於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取中原。其時,北魏已經統一了北方,南北雙方的形勢對劉宋更加不利。但是,宋文帝不聽朝中有識之臣,如老將沈慶之的勸諫,卻因為聽了紙上談兵的王玄謨講了“漢朝霍去病因為北伐匈奴成功而在狼山封胥”的故事而戰心大起,結果就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元嘉北伐”。
450年七月,宋軍起兵大舉北伐。可惜的是,南朝著名將領檀道濟此時被冤殺,南軍缺乏統軍大將。於是,宋文帝便以蕭斌率沈慶之、申坦軍為東路軍,從江蘇走水路進入山東;以隨王劉誕率柳元景軍為西路軍,從襄陽北上進入河南。另外有梁坦、劉康祖等幾路北伐軍,但都是偏師。
東路軍走黃河入山東後,連得樂安等數城。蕭斌便命王玄謨進攻滑台。滑台雖然城小兵少,本不難攻,可王玄謨卻想進城擄掠財物,不許破壞城池。同時,王對來投軍的中原義軍也不信任,不僅任意拆散分配,還向其家人派餉,結果人心大失。滑台攻了幾個月也沒攻下來。
十月,拓跋燾親自率軍來救滑台,王玄謨被魏軍嚇得不戰而逃,宋軍大敗。魏軍又用鐵鎖封鎖黃河,宋軍水軍拚死突圍,方才脫逃。魏軍繼續進兵山東,宋軍銳氣已失,雖然分兵把口,卻苦戰不勝,不得不紛紛棄城。東路軍北伐至此失敗。
西路軍進兵河南,一路攻城掠地,進展速度很快。而中路的梁坦、劉康祖等軍,也攻下了長社,進逼虎牢,一時形勢大好。但是,此時東路軍已敗,北魏軍長驅進兵江淮。宋文帝感到很慌恐,急命西路軍班師回救,結果西路軍隻好放棄所得各地回軍。至此,這場大規模的北伐功敗垂成。
◎文苑拾萃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時期曆史的紀傳體史書。由梁沈約撰。含本紀10卷﹑誌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則是後人用唐高峻的《小史》和《南史》所補充的。八誌原排在列傳之後,後人將其移到本紀和列傳之間,並把律曆誌中律與曆兩部分分割開來。
《宋書》中收錄了當時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等各種文獻,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閱讀研究。該書篇幅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當時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孫中山多次講話長士氣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孫中山(1866—1925年),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製”。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