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執行製度化:製度要有效,關鍵在執行(1)(1 / 3)

執行就是要求員工按質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執行力就是核心員工的執行力,執行就是要排除官僚主義的作用,執行要堅持一絲不苟。

人們常說“製度好定,執行麻煩”,製度沒有執行的力度如同樓閣懸在空中,執行沒有製度的保障如同在沙灘上建造房子。

一、製度為執行提供保障

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總統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製度。

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們不斷去落實企業的方針政策,需要員工們不斷去落實自己的工作和職責。所以,執行在工作中往往顯得極其重要。

有些企業卻忽視了一點,就是使企業工作執行到位。不僅要有高度執行力的團隊,更需要有精細化的企業管理機製為其做保障。因為企業管理不到位,就會阻礙企業決策的執行,而健全的管理機製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所以將製度做細、做到位,可以消除企業運營係統中的不足,使執行更有保障。

(一)執行製度化的五大誤區

一般認為,製度沒有執行力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領導對製度的執行原動力不足。“製度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製度化建設的出發點存在誤區。這裏原動力不足主要是打造製度化公司的動力不足,而非用領導責任簡單的掩蓋劣質製度的實質。

二是製度缺乏科學性,與應用實際脫節。大量劣質製度的存在,使得人們寧願根據經驗慣例甚至感覺行事,也不願遵守製度。

三是製度缺乏係統性,與結構優化脫節。製度之間沒有協同,新老製度之間沒有協同。

四是對組織的慣性考慮不足,製度執行與變革脫節。

五是與管理責任脫節,管理者不會不願不懂管理。如上所言,如果製度製度和實施是一管理行為的話,那麼誰該為行為失效負責?沒有責任,必然會出現“朝令夕改”,出台製度隨意。

(二)缺乏執行力的四種製度

要實現執行製度化,前提條件是要有可供執行的、規範執行力的良好製度,很多的製度本身就沒有得到遵守,當然就無法推動執行的製度化了。

1.需要根據領導的態度來決定執行與否的製度

這類製度被稱之為“無根製度”,它的前提假設是製度本身質量不存在問題。人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假定領導的好惡,並且用實踐去小心求證。

譬如,高管層的分權管理製度,詳細規定了領導的分工,但是在級別高的領導總是向級別低的“越界”。這時,下屬經過若幹次小心修正假定之後,形成了自己認為的“慣例”。沒有人不知道慣例與製度之間的偏差,但是包括被“越界”的高層及下屬都沒有人說出來,結果發現這樣的製度執行到後來,大家辦事都不依製度而依“慣例”。這種情況屬於大家都可能還有意執行,但領導卻在破壞。製度執行缺乏原動力,故稱為無根。

2.按照潛規則執行的製度

這類製度我們稱之為“概率製度”,它的前提假設同樣是製度本身質量不存在問題,但是在執行時常常表現出時間、對象、地點的巨大差異,就是說大家都知道有這個製度,隻是在有時候遵守,其它時候可以不遵守。

譬如,某一段時間,要集中搞企業文化運動了,人人就得著正裝,大夏天時也要著長袖,最差也得把正裝放在辦公室裏,上班時換上。過了這一陣,就不用了,但聰明的人總是會在辦公室裏放置著以防萬一。這時,萬一大家都著正裝了,而你不著,那就是“撞到槍眼上了”。

概率製度還表現為在不同人群分布上的規律性。這一規律在中國叫做“人情”,同樣的製度,對有的人就緊些,對有些人就鬆些。譬如公司裏常見的預算管理製度的執行,就是一個典型。同樣的部門,同樣遇到預算費用超支,同樣的超支的理由,不同人做部門經理獲得領導簽字同意的可能性就不一樣。

“製度是死的,人卻是活的”,這常常是按照潛規則執行製度人群的口頭禪。概率製度的執行力不足,既有領導的問題,也有員工的問題。

3.視而不見,沒有執行的製度

中央的製度一般稱之為“劣質製度”。劣質製度可能三種,一是人們知曉製度的內容,但是製度的規定不如經驗更有效。譬如常見的企業生產管理製度,或厚厚的一大本放在架子上,或薄薄的幾頁紙釘在牆上,人們權當其為繁瑣的文本,不如經驗來的實在,便不會執行了。

二是製度的規定顯然比經驗有效,但是就是過於理論,執行起來難度過大。譬如,有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搞績效考核製度,企業一點基礎沒有,起點就開始運用平衡計分卡為工具。結果是人力資源管理者自身可能並沒有掌握這一工具,編出的來的製度雲裏霧裏,連自己都繞進去了。

還有一種劣質製度再常見不過,製度編寫目的看似清楚,但到了關鍵流程環節總是模糊化,“據有關規定辦理”、“請相關領導批示”等等簡單的詞句卻直搗黃龍,宣布了製度隻是一堆紙而已,因為它實質上在告訴讀者“這些製度是無用的,隻有領導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