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今年以來,青海414大地震,接下來就是甘肅的泥石流,台風等等也很多,一個是讓我們更深地體悟到佛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真理;再一個就是提醒我們,我們要有一種敬畏,即是對大自然、對生命、對一切都要有一種敬。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什麼是功德?這是真正的功德。一個人內在真正有開悟的話,他一定不是一個狂妄、傲慢的人,一定是一個很謙遜的人,是一個心存敬意的人。因為知道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具足佛性本體的智慧和慈悲的,所以對任何生命體,哪怕是一隻飛蛾都會心存敬意,有這樣一種平等的觀點,不去分別、執著,不會妄生取舍,不取不舍即是成佛道。所以敬就是平等性智。
第三個字是清。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成所作智。也就是指我們得到了麵對世界的智慧。
第四個字是寂。就是止息外在的企圖和追尋,也就是指大圓鏡智。真正開悟的人,他沒有這種不斷地向外去占有的的心,沒有不斷向外去追尋的心。真正開悟的人,他不需要去占有外在的東西來獲得安全感,因為生命本自具足。但是凡夫眾生迷的話,他總會要不停地占有物質、金錢、房子、車,甚至於婚姻來得到安全感。更進一步有對死亡的恐懼,所以追求長生不老。你看,秦始皇、漢武帝或者中國曆史上的皇帝,迷戀煉丹術都是為了什麼?都是有恐懼、害怕。害怕什麼?害怕對死亡的恐懼,心迷掉了就是這樣的。
但是修行人怎麼樣?“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真正成就了自由,生死不能障礙他,真正成為一個大心的人、大寫的人。大心的人是發菩提心的人;大寫的人是頂天立地的人,真正完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來擔當、來度眾生,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真正的開悟的人。因為他一空依傍,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東西來獲得生命的安全感,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東西來消除內心的恐懼,為什麼?因為他就是這個世界,他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裏還需要去追尋?哪裏還有目的性?
我們讀《金剛經》都知道了,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很熟,但是說什麼?有悟嗎?我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悟,但無論是深和淺其實都是平等的。為什麼?因為都是真心本體所開啟出來的。
無壽者相是什麼?是指沒有一個目的性,沒有一個向外的追尋,這樣來轉化自己的思惟模式。其實清和寂就是什麼?也就是清淨心和明白心。清,就是清淨心;寂,就是明白心。真正明明白白了,心就不向外去追求了、去貪戀了,修行就是修這六個字:清淨心,明白心。如來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也就是信、解、行、證。
解什麼?解就是心開意解,把凡夫的思惟模式轉化為聖者的思惟模式,那就心開意解了,這是明白的心,明明白白的心其實就是開悟了。六祖大師因為一句經文而開悟,大家都知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不執著於外在一切生滅的假象而成就清淨心,而開啟內在當下的本性的清淨心,這就是悟者的境界,就是我此地所說的清。
這樣是在修行上、禪悟上用功的方法,我們如此就成就了真正的自由。外在有自由,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不對外在的境界起執著,相相離相。所以外在的真實相,我們真正地看到了,不是認識了,而是真正地看到了,見到外在的世界的真實相,其實這個外在世界也是方便說,哪裏有外在和內在?真正地開啟真心是無內無外、無始無終的,但是為了方便啟悟的緣故,我們說見到外在的真實相。
