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單例子,比方夫妻之間、同事之間相處,不由自主很快這個情緒就冒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不順我的意。那是什麼?就是我的情緒的背後隱藏著我的一種觀點、我的一種期待,我對他,尤其是我最親近的人有某一種期待。我主觀地認為我不用說、不用表達,他應該能夠理解我,但是不是這樣的。於是逢緣對境就生氣了,就吵架了,這都是活在情緒裏麵。
那麼,做一個修行人、做一個參禪的人,做一個學習禪的智慧的人,是不是修到高的地方以後,修到高明、修到開悟以後,這個人沒有情緒了?他也從來不發脾氣,從來不罵人了?他也從來不會哭,從來不會笑了?當然不是了。如果說修行人修成這樣就是開悟的話,那不就是木頭人了嗎?當然不是這樣的。要知道,修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當然也不是放縱自己的情緒,而是去覺照它,覺照我這個情緒的背後是什麼,真正要解決的不是這個情緒,真正要解決的是情緒背後隱藏的觀點和期待。我真正這樣去修的話,當然就不容易老是情緒波動,不容易老是生氣,不容易老是生煩惱了。為什麼?你這是擒賊先擒王,你從根源上去斷除它。
故此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不產生情緒,而是要做情緒的主人。凡夫是情緒的奴隸,情緒來的時候就失去理智了,暴跳如雷,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成了情緒的奴隸;修行人是情緒的主人,情緒浮現出來的時候隻是去覺照它,並不會壓抑它。真正要處理的就是隱藏在我們情緒背後的那些期待和觀點,這才是問題背後的問題,去解決問題背後的問題才是解決之道。
凡夫眾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向外麵去尋找答案,那個答案不是究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你回到這個問題的本身去探究,深入地探究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當然你就能夠活得很快樂了,不容易生煩惱了。我們怎麼樣去麵對自己的情緒呢?勉強來說的話,可以有四個步驟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個步驟是要接受它。我全然地接受它,明確地告訴自己,我可以生氣,我也可以憤怒,我可以起種種的情緒,不要排斥,不要認為說我生氣、憤怒這是不好的,這是沒有修養的,是會碰壁的,不要恐懼、不要害怕這樣,全然地去接受它。
第二個步驟,接受它以後,就應該是要麵對它,看看我這個情緒的背後是什麼?是有哪一些期待?比如說生氣,生氣背後一定隱藏的就是失望。
第三個步驟就是看看,如果我這個情緒是因為失望,那麼,我是對別人失望還是對自己失望?那你在外邊去找,你對別人失望,那你永遠都會超越不出來。我對自己失望是我怎麼智慧沒有真正開啟出來呢?我怎麼還是跟著情緒走呢?要跟著智慧走,這個時候,到了這個環節,你的心中早已經平靜下來了,所以要做情緒的主人。
第四個步驟就是要放下對別人的期待,對自己負責,這樣當然就能做情緒的主人。在一切情緒之中作主的方法就是收回對他人的期待而對自己負責,這樣任何人不能夠影響你的心境,任何事情不會破壞你的快樂,那當然就是當下解脫,當下開啟禪的智慧。
這是講在一切情緒裏麵作主。
其次就是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
我們能在一切境界之中作主嗎?不能,凡夫眾生心迷,所以他永遠活在擔憂和計算裏麵,他永遠不能夠活在當下。
