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慎而敢言,為國為民(4)(1 / 2)

因此,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姚崇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說:“自垂拱(685—688年)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誣。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情況比漢朝的黨錮之禍還要厲害。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於保全,怎麼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過來,誅殺了壞人,朝廷才安定下來。從今以後,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懇求陛下,今後要是收到告狀,隻是把它收存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後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願承受知而不告之罪。”

對於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現得很高興,說:“以前那些宰相都順成我的意思,不敢秉公推勘,這樣,朕就成了濫施刑罰的人了。聽到你剛才說的話,特別符合我的心思,我要好好地感謝你。”於是,武則天賞給姚崇千兩黃金。

◎故事感悟

在武則天手下為官確實不易,要時刻提心吊膽,謹防說錯話給自己惹禍。而姚崇的成功在於他深知武則天並非昏君,對於真誠的意見能夠接受,況且姚崇的話是為了避免武則天在史書中留下惡名。姚崇考慮周到,言之有物,自然能夠成功。

◎史海擷英

姚崇解說太廟倒塌

唐開元五年(717年)正月,唐玄宗決定到東都洛陽去。這不完全是為了巡幸,而是因為關中收成不好,糧運要增加。皇帝到了東都,就可以減輕這方麵的負擔。

就在這時,太廟的房屋倒塌了。這在當時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隨即召見了宰相宋璟、蘇頤等人,問他們這是什麼緣故。他們解釋說,太上皇死還不到一年,三年的喪服未滿,不應該行幸;大凡災異的發生,皆為上天的告誡,陛下應當遵守禮製,以答複上天,不要去東都了吧!

唐玄宗聽了,有點不以為然,於是又把告退的姚崇找來,問道:“我臨近從京都出發時,太廟無故崩塌,這是不是神靈告誡我不要去東都呢?”

其實,太廟殿本來就是前秦苻堅時建造的,隋文帝創建新都,將北周宇文氏殿移到這裏,建造此廟。唐朝時期,又利用了隋朝的舊殿,積年累月,朽蠹難支,故而倒塌。姚崇首先向玄宗介紹了這一實際情況,接著又說:“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於崩塌,年久朽木,自應摧折。這次太廟倒塌恰好與陛下東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為陛下要出行而太廟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為家,東西兩京,相距不遠,關中收成不好,增加糧運,人民勞苦,故陛下出於對人民的愛護而行幸,並非無事籠絡人民。何況東都各部門已都做好準備,不去將失信於天下。”

最後他還提出:一、將神主移到太極殿;二、重新建造太廟;三、皇帝東行計劃不變。玄宗聽了,很是高興,說道:“你說的正合我意。”

◎文苑拾萃

連昌宮詞

(唐)元 稹

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言見為君說。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

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祿山宮裏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記得楊與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寇準力促皇帝親征

◎勸諫上皇言語切。——元稹

寇準(961—1023年),北宋政治家﹑詩人,漢族。字平仲。北宋丞相。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19歲時,宋太宗太平興國中,赴汴梁(開封)會試,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擢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任參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給事中。罷知鄧州。遷尚書工部侍郎。鹹平初,徙河陽,改同州。三年,又徙鳳翔府。遷刑部,權知開封府。六年,遷兵部,為三司使。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即任宰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