那麼,內在也能夠見到真實相,那就是什麼?就是寂。我們不再執著於自己所學的知識,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經驗,不被知識和經驗所束縛,內心就得到自由。一顆徹底空寂的心,就是充滿活力的心,就是能量一絲一毫都不會消耗的、燦爛的、盛開的心,這樣是禪者的境界。這是說用和、敬、清、寂來說如何轉化思惟模式。
第二就是轉化行為模式,就是將凡夫以自私自利為中心的行為模式轉化為聖者以無我利他為中心的行為模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說恒順眾生。也就是什麼?沒有開悟以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所以才產生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以自己為中心輻射出去,去探究這個外在的世界,就產生了對待;產生了對待就有了相,有了種種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心就迷了,就向外去追尋。
我們要能夠轉過來,像修行人一樣,像普賢菩薩一樣以眾生為中心,無我利他,這就是行為模式的不同。自私自利,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但是我們深入思惟一下,自私真的能夠自利嗎?不是。徹底地來說,自私自害,你越自私越害自己。一個高尚的生命體,跟隨他淨化的層麵,他一定是越來越放下自私,正是因為他放下自私,他才能夠擁有這個世界,才能夠得民心、得成就,才能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要轉化行為模式。
我講一則公案。就是我們去韓國的時候,去參訪浮石寺勤日禪師,完了以後我們就知道這座寺院的緣起。
唐朝新羅時候有一位高僧義湘禪師入唐求法。當時的朝鮮還是一個分裂的狀態。他有一個很奇怪的因緣,一到達中國的時候就遇上中國的一個女子叫做善妙,而善妙很奇怪,也是宿世的因緣,一看到義湘禪師就對他一見鍾情,一直就追求他,一直就迷戀他。義湘禪師一心求法、求解脫,如如不動。
義湘禪師在中國學習十年,這個善妙女子也就等待了他十年,一直沒結婚也沒嫁人。他是學什麼?學華嚴。義湘禪師是韓國華嚴宗的初祖,他跟中國的華嚴宗澄觀國師是同學。
十年以後學好了他就準備回國,善妙一直就沒有醒悟過來,雖然說義湘用種種的法來開啟她,因為她迷戀很深,陷在這個情感裏麵不能自拔,所以她一直就不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這個心一直解脫不出來,但是義湘仍然還是如如不動。
他找好了船準備回國了,當然他就不讓善妙跟著走了,不讓她上船。善妙也是一個很剛烈的人,她看到義湘的船開啟了,馬上就投海而死。死掉以後她就轉生為一條龍,投生為龍這一刹那,這顆心醒悟過來,心轉過來了,她就明白了,開悟了。
她就想:“以前我隻是愛慕和迷戀義湘這個人的表相,不懂得他求解脫的心,沒有真正進入到他的心,以前我隻是很自私的,希望能夠用感情來綁住義湘這個人,但是並沒有真正能夠了解和覺知他的心,但是現在我都已經轉生為龍了。龍當然是怎麼樣?在佛教裏麵說龍是比人要低的,龍雖然有神通,能夠興雲致雨,但他是屬於畜生道。我現在再不要這樣了,再像以前那樣去迷戀表相的東西了,我真正地懂得他求解脫、求道的心,所以我要能夠真正地無我利他,我通過幫助他建設好寺院來利益眾生,來讓無量的眾生因此而得解脫。她就發了這麼一條願,所以她雖然做一條龍,但還是以這個願力一直跟隨義湘禪師。
當然義湘其實是看不見她的,義湘禪師歸國的時候,是公元676年,是中國的唐朝時候,當時的韓國是屬於新羅文武王時期,他就決定建設開創一個寺院,但因為當時韓國的佛法並不興盛,所以當地很多人阻礙他,大家都來障礙他,建寺院總是建不成。他要找人來建大殿,白天建了,晚上周圍的那些人就偷偷地把他那個磚頭、木頭就扛走了,反正搞了好久都搞不起來。
有一次在很多眾生又來幹擾這個寺院建設的時候,善妙運用神通力把一塊很巨大的石頭舉到空中來,大家看不到龍,隻看到石頭。很奇怪,這塊石頭怎麼浮到空中來了?那是不是我們義湘禪師有神通?就嚇跑不敢再來了。義湘就開始建寺院,又有人來幹擾,又是善妙龍三次把大石頭都舉起來,飄浮在空中三次,所以這個寺院建成以後,義湘禪師就把它命名為“浮石寺”,漂浮的石頭。
這是轉化行為模式的方法的公案,我們去的時候,還是看到大殿的後麵有一個小小的閣,閣裏麵就有一張善妙的畫像,是中國唐代女子的畫像。據說自從寺院造好以後,曾經有過一個階段寺院受到一些破壞,後來造了這個善妙閣之後寺院一直都非常興盛,修行人也非常安定,順緣具足。這也是因為行為模式轉變過來了,不會執著於外在的表相和境界了,而是真正能夠無我利他。善妙龍幫助義湘禪師建設好寺院來弘法度眾生。