我說一個例子。有一個居士,她丈夫是做培訓公司的,做的很大,滿世界飛來飛去。她就很苦惱,為什麼?因為總是聚少離多。在一起的時候,她也老是大腦轉個不停,老是在想,老是擔心夫妻之間的溝通有問題、有障礙,錯過了當下相處的這種感受。分開的時候當然就活在思念裏麵老是打電話給先生,她的先生就很煩她,覺得你怎麼這樣子?有事沒事你不要老是打電話,浪費時間。當然也就有抱怨了,也就錯過了享受分開的時候這種感受。就好像泰戈爾所說的,白天錯過了太陽,晚上錯過了月亮和星星,總是錯過,總是認為未來的才是最好的,不知道當下就是最好的。
所以在一切境界之中要能作主,方法就是不要讓自己的大腦過多地介入,隻是用真心相處,你真正的這個樣子,你活在當下,充分地享受當下,那夫妻之間相處,無論是分開還是在一起都很快樂、都很輕鬆、都很自在,不需要計算、不需要分別、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緊張,也不需要抱怨,也不需要貪戀。在任何一種環境之中都很快樂、都很自在、都很享受。在一起的時候好好地珍惜,分開的時候各做各的事情,大家都好好充電,心靈不斷地開啟內在的智慧,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湧現活力,這樣當然每一刹那都很快樂,大家都能夠互相欣賞,當然這樣的婚姻就非常好,家庭就非常和美,當然也就能夠沒有障礙。
所以不要永遠腦子轉個不停,而要真正用自己的心去體悟。佛陀說:“能夠真實地覺知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夠真正地覺知人家的心,進入別人的心,那是慈悲。”我們能夠進入別人的心嗎?同事之間我能夠進入我的同事的心嗎?夫妻之間我能夠進入對方的心嗎?不能夠,為什麼?因為我們總是用大腦,沒有用心。
大腦怎麼去做?比如說先生有一個什麼行為,那這個太太怎麼來看?她就會用過去對她先生的印象,她過去夫妻之間相處有很多故事,有很多行為,然後把記憶裏麵儲存的那些故事調出來,來解讀他當下的行為。那問題出在哪兒?他當下的行為是由當下的心決定的,你用過去的心來解讀他當下的行為,當然就產生誤會和隔閡。所以說有大腦介入就是算術,用真心就是藝術,就是生命大美的境界。用當下的真心,很輕鬆、很自在地去活,不需要有過多的計較、思量,這是在一切境界裏麵作主的方法。
講一個馬祖道一啟發百丈懷海開悟的公案。就是說,百丈懷海沒有開悟之前,他是馬祖道一的弟子,做侍者。禪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任何一個情景都能夠讓你開悟,隻要你準備好了。有一天,吃過晚飯,師徒兩個人在山上經行、散步。剛好有一隻野鴨子飛過來,馬祖就問他:“那是什麼”?
百丈懷海就回答:“那是野鴨子”。
馬祖再問:“到哪裏去了?”
百丈懷海就說:“飛過去了。”
這個師父怎麼辦呢?馬祖道一馬上就抓住百丈懷海的鼻子拚命一扭一擰,那當然非常痛。百丈懷海當然就痛得失聲大叫,馬祖道一就啟發他說:“又說飛過去了。”百丈懷海馬上豁然大悟。
大家對禪的開悟不要認為好像是很難,或者認為要經過百千萬劫修行才會開悟,如果你準備好了,悟就在當下。
百丈懷海馬上就開悟,他悟到什麼?悟到真心本體。當然我這樣說那就這麼聽,如果你執著,它就變成知識不是智慧,一定要去透過這個來啟悟。
那其實是說什麼?是說外在的境界雖然在變化,這隻野鴨子飛過去了,但是實際上我們能夠覺知的心,它是怎麼樣?它是不生不滅的,它是沒有來去之相,沒有說飛過去了這樣的,它就在一切時空裏麵,都是具足的,開啟它就好了。
而百丈懷海說這隻野鴨子飛過去了,當然就是怎麼樣?就是把外在的事物累積在記憶裏麵成為一種知識,成為一種印象,這就是過去心;禪就是當下心,就活在當下。所以你把它累積成為一種過去心的記憶,就錯了,這就障礙你了。因此馬祖道一馬上就扭他的鼻子,就是怎麼樣?就是讓他在這個痛徹心髓的感受之中回過來,把你的心由過去心拉到當下來,當下怎麼樣?當下你很痛,你也能夠覺知到你很痛,那麼你的身心都在當下。這個時侯,師父再點他一下,又說飛過去了,其實當時就是說怎麼樣?在一切境界裏麵能夠作主,你的真心哪裏飛過去了?如果你用妄心,你的心就跟著它飛過去了,為什麼?你落到印象裏麵去了。所以用真心,就在當下開悟,那麼他大徹大悟了。
大徹大悟以後,師徒兩個就回到寺院了。一回到方丈樓,百丈懷海就在侍者寮裏麵嚎啕大哭,那裏有八大侍者,另外一個侍者莫名其妙說:“懷海,你怎麼了?你哭什麼?是不是你父母親過世了?”
