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的精髓(1 / 2)

我也多次地講過禪。禪起什麼作用呢?我想,禪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自由。那麼,我們人有自由嗎?有些人說:“好像我覺得我挺自由的,我怎麼選擇都可以。”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的自由。比如說,我們外在沒有自由,外在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精力有限,我們的壽命有限,這個沒有自由,並不是說好像我想不生病,我就能不生病;內在,我們有種種的觀念,這些觀念就限製了我們。所以其實禪是要能夠突破外在的局限性,突破對物質和身體的執著而成就,開啟內在的活的智慧。

那麼,內在是要突破我們觀念和知識上的局限性,要從一切已知之中解脫出來。所以禪門裏麵有一句話叫做:“凡夫活得很辛苦、很累,修行人活得很輕鬆”。做凡夫很難,做修行人很容易。為什麼?因為如果我們開啟內在的這種活的智慧,我們就能夠任何時候都無有恐懼。

我們每個人在內心沒有開啟之前,其實內在一直有一種恐懼。佛法總是說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就是佛陀教導我們不要貪婪、不要憤怒,但是我們做得到嗎?說好像很容易,做很難。我們乃至於學了很久的佛,也看了很多佛經,憤怒的時候,我知道我為什麼會憤怒,我知道我憤怒的原因,但是並不代表說我找出原因來了,我也知道憤怒的危害了,我就不憤怒了。不是這樣的,我遇到環境的時候我還是會憤怒。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哪怕是學佛法,都隻是把她作為一種知識來積累,跟我們學其他的學科一樣,但這是沒有用的。解脫不是依靠知識的累積,而是依靠內在智慧的開啟。如果我們把佛法乃至於禪作為一種知識去學習、去研究、去琢磨、去累積,它並不會導致開悟,實質上佛法乃至於禪她永遠新鮮、永遠鮮活、永遠充滿活力,永遠不被一切已知的知識所束縛、所障礙。無論我們怎麼用功、怎麼勤奮、怎麼學習,這個知識的累積一定是有限的,而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麵對的問題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知識想去麵對無限的問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內心都有一種恐懼。

因此,不可以單純地說我們要息滅貪瞋癡,我們要更深層地來探究:貪婪的背後是什麼?憤怒的背後是什麼?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哪怕我學了很多,哪怕我學到博士後,但是你心裏麵沒有恐懼嗎?不可能。因為我們想用有限的知識、有限的體能、有限的精神來麵對無限的世界,這是不可能的。那怎麼辦?這一輩子就這麼累死掉嗎?所以要開啟禪的智慧,這是無窮無盡的智慧,這是我今晚來跟大家見麵,希望用最短的時間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最精粹的佛法——禪的智慧。

禪的修行就好像高速公路一樣,或者說好像飛機一樣,應該是最快捷的、當下頓悟的智慧,我們都會念《心經》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知道這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和濃縮一切佛法的精髓,一切佛法的精髓就包含在其中了。

照見五蘊皆空。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就是度一切苦厄,從一切煩惱、痛苦、厄難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我今天的講題就是《如何照見五蘊皆空》。我下午返回來就立即寫了一個提綱,對於有一些對佛法還接觸比較淺的人,有個提綱就比較方便一點。

五蘊皆空是什麼?我前麵講了,我們有局限性、我們不自由,對吧?哪些局限呢?身和心的局限。

身體有局限,心有局限。身體即體能有局限,精力有局限。那麼心呢?我們總是依靠已知的知識來解讀新的事物,就是說,我們總是用過去心來解讀現在或者當下的事物,當然就產生了距離。我們從來沒有用真心去直接與當下的人、事、物融為一體,沒有懂得開啟內在的智慧。因為恐懼的緣故,我們總是要依賴或者借助過去累積的知識來解讀和判斷當下的事物。我們身和心處在一個分離的狀態之下,所以很多人都會說活得很無奈,生活之中不想做的事情還是要去做,生活得非常不快樂,過著自己不想過的生活,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好像一朵花一樣,本來就是應該非常璀璨地盛開,但是因為恐懼、害怕凋零,所以它選擇不綻放,就這麼半生不死地活著。其實修禪的修行人,他就隻是充分地活,充分地展現生命的活力,活在當下。

另一種說法就是,下等的人,他的生活是算數,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擔憂、計算、思考、選擇,因為這樣種種地分別、計較,所以活得很累;中等的人是活在技術裏麵,他學了很多知識,運用這些知識去麵對外在的事物;上等的人是活在藝術裏麵,不讓頭腦過多地介入,而是用真心去開啟無窮無盡的智慧,去麵對一切事物,所以活得非常輕鬆。

我剛剛說到了,佛法的精髓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呢?即色、受、想、行、識。

色蘊就是指物質,是指我們這個身體,這是色蘊;受、想、行、識都是指精神,或者說都是指心。

受是感受,外在的事物映現在我們麵前的時候,我們會對它有一種感受,苦、樂、憂、喜、舍五種感受;有了感受以後,我們會怎麼樣?我們會去判斷它,這個判斷就是想,或者說觀念,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對這個事情的判斷、對這個事情的觀念;有了觀念以後怎麼樣?我們要考慮怎麼去做,怎麼去應對它,這就是行,行蘊。其實就是我準備處理它的方法,我麵對這個事物或者我處理這個事物的方法;識就是指識蘊,識蘊當然也包括了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