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嘲蘇世長
(唐)李淵
名長意短,口正心邪。
棄忠貞於鄭國,忘信義於吾家。
狄仁傑動之以情
◎用人之言,若自己出。——魏征
狄 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武周時期任宰相,武則天稱其為“國老”。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禦史,曆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淒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是個很有智謀的人,也很有膽識,早在唐高宗時期就頗有名聲。
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一不小心,稀裏糊塗地砍了昭陵的柏樹,這下可闖了大禍。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的樹就是皇帝死去的老爹墳上的樹。唐高宗聽說後暴怒,根本不審訊,命人直接將權善才斬首。
這時,狄仁傑站出來對皇帝說:“陛下,權善才有罪,但是罪不至死啊。”
皇帝正在盛怒之中,惡狠狠地說:“權善才砍了先帝陵墓上的樹,這就是讓我陷於不孝,怎麼能不殺他!”
狄仁傑平靜地據理力爭:“陛下,臣子如果對帝王犯言直諫,自古以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古代君王中暴虐有桀、紂,仁德有堯、舜,如今按刑律規定,權善才罪不至死。如果陛下您一定要殺他,千年之後史書將怎麼評價您呢?我不敢殺權善才,是不敢給您留下一個暴虐的千古罵名啊。”皇帝猶豫良久,終於平息了怒火,免權善才一死。
此後,有一個奸臣在武則天麵前進讒言,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狄仁傑貶官。狄仁傑到了地方上,做出了很好的政績,重新被武則天召回朝廷。
有一天,武則天問他:“你知道是誰說你壞話嗎?”
狄仁傑回答說:“陛下認為我有過錯,我就改正。陛下知道我沒有過錯,這是我之幸。知道是誰說我壞話沒什麼用,請您不要告訴我。”看到狄仁傑胸懷如此坦蕩,武則天也十分佩服。
狄仁傑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698年,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後,想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了。狄仁傑對武則天說:“陛下,您千辛萬苦才掌管好這萬裏江山,您為先帝掌管這江山可不易啊。世上哪個皇帝會把江山傳給子侄呢?如果您的兒子繼承大統,宗廟裏還要供奉您。您的侄子繼承大統,他的宗廟裏難道不是供奉他的父母親嗎?怎麼會供奉您呢?”
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來多什麼嘴呢?”
狄仁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以四海為家,陛下的事就是天下事。我當宰相,就是要輔佐皇帝,怎麼能不多嘴呢?”
後來武則天被說動了,她決定讓廬陵王李哲(李顯)重新當太子,她百年之後,天下依舊複歸李唐。
◎故事感悟
狄仁傑用他的智慧說服二帝。尤其是對武則天更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狄仁傑深知武氏子嗣絕非治理天下之才,如果武則天傳位給武氏後人,那麼那些碌碌之輩必導致天下大亂,百姓就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狄仁傑此番勸上真可謂深謀遠慮,為國為民啊!
◎史海擷英
狄仁傑破斷指案
據史料記載,狄仁傑為官期間,曾屢破奇案,懲凶雪冤,在民間廣為傳頌。
狄仁傑早年曾在洛陽任洛州刺史。有一次,他帶著馬、喬二人外出微服私訪。途中經過一個鬆滕交織、群猴嬉鬧的山坡,狄仁傑發現一隻猴子正在擺弄一枚戒指。出於職業的敏感性,狄仁傑留心察看,果然在不遠處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一具男屍。驗屍結果發現:這具男屍的左手四指均被切斷,其中一指上還留有戴過戒指的痕跡。狄仁傑斷定:那隻猴子擺弄的戒指,必定與這具男屍有關。
為了查明案情,狄仁傑一行三人沿著山路繼續前行。不久,他們到了洛陽城外,狄仁傑猛然看到路邊的一家藥材店裏正在加工藥材。他看到一名藥工正在用鋒利的切刀切藥,心裏一動,就走過去,想試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櫃立刻說:“別動它!一不小心,就會把手指切斷的!”狄仁傑一驚,直覺告訴他,這切刀可能剛剛切斷過指頭,因此這很可能與男屍的斷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