他說:“不是。”
侍者還問:“那麼是誰欺負你了?”
百丈懷海說:“不是。”
侍者又問:“那怎麼回事?”
百丈懷海就回答說:“剛才師父扭我的鼻子,讓我很痛啊!”
就這麼說了一句。
但是侍者更加莫名其妙了:師父扭的鼻子很痛,那也不至於這麼嚎啕大哭。所以他就不明白怎麼回事,就跑去問師父,問馬祖道一禪師。
師父就說:“哦,這樣啊?懷海自己最清楚了。”
這都是禪機的話,就是說,百丈懷海已經真正明心見性了。
那麼,這個侍者又跑去跟懷海說,師父剛剛怎麼說怎麼說。百丈懷海又哈哈大笑,這個侍者莫名其妙了,怎麼剛剛一直嚎啕大哭,馬上又變成哈哈大笑呢?
百丈說:“剛才我是痛哭流涕,現在我就是哈哈大笑。”
那是說什麼?是說修行人是充分地活在當下,盡情地哭,盡情地笑,在每一種情緒裏麵都去充分地體驗,都去真正地體驗這種感受,在一切感受之中、情緒之中、境界之中都能作主,所以我們要知道百丈懷海禪師開悟的公案能夠啟發我們什麼?
第一個啟發就是活在當下,不要用過去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觀點都是過去經驗的累積,如果你執著於它,它就會障礙你。
第二個啟發就是真正的禪修者並不是那種好像木頭人一樣的,而是一個非常自在的人,是一個任何時候都生命燦爛地盛開的人。我們知道一朵花,它一定是能量最充沛最旺盛的時候才盛開。同樣的,開悟的禪師,他的生命就像這朵怒放的鮮花一樣,充分地活在當下,而且他真正開悟以後,他的能量一絲一毫一點一滴都不會流失,為什麼?
因為他隻是覺照,沒有分析,沒有判斷,他是很輕鬆自在的,同時又是全然地能夠覺照到整個法界的,但是他並沒有緊張地分析,因為你要用凡夫大腦,它就一定很緊張地思考分析,這是要能量流失的,能量流失當然我們的生命就不可能開花,這個開花是指內心開悟。因為你的能量在不斷地流失,哪怕你積累很多禪的知識那也隻是你很緊張地去吸收它、思考它、判斷它,那麼你生命的能量在不斷地流失,所以我們的生命不能開花,半死不活的就這麼活著,這樣一種不充分地活的狀態。而禪修者、禪悟者,他是真正燦爛盛開的、生命能量不會耗散的這樣一種狀態,所以能夠輕鬆自在。因此禪師說:“修行人很輕鬆,凡夫很累;修行人很自在,凡夫很辛苦。”因為你要用大腦思惟就很辛苦了。
這樣我們來充分地活在當下,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來體驗自己的情感。凡夫在現實生活之中因為用大腦思惟,所以他總是分別、計較、判斷、取舍,總是不敢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總是要帶著假麵具來活著,所以活得很累。而像百丈懷海禪師,他大徹大悟以後就會盡情地哭、盡情地笑,而真正地活在當下。這是說我們要在一切情緒之中、境界之中都要能夠作主的方法。
第三個啟發,我們心的本質就是空、覺、明。我們這個心是真空妙有,它是與法界融為一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它的妙用就是覺察。所以我們做一個不斷地湧現創造、創新活力的人類,就是一個完美的人類。這樣用禪來當下覺照心性的本質。
第四個啟發就是信得過才是最大的秘密,真正的信——自信,這才是最大的秘密。我們總是相信不過,我們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總覺得自己有很多缺陷,不知道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我們這個生命的源頭活水是從來沒有離開過完美的,你隻要真正地信,真正地信得過,當下就能夠契入,能夠悟入,這是最大的秘密。所以說參禪用功要成就的話,要具足大信心、大雄力,能夠精進勇猛,對於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麵目要真正地起大疑情。
第三就是在一切觀念之中要能作主。
凡夫眾生又要運用知識,所以他總是會被種種觀念所束縛,被種種觀念所奴役,成為觀念的奴隸,不能作主。我也說一個公案好了。
五祖山法演禪師有一次上堂的時候說:“有一頭牛在房子裏麵,把門關起來要從窗子裏麵出去,但是那扇窗子很小,這頭牛的頭也過了,牛的身子也過了,但是牛的尾巴過不去。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