具體如何才能夠將凡夫的輪回行轉化為聖者解脫行?有六個字:因、果、心、境、能、所。我們真正懂得並運用這六個字,就能夠把凡夫的行為轉變為聖者的行為。
因和果,也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是轉凡夫行的方法。我看到曾偉教授的管理方法的書裏麵就有一個觀點我認為是非常好,就是說,很多企業家都是在因上不聞不問,在果上斤斤計較,這是小人;在因上改過遷善,在果上能夠全盤接受,這才是君子。在因上你幫助他、啟發他、提升他,最後結果都應該無怨無悔地接受,這是真君子。但是這不是原話,意思大概是這個意思,我認為這也是非常好,應該也就是這樣的,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凡夫眾生總會迷失,沒有遭遇苦果的時候,因上他恣意妄為,每一天都很放縱自己,但是遇到苦難的時候,就大喊大叫嚎啕大哭,這是小人、是凡夫。修行人是什麼?修行人是在因地上,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保持覺照,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凡夫畏果,菩薩畏因。”要畏懼因,不要畏懼果。這是轉變行為模式的第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就是心上努力,境上隨緣。在心地上麵下功夫,在境界裏麵不要起迷執,對一切境界我們都要能夠全然地接受。你不接受,你抗拒它、排斥它,它就消失了嗎?不可能,對不對?所以任何境界我們都是全然地接受它,麵對它,來開啟我的內心。佛陀說:“修行人隻關注自己內在的心。”但是凡夫眾生並不關注自己內在的心,他每一天都要去上網、都要去看新聞,吸收很多很多的資訊,他很關注外在的世界,關注外在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但是他很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他總是落在固有的思惟模式裏麵出不來,這樣其實就是消極,就是輪回。凡夫的輪回行,就是說他跳不出六道,跳不出這種痛苦,無論他怎麼掙紮,他都擺脫不出去,為什麼?因為他方法錯了,方向錯了。所以要心上努力,境上隨緣。境界上不要去過多地分別、貪戀和排斥;境界上全然地接受,全然地開放,心地上去下功夫。
所以,佛教裏麵所說的消極和積極跟世間人的理解很多時候是相反的。凡夫眾生表麵看起來好像很積極,很努力,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從早上的雞叫忙到晚上的鬼叫,他還沒有休息,但是他得到什麼?得到很多的煩惱,得到很多的痛苦。為什麼?因為他是境上努力,心上就不管它,這當然就很糟糕了,是不是?看起來他很努力,但其實那是消極,為什麼?因為他是再三地重複自己的行為、重複自己畫地為牢、刻舟求劍的僵化的思惟模式,從來沒有想到去改變它,所以痛苦就來了。
我們看到有一些人找工作,今天這個工作做一年不如意,好,跳槽;明年那個工作,做半年不如意又跳槽,跳來跳去,結果一事無成。婚姻也是如此,有一些今天嫁給這個人,當時覺得這個人很好,但是久了就生裂痕了,兩年以後離婚了,又嫁一個,還是老樣子,覺得還是不如意,又離婚了,這就是輪回。
你發現沒有?他總是失敗。事業上麵失敗,婚姻上麵失敗,就好像一頭牛,這個韁繩係在一根樁上永遠繞不出去,它一直繞,越繞、越掙紮就把自己綁得越死、越緊,最後就一點都動彈不了了,這就是凡夫,凡夫眾生就是這樣的。他一直在境界上麵去追尋,他的心越來越迷,越來越麻木,內在的活力完全沒有了,這是很糟糕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凡夫眾生總是這樣,總是輕易地選擇,然後又輕易地改變選擇,從來沒有想到要改變自己,這就是境上努力,心上不努力的一個迷的狀態、迷的寫照。
結婚也是如此,輕易地就說:“對方很好,我覺得他很關心我。”但是從來沒有想到那個人到底怎麼樣,從來沒有真正徹底地去看對方的人品怎麼樣,隻是看表相,迷住了,輕易地選擇嫁給他,以後又後悔了,又輕易地改變選擇離婚,又再輕易地選擇。
