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建設與製度化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領域,也是現代管理實踐的重要措施和工具。
團隊建設是指有意識地在組織中努力開發有效的工作小組。每個小組由一組員工組成,通過製度化建設,促進團隊自我管理,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或其中一部分工作。團隊建設過程中,參與者和推進者都會彼此增進信任,坦誠相對,願意探索影響工作小組能創造出不同尋常的業績。
一、現代企業家製度實質是一種團隊製度
幾年前,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已對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雛軍等涉案人立案偵查並采取刑事強製措施。至此,擁有百億資產的中國民營企業大財團“格林柯爾”係陷入了空前危機之中。這一事件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於企業家問題的思考。
(一)作為個人而不是作為團隊製度的企業家更容易失敗
顧雛軍的被捕可以說將新疆德隆危機之後的我國著名企業家失敗浪潮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此前,已有德隆、伊利、創維、健力寶、TCL、開開實業、三毛派神、東方創業、浙江東方、東北高速、山東巨力和深圳機場等數十家著名企業的六十餘名高管先後落馬,這還不包括目前正在接受調查或陷入危機的數十名企業家。
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我國曾推出過一批又一批所謂的企業家,但真正能以企業家稱號善終的人幾乎沒有。對於這種現象,社會流行的觀點往往是歸咎於國有企業的體製或企業家個人的品質等原因。近年來,隨著一批批民營企業家的相繼失敗,特別是像顧雛軍這樣一些高學曆企業家的夭折,人們則不得不為之深思:我國企業家如此來去匆匆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麼?基於企業家屢遭失敗命運的這樣一個事實,筆者認為,我國企業家生命周期短暫的根本原因恐怕就是將企業家理解成一個人,而且這個人既是作為企業主要負責人的企業家,又是作為企業命運所係的一家之長。
其實,在現代社會,將一個企業的命運完全係在企業主要負責人身上,並將企業家作為一個人的認識已經遠遠不能反映現代企業家的本質了。從中外成功的現代企業家的實際存在和發展狀態看,企業家的概念已經大大超出了自然人的個體屬性而演變成為了自然人群體的社會屬性,即企業家已經突破單個人的範疇而成為了一種製度,這種製度就是建立在特殊人群關係之中的一種團隊製度。
(二)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家被當作一種團隊製度
在現代西方國家,除了少數現代高新技術企業與它的現代領導人名字聯係在一起之外,如微軟的比爾.蓋茨等,我們很少看到社會宣傳作為個人的企業家,而隻看到許多著名的以企業本身的名字而流傳於世的百年公司。譬如福特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IBM公司、可口可樂公司、柯達公司、英荷殼牌公司、英國路透控股公司、德國伍德公司、瑞士雀巢食品公司等等,這些公司經過一代代領導人的更替而日益興旺。在社會上,人們往往隻崇敬這些公司,而不清楚其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何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社會不重視企業的領導人,或者說不承認企業家的存在,相反,社會對企業領導人的評價往往超過了對其他領域的優秀人物的評價。在歐美,優秀企業家的社會地位甚至排在優秀的政治家和科學家之前,年薪超過百萬、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企業高層管理者比比皆是。不過,在這些國家,企業家往往是作為一個群體而存在,作為個人的企業家是很難與企業本身的光榮等同地聯係在一起的,能夠與企業長期共存的則是一種製度,這種製度就是鼓勵企業高層管理人員作為一個群體而為企業的發展去發揮人力資本的異質潛能,失去了這種製度,就不存在作為個人的企業家名稱。
譬如,福特公司在最初的創業者福特謝世之後,公司的掌門人可能是福特的兒子、孫子,也可能是家族之外的人,並且越到後來,不但家族觀念日益淡化,而且誰是企業掌門人的觀念也會日益淡化,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僅僅是企業高層管理組織的一個召集人或牽頭人,企業家的內涵已逐漸演變為整個企業的領導層的集體力量製度,即隻有企業全體高層管理者的人力資本潛能的有效發揮,企業的存續和發展才有可能,離開了作為團隊成員的高層管理者注定要被企業所拋棄。
縱觀西方國家成功企業的發展史,無一不是有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團隊製度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離開了一個人才輩出的企業家團隊製度,任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休想長存。關於這一點,美國的管理學家德魯克曾有過一段論述:“據我所知,還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在創始人離去之後繼續保持企業家化,除非創始人已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整套企業家型管理的政策和實施條例。如果沒有這些,企業最多在幾年之內就會成為膽小和落後的。”德魯克雖然沒有將團隊製度作為企業家存在的條件進行深入論述,但是,他所講的“一整套企業家管理的政策和實施條例”實際上隱含了企業家團隊製度的內容,因為這“一整套的政策和實施條例”應包含對企業領導人及其集體的管理製度。如果說企業在創業時期造就的是作為個人的企業家的話,那麼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後,企業要拓展更大的空間,企業家就不會再是個人,而是作為一種製度了,即是企業領導層作為團隊製度推動企業進一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