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慎而敢言,為國為民(3)(3 / 3)

於是,狄仁傑就在藥店附近展開調查,逐漸使案情大白:原來,一位在東都賣藝的女藝人,被一位從長安來的後生賈公子愛上了。這名女藝人便要求賈公子斷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正在兩人談情之時,恰恰藥店老板董掌櫃的公子經過這裏。董公子也看上了這位女藝人,便上去調戲糾纏。賈公子見狀,怒打董公子一頓,兩人從此成了死對頭。

幾天以後,賈公子來到藥店,請董掌櫃為他斷去一截小指,以表達對女藝人的忠心。這時恰巧被董公子撞見了。出於報複,他抓起藥杵就從背後猛擊賈公子的頭部。不想,董公子一下子竟把這個賈公子給打死了。董掌櫃在驚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斷了賈公子的四根手指。然後父子二人為了掩蓋罪行,連夜拋屍山洞中。拋屍中,賈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最後,董公子在人證物證麵前認罪伏法,被斬首示眾。

◎文苑拾萃

《狄公案》

《狄公案》是由清代著名譴責小說家吳趼人所著的推理小說,主要寫的是唐朝名相狄仁傑在被貶為縣令之後,因查案有功,被閻立本推薦升遷之後與武三思等人進行鬥爭,最後使廬陵王複位的故事。

與《狄公案》不同,《大唐狄公案》是由荷蘭的外交家高羅佩所作,也是西方漢學的經典。本書為“公案俠義係列”之一,是俠義與公案小說集大成的巨著,主要講述的也是唐朝名相狄仁傑斷案的事跡。該書中的內容形形色色,包含了人命、奸情、負債、欺詐、搶劫等等花花綠綠的故事,不但情節引人入勝,而且斷案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

姚崇一語千金

◎說話不在多,在於說得對,說中了事和理的要害,能打動聽者的心。——謝覺哉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開元”年號諱,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硤石縣令,祖籍江蘇吳興,因先輩世代在陝州為官,遂定居陝州硤石(今屬陝縣硤石鄉)。姚崇出身於官僚家庭。年輕時喜好逸樂,年長以後才刻苦讀書,大器晚成。曆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唐代著名賢相姚崇小時候便為人豪放,崇尚氣節。成年後,他才幹出眾,進入仕途後更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武則天時,姚崇的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級官員)。

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禦,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幹,至此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每當一些紛繁複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裏後,他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兵部是國家的中央機關,姚崇能幹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武則天耳裏。武則天很愛惜人才,姚崇的才幹讓她很賞識,所以立即提拔姚崇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兵部副職)。武則天的器重,對姚崇也是一種鼓勵,他的才幹到後來又得到進一步的發揚。

姚崇在出任宰相期間,往往兼任兵部尚書,所以對兵部的職掌也非常熟悉。凡是邊防哨卡、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等等,他都熟記在心。唐玄宗初年,姚崇做了宰相,帶頭裁減冗員,整頓製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製度職責分明,指揮靈活。

姚崇與廬懷慎同為宰相。姚崇的兒子死了,姚崇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廬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就去見唐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托於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後,果然很快就解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都稱讚他“長於吏道”。

姚崇還深諳為官之道,話總說到刀刃上。姚崇做了侍郎後,就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對朝臣們說:“前些時候,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到朝廷大臣,說是他們反叛;國家法律擺在這裏,我怎麼能夠違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懷疑有冤枉,是濫用刑罰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監獄中去審問,得到他們手寫的狀紙,都自己承認有罪,我就不懷疑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後,就聽不到謀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殺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

姚崇曾在刑部任職,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因此對這方麵的情況比較熟悉。他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壞人,濫殺無辜,然而尚未完全被壞人控製,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並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