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鮑魚800克,雞腿100克,豬肉(瘦)100克,大蔥10克,薑10克,蔥油20克,鹽3克,醬油5克。
製作:1.活鮑魚去五髒洗淨,將殼刷淨,鮑根仍連在殼上,將鮑魚上剞十字花刀,放熱高湯中氽熟,分別置小圓盤中。2.鮑魚原湯加雞腿、瘦肉餡,用微火清湯,成鮑魚濃汁。濃鮑魚原汁加少許醬油、鹽、蔥、薑絲調勻,分別澆在鮑魚上入味。3.勺中加蔥油燒熱,用手勺分別淋在鮑魚肉上即成。
茯苓
營養成分:茯苓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脂肪酸、卵磷脂、腺嘌呤、蛋白酶和三萜類等物質,還含有鉀、鈣、鎂、磷、鐵、硫及二氧化矽等礦物質。
藥用功效:茯苓有顯著利尿作用,能促進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對肝髒損傷有保護作用,能顯著降低穀丙轉氨酶的活性,防止肝細胞壞死。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等有抑製作用。有鎮靜、降低血糖、增強免疫功能等。茯苓及其製劑現代還用於治療小兒腎病綜合症、水腫、慢性精神分裂症、嬰幼兒腹瀉及腫瘤等。用法:早餐、中餐、晚餐。
功效:補虛養身調理、滋陰調理、夜尿多調理、明目調理。
營養分析:雞腿肉內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祖國醫學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一般人都可食用,老人,病人,體弱者,貧血患者更宜食用。
163.土茯苓燉豬骨
原料:豬脊骨500克、土茯苓100克。
製法及用法:豬脊骨加水適量熬成3碗。去骨及浮油,入土茯苓,再煎至2碗即成。每日1劑,分2次服完。
功效:健脾利濕,補陰益髓。適用於糖尿病。
營養分析:豬脊骨是補腎佳品,其中含多種營養成分,可補充糖尿病人節製飲食造成的營養缺乏。同時育陰清熱,解口渴,止虛汗,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飲食。土茯苓不僅可作藥用,在民間不少地方也作食用,有解毒利濕的作用。
164.山藥桂圓燉甲魚
原料:山藥片40克、桂圓肉20克、甲魚500克。
製法及用法:先將甲魚宰殺,洗淨去內髒,連甲帶肉加適量水,與山藥片、桂圓肉清燉,至燉熟。食用時,吃肉喝湯。
功效:滋陰潛陽,散結消腫,補陰虛,清血熱。適用於肝硬化、慢性肝炎、肝脾腫大患者。
營養分析:曆代醫家對甲魚的食療價值推崇備至,因有“滋養元陰、解毒退熱”之功,為補肝腎之佳品。現代研究證實,甲魚能抑製結締組織增生,軟化腫大的肝脾。
紅花
營養成分:紅花含有醌苷、新紅花苷和紅花苷等苷類,還含有紅花黃色素、脂肪酸類、娠烯酮、β-穀甾醇等。
藥用功效:紅花能興奮心髒、增加冠脈流量、減輕心肌缺血、減慢心率;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降壓、降脂、抗炎、鎮痛等;興奮子宮。現代臨床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血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皮炎、扁平疣等。165.茯苓貝梨原料:茯苓15克,川貝母10克,梨1000克,蜂蜜500克,冰糖適量。
製法及用法:1、將茯苓洗淨,切成小方塊;川貝母去雜洗淨;梨洗淨,去蒂把,切成丁。2、將茯苓、川貝母放入鋁鍋中,加入適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繼續煮至梨熟,出鍋即成。
功效:有清熱潤肺、生津止咳平喘的作用,常吃可美容顏、抗衰老,使皮膚滑潤細嫩,並富有彈性。
營養分析:梨具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胃、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強健肌體、美容顏、添精神的作用。茯苓含茯苓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有一定抗病作用,尤其對老年性浮腫、肥胖症有治療作用。川貝母為止咳化痰、平喘、清熱潤肺之良藥。
166.鯉魚“吃”豆羹
原料:赤小豆50克、陳皮、辣椒、草果各6克、活鯉魚1000克、蔥、薑、胡椒、鹽、雞湯各適量。
製法及用法:將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把赤小豆、陳皮、辣椒、草果洗淨後,塞入魚腹中,再放入盆內,加薑、蔥、胡椒、鹽,灌入雞湯,上籠蒸1小時30分鍾即可。另將蔥絲或綠葉菜用湯略燙,投入魚湯中即可食用。每日2次,吃魚喝湯。
功效:健脾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消渴水腫以及黃疸腳氣、小便不利等。
營養分析:鯉魚甘平、能利水、消腫、下氣、止渴、通乳,為高蛋白質、高磷高鈣之品。赤小豆甘酸性平、能利水除濕、益母草營養成分:益母草含有生物堿(益母草堿、水蘇堿等)、黃酮類(洋芹素、槲皮素等),並含有二萜類、揮發油、脂肪酸等。
藥用功效:益母草能興奮子宮、增加子宮收縮;增加冠脈流量,減慢心率,改善微循環,適用於心肌梗死,抑製血栓形成;擴張外周血管及降低血壓;利尿、抑菌、興奮呼吸中樞、抑製神經係統等。現代臨床可治療急性腎炎浮腫、冠心病、婦女產後出血等。和血排膿、消腫解毒。陳皮、草果芳香除濕又可去魚之腥臊。此道鯉魚赤豆羹味道佳美、營養豐富、無副作用,為肝、腎虛弱者常用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