那說明什麼?其實就是說,凡夫眾生真正放不下的是自己的思想觀念。外在東西很容易放下,人生有一定閱曆以後,他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就很淡薄了,不執著了,他精神提升、知識增長以後,人生社會閱曆多了以後,對於外在的財產、地位、名譽都看得很淡,他修行、他修養非常好,但是他真正最難放下的是自己的觀念、自己的思想,還是會有一種執著。最難放下、最不肯割舍的,那最後的一根尾巴就是我們對自己觀念的固執使我們不能夠覺知到當下的真實相,因為我用一種觀念、用一種觀點、用一種成見、用一種知識、用一種思想去判斷外物,那就怎麼樣?當下的真實相我就不能覺察到了,當下我的真心本體就不能開啟了,就不能夠接近我的真心,所以不要固執自己的觀念。
當然,這不是說沒有自己的觀念,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不執著於自己的觀念。凡夫眾生學佛,因為把它作為知識來分析,所以他總是會誤解,很多人看佛經,但是真正明白的不多。比如佛經裏麵說要破我執,很多人說:“這個破我執,就否定自己。”錯掉了。怎麼是這樣呢?
破我執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是指隨處作主。我們說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是對身體的執著;法我執是對自己的觀念和思想的執著。破我執的人是真正最有自信的人,其實破我執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更高層次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就是具足一切的、就是完美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生不滅;何期自性不動不搖;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真正破我執的人,真正具有自信的人。
所以我們不要固執於自己的觀念,這就是放下最後的一根尾巴。那麼真正地能夠這樣地來隨處作主,在一切觀念之中都能作主的話,我們就能夠輕鬆自在。要知道,身體不會障礙解脫,但是對身體的執著才會障礙解脫;觀念也不會障礙解脫,而是對觀念的執著才會障礙解脫;境界也不會障礙解脫,對境界的分別、執著、判斷才會障礙解脫。其實佛法歸根結蒂也就是三個字——不執著。
而這個不執著不是隨便,不要認為說,反正不執著就隨便,不是的,這樣是錯誤的。隨處作主,任何時候都具足自信,智慧全然地盛開、全然地開放,全方位地、全圓地來覺知這個世界,不會用一個管道去看這個世界,你用某一種觀點來看就是用一個管道來看這個世界。一切的你都了知,不局限於任何一個觀點,這就是徹悟的智慧。這是對我們的啟示,所以要能夠隨處作主。
我們九月底的時候去韓國參訪,此次參訪了韓國佛教界五大叢林,而且很輕鬆、很自在地做了深入的禪的交流,包括通度寺、海印寺、鬆廣寺、白羊寺、修德寺等,真正都是有真修禪的大德來接引眾生。
我們幸會了曹溪宗的社會部長——彌山禪師。他很年輕,三四十歲左右。彌山禪師很小的時候就出家,然後到英國的牛津大學學習,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到哈佛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歸國以後在曹溪宗做社會部長。我們在他禪房裏麵喝茶的時候,看到他牆壁上掛了一幅中國書法,是他的師父寫給他的“隨處作主”。隨處作主是臨濟禪法的精髓,在一切境界裏麵、在一切觀念裏麵、在一切情緒裏麵都能作主,這是承擔。
3、轉化
第三種方法就是轉化。轉化包括了轉化思惟模式和轉化行為模式。凡夫眾生的思惟模式是什麼?是大腦思惟。大腦思惟的特性是什麼?記憶、解讀。用過去累積的種種的知識、觀念、經驗,都把它累積起來,在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馬上去解讀它、判斷它,但是,這有局限性。