問題在哪裏?不在境界上,在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用妄心,所以是迷的。我們當然要關注外在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關注我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我們要改變、要關注的是我們做出選擇的思惟模式是不是僵化的,是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能不能夠去打破它、去超越它、去開啟它,開啟內在的智慧?這是心上努力,境上隨緣。
如果一個人再三再三地重複失敗,事業失敗、婚姻失敗,再三重複的行為,看起來好像他很努力、很積極、很拚命,但是其實這就是輪回,這就是消極,輪回就是局限性。有人說六道輪回我不相信,很簡單,輪回是什麼?不要等到你死了才看到輪回,很容易的在一切眾生身上看到輪回,那就是看到局限性,他死在他的觀念裏麵,死在他的執著裏麵,這就是輪回。而且他跳不出來,他失敗了他還不知道去反省,還是在外在的境界上追尋,不懂得在心上努力,所以真正開悟的人,真正知道心上努力的人,他不再追求內心的安全感。
我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人,選擇婚姻對象,你問他為什麼會選擇?因為他能夠給我安全感。但是這個安全感靠得住嗎?要知道,佛陀說,你越在乎的人他越不在乎你。任何時候我們不能失去這個真心,不能失去本體。
有一些女眾很迷戀感情,她不斷地付出,認為通過不斷地付出,我丈夫就一定很歡喜我,一定不會包二奶,一定不會有外遇。但是她心裏麵又很恐懼,不曉得哪一天會發生,一直天天活在擔憂和恐懼裏麵。但其實有用嗎?沒有用。本來兩個主體互相吸引,當然這樣就很長久了,如果你完全失去這個主體性,你的真心完全徹底都隱沒了、都迷失了,你完全附著他,實際上你越在乎他,他越不在乎你,就是這樣的。不是說你付出就會得到,這都是迷的緣故。
所以不需要去追尋外在的東西來讓我們獲得安全感,而是要開啟禪的智慧來真正地頂天立地,做一個大心、大寫的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道的體悟和心的覺悟。術,即各種的知識、各種的技巧那是末事,本是什麼?就是道,真正的宇宙生命之道,這才是根源。所以要有這種擔當的精神,透過禪的智慧來開啟、來真正地悟道、來明心見性。
蕅益禪師解釋《四書》之中的“大學”的時候,就講:“大者,心也;學者,覺也。”我們心的覺悟才是真正最大的學問,這樣是真正悟道。那麼你真正向心地上下功夫,徹底放下的功夫就是積極的行動,這是講在境上隨緣,心上努力。
第三個方法就是能上努力,所上隨緣。我們能動的主觀上麵去努力,就是在我們心地上下功夫了。在所遭遇的環境上麵要隨緣,這樣能上努力,所上隨緣,真正地把心轉過來,就能夠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轉化為菩薩的生活方式。所以修行在哪裏修?在生活方式上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就在生活的當下去超越。
凡夫眾生,如果你是用迷的心、向外追尋的心,那就是輪回心,輪回心就有輪回行,有輪回行就感輪回果。聖者是解脫行,也就是完全地無我利他,所以就是能夠把日常生活都轉化為菩薩的生活方式,使人生的每一刻、每一刹那都變得非常有意義。
龍樹菩薩說什麼是智者呢?“智者就是在明覺狀態下自覺地利益自他。”明覺狀態是智慧,利益自他是福德、是慈悲,佛法就是智慧和福德而已。所以,要這樣去超越、去轉化。
龍樹菩薩又說:“不要試圖延長生命的時間,而要賦予時間以生命。”凡夫眾生總是試圖延長生命的時間,做了皇帝還想長生不老,試圖延長生命的時間,但是有用嗎?你生命的質量很差,每一分、每一秒有什麼意義呢?隻是貪戀,隻是活在貪瞋癡裏麵,隻是活在造惡業裏麵,你活得越久造的惡業越多,將來墮落得越深,那有什麼意義?所以要賦予時間以生命,我們活的每一分、每一刹那、每一秒,都能夠展現生命的活力,展現生命內在本具的智慧,如此是真正的修行人。這是講轉化。
因為時間關係,“融合”我略說一下。
4、融合
第四種方法就是融合。融合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沒有心和境的對立,沒有能和所的對立,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這是開啟了真心,所以他活在完全沒有對立的這種自由自在的狀態裏麵。好像淨土法門一樣,淨土法門的核心也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現在念阿彌陀佛,那我的心就在作佛,我的心就活在佛法界;而是心是佛,我心的本體本來就是自性天真佛。
