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兩種屬性:自然人,社會人。人首先應該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會人。氣功是人對生命的真實體驗,其好處在於使人回歸自然。
氣功講究意念純淨,心瞪目潔,進一步清除雜念對肌體的幹擾,從而進入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實際上是使練功者進入自然人的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往往為物欲所累。那些被名利牽著鼻子走的人中,尤其忽視了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充分顯示出社會人的屬性,身上長期背著無形的包袱,身心難以入靜,這就使自己成為物欲的俘虜,從而喪失了對自身的主宰權。氣功就在於充分認識自我這一點上,做出了貢獻,使練功者進入一個真實自我的境界。
事實上,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缺少的就是“靜”人們在晝夜24小時內,肢體雖有時休息,思想卻沒有片刻能夠安定,非但醒的時候大腦用個不停,就是睡著了,也常作夢,夢裏感到的疲勞程度和醒時感到的相等。這種長年累月的消耗精力太多,無法補償,身心疲勞由此而起。
一個日本學者對人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人在某種程度上象穿褲子的猴子。這條褲子,就是社會的習俗和道德倫理規範。猴子穿上了褲子,就把自己當成了“人”,當成了社會規範所要求它成為那種理論抽象物。久而久之,它便忘記了自己是一個猴子,而把褲子當成了自己。現代文明也有它消極的一麵,它吞噬著人類對真實世界的感覺,它還使人類日益同真實的自我疏離。
今天,人與自然的疏離,人與真實自我的疏離,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種種焦慮與不安,已經成為一種時代病。因此,氣功所追求的方法乃是:人應該回歸自然。
無論練什麼功法,對練功者的要求有一個共同點,這便是入靜。盡可能使大腦的思維活動停止下來,唯其這樣,才有利於更快地進入氣功態。有人稱入靜為大腦的負思維,也有人稱其為零思維,實際上都使大腦思維處於入空白狀態。
氣功狀態時,機體與自然界溝通,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增強,這是久練氣功者的共同體會。由此可知,能否練出功夫來,很重要的一點是設法使自己回歸自然。