第一個局限性是任何的生命都是活的,都是當下的心決定當下的行為。我前麵舉的那個比方,你的同事,他當下的心決定他當下的行為,但是你用過去對他的印象來解讀他,你們的誤會就產生了,你並不能夠進入他的心。是什麼東西障礙我們不能夠進入到他的心?是因為我用妄心,用過去心來解讀。如果我用真心,我用當下的心來覺知它,你真正去用功,就會發現,因為大家都是活的生命體,所以就會形成一個能量共振,大家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很奇妙的感受。為什麼?因為你形成了一個能量場的共振,這是真正的心心印心。那當然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夠人際和諧,夫妻之間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心心相印,當然就快樂、自在了,所以是要轉變思惟模式,不要用記憶和解讀。
還有一個是什麼?如果你用記憶和解讀,記憶是怎麼得來的?是你過去的遭遇,你截取一個片段,這就是你的經驗,你把它累積起來,那不過是過去的碎片而已。你把它累積在這裏麵,用這個框框去套現在的事情,那就變成活的東西被你套死了。它本來好像一朵鮮花,這朵鮮花是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在呼吸,你用過去的植物學知識來判斷它、來解讀它,說:“這是玫瑰花。”你真的看到這朵玫瑰花了嗎?沒有,你隻是認識了這朵花,你用過去的知識來解讀它,所以你認識這朵花叫玫瑰花,但是你並沒有真正看到這朵花。
真正的看到是什麼?是融為一體,花是活的我也是活的,花是無量因緣成就的,我也是無量因緣成就的,我的眼根接觸到這朵花的一刹那馬上就因緣重組,因緣重組就產生新的生命。什麼生命?靈性生命,靈性生命的智慧當下就現起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怎麼生的?就是這麼生的。但是凡夫眾生去解讀它的時候就把這個活的花,動態的花看成了一個靜態的死的花了,那當然就怎麼樣?我跟世界的對立就產生了,那當然你就會不斷地向外去追求,你有一個目的性,你永遠不會滿足。
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小我,不要運用大腦思惟,而要運用靈性生命思惟,像修行人一樣,運用靈性生命思惟來覺照和欣賞。很輕鬆,隻是當下的用真心的智慧來覺照它就好了,從一切已知的知識之中解脫出來,這樣是轉化思惟模式。
具體怎麼做呢?我講到了轉凡心為佛心的四個字:和、敬、清、寂,這當然也是借用的,沒有固定的,如果你認為這是固定的,那就變成知識了。和、敬、清、寂本來是日本從中國的茶道中學到的,學到茶道以後,這是他們所講的茶道的最高境界,但是我們借用過來說怎樣轉凡心為佛心也可以的。“照空妄念成真念,轉得凡心即佛心。”照空妄念,用內在的真心智慧來照,一覺照,妄念當下就是真念,凡心當下就轉為佛心。
首先是和。和就是妙觀察智,就是不要落入到慣性思惟的局限裏麵,不要落入到惰性裏麵。我們總是活在惰性裏麵,我們遇到新鮮的事物,馬上的反應是什麼?不是開啟當下的真心去麵對它,而是應激反應馬上回到過去,把腦海裏麵儲存的過去知識來應對它、來麵對它、來解讀它、來判斷它。為什麼?因為我心裏麵不自信,我有恐懼,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真心,我寧願相信自己過去妄心累積的知識,那其實就已經錯掉了,當下電光石火這一刹那之中我就失去了一個開悟的機會。
所以其實開悟並不難,就在當下這一刹那之中,真正地信得過就對了。所以這個“和”字,就是不要落入到慣性思惟模式裏麵,不要落入到惰性裏麵,你總是依賴過去的知識,這是惰性,惰性就障礙活力,你當下的活力開發不出來。猶如齊白石畫畫所說的:“似我者死,學我者活。”畫的畫跟我一模一樣這就死掉了,你學我是學我內在的智慧,不是學我外在的相。任何藝術境界都是如此,對不對?
管理我相信也是如此,做文章最高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那我想管理最高的技巧也就是沒有技巧,用真心的智慧了,如果你用很多很多的東西,用固定的模式去套的話,它一定會卡住的。所以要這樣開啟最高的智慧,用一種全新的觀點嚐試一下,用你的真心去麵對它,新的觀點就會產生出來,不落入到任何固定的、固有的模式裏麵去,不要落入惰性裏麵,而要不斷地創新,這樣就是和,這個和其實也就是妙觀察智。
由此知道,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那麼當下煩惱就轉變為智慧,所以煩惱即是智慧,煩惱即是菩提,就是這樣產生的。
其次是敬。就是心存敬意,心存敬意就是平等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