現在有很多人提倡說要回歸到傳統,我們看到錢文忠也在講《弟子規》等等。比如說要孝順父母,孝的精髓是什麼?不單單是物質上滿足父母,也不單單說自己能夠成功,能夠讓父母親光耀,更重要的是什麼?能孝的心是始覺,所孝的父母是本覺,這是真正地孝順,這樣來說,其實任何法門到最高都是不二法門。
最後我們就歸結到“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般若,就是我剛剛講的禪的智慧、禪悟的智慧、不執著的智慧、運用真心的智慧,一旦運用妄心就成為知識了。淨土為歸,以淨土為歸宿。那麼大徹大悟的禪師一定會歸心淨土,為什麼?因為開啟法身智慧了,他一定要成就圓滿報身和千百億化身,這就是身土不二,他一定是能夠歸心淨土來迅速地圓滿成佛。
般若為導怎麼做呢?也就是般若的境、行、果。般若的境是無所求;般若的行是無所住;般若的果就是無所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般若的境就是在一切境界裏麵修行,怎麼去體現般若智慧呢?無所求。而我們總會去外在渴求,原來沒有學佛,求財富、求地位、求美滿的因緣、求很高的名譽等等,學佛以後求什麼?還是向外求,他不知道真正地開啟內心,他去求成佛、求開悟、求解脫,如果你的心向外,都不是真正的佛法,要知道當下就是奇跡,不需要向外,不需要等待,日常生活就是奇跡,當下就是奇跡。
我們學佛以後,總會去渴望,那種禪定的境界、那種神秘的體驗,但是我們看不到日常生活的神秘性,它的完美,。正是因為看不透這一點,我們才會把精力浪費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總會去迷戀打坐以後出現的種種境界,但是不知道,其實那都是浮雲,沒有透過這個浮雲來見日。所以,我們真正地無所求就知道,當下即是,就能夠超越時空。
每個人其實沒有解脫以前總會受到時空的局限,最低的人是怎麼?他活在器世間,他這一輩子都是追求物質財富,占有物質財富,這是最淺的,被這個小小的東西綁死掉了,卡在這個時空裏麵了;更高一點,他會活在自己的思想裏麵、哲學裏麵、觀念裏麵。其實禪的智慧是超越宗教、超越哲學的,超越一切觀念的。所以,雖然說他活在這個有情世間裏麵,他的心很寬廣,但他還是受到局限,不能夠打破這個時空的局限性,真正徹悟的人是活在智正覺世間的人,他真正地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性,而就在當下燦爛地展現,完美地、完整地展現,所以能夠無所求,不需要向外求。
無所住呢?就是身與心同時來修。六祖大師說:“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在能觀察世界的主觀上來修;無相為體是在被觀察的境界上、萬物上來修;無住為本就是在能所或者說主觀和客觀同時來修。對一切都無所住,對一切都不執著,這樣真正用功就會發現,原來存在的隻是觀察,隻是一個不斷地觀察,不間斷地、永遠鮮活地、永遠覺察的這樣一種狀態。沒有能觀的主體,沒有被觀的萬物,隻是一個不斷不斷地、永遠鮮活地覺察的狀態,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真心的妙用。覺察而並不是知識的積累,這個覺察不會被知識的積累所隔斷,無論你能不能夠醒悟到,真心本體不會被它所束縛,我們的心就會真正能夠這樣活在當下。無所住,我們的心就會變得異常地敏銳,異常地警醒。
無所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果還有一個成佛的心,有一個我現在成佛了這麼一個念頭,有這麼一絲一毫的執著,那就不是成佛了,那就還是有執著,還是有人我執、法我執在,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我說得更通俗一點,人類生活的演進是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已經超越,到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又到了信仰生活的追求,最後應該是藝術生活的圓成,生命大美的當下展現,這樣是無所得。
願大家都能夠真正地領悟到禪的智慧,願大家都能夠真正地學習到觀世音菩薩的甚深的般若法門,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圓滿成佛。
好,祝福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