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的精髓(2 / 2)

所以我們看,色、受、想、行、識是五蘊,色身、感受、思想、意念、意識。凡夫眾生就誤認為色身就是我,或者更高明一點,他學了很多哲學,他一想:這個色身並不是真正的我,隻是一個軀殼,然而什麼是我?我的觀念、我的觀點是我,好像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我的感受是我;我的思想、我的觀念是我;我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的方法是我。所以誤認為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自我,因此,他就被綁住了,就被困在物質的束縛和環境的局限之中,就被困在觀念和思想的局限之中。因為執著,使生命演變成為監獄和牢籠。

尤其是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在資訊非常發達的狀態之下,凡夫眾生的分別念越來越熾盛,自己認為自己的觀念就是正確的,然後依這個觀念去套、去框外在的世界,那當然很多時候是格格不入的,所以煩惱痛苦就生起了,因為我們總會用已知的知識和觀念去套、去麵對,所以就有種種的煩惱痛苦。

現在的人如果沒有禪的智慧,其實比以前的人活得更累、更辛苦、更痛苦。表麵看起來好像物質享受豐富了,但是身體反而越來越差,精神反而越來越脆弱,心越來越迷失。例如我們都知道的台風“鯰魚”過境,中國大陸有個旅行團到台灣去看海浪,一瞬間,幾十個人就消失了。

凡夫眾生心迷掉,總會在外在去尋找、去追尋,這樣其實是很可憐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通過照見五蘊皆空而度過一切的災難、一切的痛苦和厄難呢?如何才能夠真正的像道信禪師所說的:“快樂無憂,是名為佛。”每一天都活得非常快樂,沒有擔憂、沒有憂愁,活在這樣一種解脫、聖者的生活狀態之中?那我們就要運用禪的智慧來突破色、受、想、行、識五蘊,或者說五種障礙的限製來達到自由自在的、解脫的境界。

經典上說“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禪是最難的,也是最容易的。最難是,如果你要想用學習知識一樣地去累積來進入禪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很容易是,如果我們突破思惟的局限性,將凡夫的這種隻會運用記憶和解讀的大腦思惟超越提升到運用修行人的靈性生命思惟。用覺照和欣賞,當下就是頓悟,當下就是快樂自在。

那麼,禪的智慧是永遠都鮮活的,永遠都是活在當下的這種生命本源的活力,永遠不斷地在覺察。真心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空、覺、明。心的本體是空,真心。如果用大腦思惟就是妄心;心的妙用是什麼?就是覺察,所以我們能夠不斷不斷地覺察的這種能力就是真心的妙用;那心的相就是光明,內在有智慧,當然它就是光明相。

但是實際上禪是無法用語言真正地來描述,如果執著於語言,用語言來表達,它就落入相對;落入相對,其實也就落在這個局限性裏麵了,也就落在過去心累積的知識裏麵了,這就不是禪的智慧了,而是禪的知識了。所以大家如果用一個執著的心來想記住我說了什麼,或者我能夠得到什麼,用一個有所得的心來聽的話,你得到的隻是禪的知識,而不是禪的智慧。知識是靜態的,智慧是動態的;禪的智慧是具足活力的,而知識它是死的。所以,不要落在這個局限性裏麵,也不要執著於這個相。如果你把她作為知識來累積,那你所學到的隻是禪的相,佛法的相,不是真正的佛法。

其實我們在聽的時候就要隨時聽,隨時掃;當下說,當下掃。注重的是對內在的活的智慧的開啟,要開啟這個源頭活水才是真正有用的。就好像曾偉教授帶領大家做企業管理的谘詢和提升一樣,這些個問題一定會層出不窮的,如果我們學很多很多知識來麵對它,那總是有限的,唯有開啟內在的智慧才真正是無窮的,用無窮無盡的活的智慧來麵對這個不斷變化的、無常的世界,這樣才真正有用。

有幾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比如說“紙上談兵”上的那個趙括,還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你想,趙括也好,馬謖也好,怎麼樣?他們學的隻是兵法的知識,而不是兵法的智慧。如果你要想用知識去累積再去麵對戰爭,那注定是要吃大虧的,要失敗的。

在這個商業化的、市場化的社會之中,在這個企業管理瞬息萬變的狀態之中,我們隻是想累積很多知識,甚至於還想累積一些禪的知識去麵對,有用嗎?當然有一點用,不是完全沒有用,但是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禪的智慧就是什麼?絕對的自信、充分的自由。內在自由,外在自由,不被一切所束縛,對一切都不執著,這樣的活智慧才是真正的禪。

所以,我們要對所說之法隨時破除這種執著——因指而見月。參禪用功的方法就是四個字:起、承、轉、合。也就是超越、承擔、轉化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