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胡錦濤總書記2004年明確指出“要積極建設節水型社會。要把節水作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把節水工作貫穿於國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全過程。”作為烹飪工作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護水資源外,在烹飪中更要注意節約用水,無論是洗滌原料、炊具、餐具、衝刷地麵,還是製作菜點,都要合理用水,防止浪費。
二、食用油脂
可供人類食用的動植物油叫做食用油脂(Fats)。在油脂利用史上,最早是從點燈照明開始的。在烹飪中使用的油脂是油(Oil)和脂肪(Fat)的總稱。一般在常溫下呈液體狀態的叫油,呈固體狀態的稱為脂,但兩者之間並無嚴格區分,如豬脂也叫豬油,牛油也稱牛脂。從化學上講,油脂是指甘油與脂肪酸所成的甘油三酯。
油脂原料作為貯存能量的物質,普遍存在於自然界的動植物體中。油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食品原料,是食品中能量最高的營養素。它不僅能提供熱量,而且一些構成油脂的脂肪酸還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營養素。油脂內通常還含有油溶性維生素、磷脂、糖脂和固醇類,隨油脂食用而進入體內,使食品更富營養。
(一)品種特征
食用油脂的來源廣泛、品種繁多,烹飪中根據製作方法及品質特點,將其分為普通食用油脂、高級食用油脂及食用油脂製品三大類。
(二)烹飪應用
1.傳熱介質
從傳熱介質的角度看,食用油脂在烹飪中的一些作用是其他介質無法代替的。食用油脂的燃點高,傳熱速度快,同樣加熱,油脂比水的溫度升高快一倍,停止加熱後,溫度下降也快,這些特點都便於靈活地控製和調節溫度,使原料受熱均勻,迅速成熟,以製作出各種質感的菜肴。需高溫長時間炸製菜點時,一般宜選用發煙點比較高的精煉油。
2.增色保色
在高溫油脂中,食品表麵發生羰氨反應,形成金黃色、黃褐色的呈色物質。成菜色澤要求潔白時,必須選用顏色較淺的色拉油或豬油。製作湯菜時,如果要求湯色濃白,就要選擇乳化作用較強的油脂。油脂可作為溶劑而溶解脂溶性色素,增加烹調菜肴的色澤,如紅色的辣椒油、黃色的咖喱油等。食用油脂本身光亮滋潤,也能使菜肴增加一定光澤,故有“明油亮芡”之說。
3.增香調香
增香調香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油脂本身具有香味或有芳香物質溶劑的作用,如為了增加一些菜肴的香氣,常在其即將出鍋或出鍋後淋上一些香味較濃的油脂,如麻油、蔥油、花椒油、蒜油、雞油、奶油等;二是通過油脂的高溫加熱使原料產生香氣。油脂在高溫作用下,發生多種複雜的化學反應生成具有揮發性的醛類、酮類等芳香物質,從而增加菜肴香味。
4.調質作用
烹調中大量用到油脂的起酥作用。原料在熱油中經過一定時間的煎、炸加熱後,可使原料表麵甚至內部的水分蒸發,而使菜點具有外酥裏嫩或鬆、香、酥、脆的口感。在調製酥炸菜肴的酥糊時要加入一定量的精煉植物油,油脂加入量的多少是酥糊炸製後是否酥脆的關鍵。在調製油酥麵團時,將油脂和麵粉充分搓擦,擴大了油脂的表麵積,使油脂均勻地包裹在麵粉粒外麵,油脂的表麵張力使麵粉粘連成團,由於沒有水分,不能形成麵筋網絡,因而製成的麵點比較鬆散,口感酥脆。
5.造型作用
油脂在菜點製作中還有輔助菜點成形的作用,這其實是利用了部分油脂可塑性強的特點。常用油脂中隻有豬油和奶油的可塑性較好,在菜點的成形中用得也較多,如江蘇菜“藕粉圓子”是用豬油將鬆散的八寶果仁凝結成團,搓成球形後,再滾上藕粉入鍋汆熟而成。奶油中含有部分水分,經攪打後可充入大量的空氣,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可用於蛋糕的裱花工藝中。另外,“黃油雕”也是充分利用了奶油的可塑性特點。
6.潤滑作用
食用油脂在菜點烹調過程中常作為潤滑劑而廣泛應用。例如在烹調菜肴時,原料下鍋一般都需要少量的油脂滑鍋,防止原料粘鍋和原料之間相互粘連,保證菜肴質量;上漿的原料在下鍋前加些油,可利於原料在滑油時容易散開,便於成形;在麵包製作中,常加入適當的油脂降低麵團的黏性,便於加工操作,並增加麵包製品表麵的光潔度、口感和營養;在麵點加工中,對使用的容器、模具、用具,為防止粘連,在其表麵都需塗抹一層油脂。
(三)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